一個人很沒有安全感的3個跡象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186 人贊了文章
作者: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
討好型付出
一個失戀的姑娘說,她談過的幾任男友,都覺得她像姐姐或媽媽。
戀愛時,她總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
她負責做飯,打掃衛生,且很少花男友的錢,遇到倆人一起吃海鮮,她會幫男友挑魚刺、剝蝦,哪怕逛街,都不讓男友拿重東西。
可當她這樣掏心掏肺地為對方著想後,等來的卻是男友的一句:「我對你沒感覺,跟你在一起,就像跟我媽在一起一樣。」
這個回復讓她特別痛苦,她失落地說:「我再也不會談戀愛了。」
她以為,戀愛就是一味地付出,卻沒考慮到,對方是不是需要。
對她男友來說,接受她的照顧,他就得扮演「小男孩」的角色。
久而久之,他就會退化,繼而像幼時依賴媽媽一樣,去依賴女友。而這一點,是一個成熟男性不能接受的。
這個姑娘「對人好」的方式是有形的,還有一種人,「對人好」的方式是無形的。他們特別喜歡照顧別人的感受,哪怕對方不需要,他們也無法控制自己。
知乎上,一個女孩分享說:
臨考前,她每天都要早起背書。可讀書時,她總擔心自己聲音太大,以致影響房東休息。所以,她把聲音壓得很低很低。可即便如此,她心底的憂慮還是不能減輕。
一天,她用極細的聲音讀完書後,忍不住去樓上敲響了房東的門。開門的是男房東。在她說明來意後,男房東溫和地說:「你一點都沒影響到我們。」
男房東看她一臉猶疑的樣子,又強調了一遍,說他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讓她放心背書。可女孩看著房東友善的面孔,心裡卻覺得,他只是不忍心說實話。
抱著這個想法的女孩,回到自己的房間後,一直如坐針氈,甚至都不敢再背書了。
當一個人拼了命地去對別人好時,不管這個「好」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等於在「弱化」對方的自我功能。
尤其在TA們感到不安時,TA們就用「照顧別人」的方式,把對方想像成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弱者」。
一味地討好型付出,這是一個人很沒有安全感的第一個跡象。
用「獨立」隱藏自己
在最新一期的《請與這樣的我戀愛吧》里,有一個高顏值、高智商的姑娘,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她大學念的普通院校,但是特別勤奮,考了很多證。
有一回考前複習,她每天學習14小時以上,一天只吃兩個粽子,或一根玉米。雖然最後被送進醫院,卻考了全系第一。。
這份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執著精神讓她畢業後找到了稱心的工作,完成了漂亮的逆襲。
但在戀愛上,她卻一直受挫,幾任男朋友都以分手告終。失望的她在節目中說:「麵包我可以自己掙,你給我愛情就好了。」
她不會撒嬌,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也很怕自己「作」會讓人討厭。她會一個人消化所有情緒,哪怕凌晨幾點回家,也不會讓男友來接。
因為從未向異性索需過關心,她缺乏對關係的判斷能力。
有一次,僅僅因為男生給她剝了一隻蝦,她就從北京飛到上海,去他家門口堵他,卻看到對方和另一個女生一起出來。
節目中,一個在初始環節選了她做第一順位的男生說:
她是一個缺乏自信,然後把自己包裹得很好的人。我會想要給她安全感,但是她給我的回應都是我不需要。
當她得知三個男生中,有一個人棄權,而另外兩個都選了別的女生時,她情緒崩潰了,甚至有些懷疑自己。
她說:「如果在愛情里,我也能跟學習上一樣強勢的話,那就更好了。」
她沒意識到,正是她的強勢,為她造就了一副鎧甲,在保護她的同時,也把那個可能的戀人擋在了門外。
姑娘在節目中說自己愛商很低,因為自己不懂戀愛技巧。
其實真正的戀愛,是不需要技巧的,它無非是兩個帶著鎧甲的人,在遇到對方後,都克制住被傷害的恐懼,一點點卸下鎧甲,然後真誠相對。
當「女漢子」開始流行時,為了標榜自己的獨立,女孩們也像男孩一樣,壓抑自己的脆弱,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
她們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女超人,不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她們都標榜「單身力」,意思是「保持隨時有底氣甩掉對方的能力」。
她們竭力展示出自己的獨立,卻無法在特殊的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脆弱。
其實,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無關性別,無關年齡。 流露出脆弱與精神獨不獨立沒有必然聯繫。
心理學大師榮格有個「人格與陰影」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表現出A面時,他的負A面就被隱藏起來了。
在關係中,一個人越是極力強調自己不需要任何人,就說明,TA壓抑的自我需要也越深。
只是,當TA流露出脆弱時,很容易被強烈的不安全感吞沒。於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安全感,TA索性用「獨立」來掩蓋自己的需要。
事實上,真正獨立的人,都具備極強的靈活性。他們既能表現出獨立的一面,也能表現出依賴的一面,而不覺得羞恥。
他們的行為,可以根據對方的需要,或實際情況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
反過來說,總是以「獨立」為借口,拒絕一切的索取,拒絕任何的脆弱,這其實是一個人很沒有安全感的第二個跡象。
經常使用語言暴力
前幾天一個女孩在公眾號後台留言:
我和男友相戀兩年,他在朋友面前特別成熟穩重,可在我面前,卻容易發脾氣。倆人稍有不合,他就用惡毒的語言詆毀我,有一次甚至讓我「」滾去找別的男人。」可是事後,他又痛徹心扉般地道歉。
兩年來,男友的語言攻擊,讓女孩身心俱疲。她一度懷疑自己作為一個人活著,是不是有價值。
我告訴她:「你的男友之所以頻繁使用語言暴力,本質上在於他是一個缺少安全感的人。」
很多語言暴力者背後,都有一個慣用語言暴力的原生家庭。他們在原生家庭中,不斷被貶低、打壓,所以很容易產生深度自卑。
戀愛時,自卑讓他們害怕被對方拋棄,所以,他們不斷攻擊對方的弱點,讓對方產生低價值感。
當對方懷疑自己的價值,沒勇氣分手時,他們就獲得了安全感。
知乎上,在談到克服社交恐懼時,有一個5K贊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公司小白領,也不過是打工狗,怕他什麼?單位大領導,混了一輩子還在打工,你怕他什麼?失敗老外來中國,我都不正眼瞧,怕他什麼?
答題者教大家用嘲笑和蔑視的態度,去看待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藉以提升自信。可是,這一點,恰恰是語言暴力者常用的方法,只是言辭更為激烈。
表面上看,採用蔑視態度的人,是主動攻擊的一方,有「強者」風範,而被他們攻擊的人,似乎是弱者。
可實際上,他們更像受驚過度的將士,分明在瑟瑟發抖,卻硬著頭皮把矛頭指向敵人,藉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用語言暴力來維護自己的「領地」,通過貶低對方來獲得自信提升,這恰恰是一個人很沒有安全感的第三個跡象。
學了心理學後,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在「低安全感」的狀態下生活。
比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會感到焦慮;伴侶沒有及時回信息,他們會坐立不安;追求的人稍顯冷淡,他們就考慮抽身而退等等。
每一份安全感缺失的背後,都藏著對「被傷害」的恐懼。
一般來說,我們成年後的關係模式,都是早年在和父母的關係中習得的。
年幼時,當養育者無法對嬰兒做出恰當的回應時,嬰兒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和敵意。
可這種敵意無法釋放出去。於是,嬰兒會反過來認定,是外界要傷害自己,這種意識會伴隨到它們成年。
成年後的我們,在不安時容易向外歸因,覺得是環境不可控,眼前的人不可靠,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引起的。我們不會意識到,其實是自己內在對外有很多敵意。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在《精神分析初級課程》中說:「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是潛意識中對他人有敵意,然後把這種敵意投射成環境對自己的威脅。」
不論是用「對別人好」的方式弱化別人;還是用一副鎧甲包裹自己;亦或者假裝強大,隨意攻擊別人,它們帶來的「安全感」都是虛幻的。
因為這個做法,是把不安全的原因歸向外界。而真正能提升安全感的方法,是向內探索。
曾奇峰老師說:「我們研究過去,是為了理解過去,而理解過去,是為了超越過去對我們的限定。」
當我們不斷向內探尋,找到了恐懼和敵意的來源時,我們就能更多地理解它,並不斷地自我覺察,從而顛覆過去的模式,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作者簡介: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久病成醫的心理學愛好者,長年處於自我鬥爭中。興趣廣泛,部分小說收錄於《無需討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本文首發富書(ID:kolfrc),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