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CBA的2018年大變革!真球迷應該了解什麼?

CBA的2018年大變革!真球迷應該了解什麼?

來自專欄誠言489 人贊了文章

騰訊體育獨家約稿——5000字的大稿,盡量有趣,寫了蠻久,希望大家多支持

從23年前開始,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級頂級籃球聯賽——「甲A聯賽」。

讀過書的都知道,甲,比「乙丙丁」更靠前,A,比「BCD」更靠前。

無疑,「甲A」二字代表的就是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範圍內最強,最激烈的聯賽。

那時,大家只知道這個比賽有12支隊參加,都是大省來的球隊,或者以軍區為代表的球隊,像是「濟南軍區隊」「瀋陽軍區隊」等等,以及,後來被大家耳熟能詳的「八一隊」。

時間過去這麼久,中國年輕的球迷們應該有個了解「八一….啊,他們就是那支唯一不用外援的球隊吧!那怎麼還有軍區隊?」

12支球隊經過了23年,隊伍數變成了20支,許多隊的名字也變了。

濟南軍區變成了後來麥迪曾經來過的「青島隊」,而瀋陽軍區則變成了上個賽季闖入決賽的「浙江廣廈」,」甲A聯賽「也換名字為更正式的」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即CBA,一切換了模樣。

聯賽是要發展的,所以制度層出不窮,像是激勵球隊的升降級制度啊,後來設置一個標準的准入制啊,都是23年內的產物。

聯賽,越來越大了,制度,當然也要越來越完善。

水池大了,淤泥難清,矛盾出現,波瀾不斷,有人因為合約問題,心不甘情不願死守一座城,籃球生涯與俱樂部捆綁在一起。

有人乾脆看破世俗,決意就這麼退出,找一份普通工作平常打打野球。

說實話,CBA在23年內改來改去,都不如2018年來得兇猛狂巨。

——籃協主席姚明,颳起了這陣大風。

我一直覺得,姚明就好像一個出國留學,歸國報效的學生。

從小在中國受教育,孔孟之道,語數英物理化罕逢敵手,年年考年級第一。

沒了挑戰,決定去更高的平台——2002年,優秀,以筆試面試成績第一被美國高校「NBA「錄取。

本碩博連讀,一去就是8年,學到了本領,充分感受到了差距,回國扛起了大旗,帶頭試點體育改革。

23年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聯賽,像是一個雙腿長短不一,走路一瘸一拐的老先生,跑得不如別人快,邊跑口中還念念有詞「你們懂什麼,我身上這麼多頑疾,跑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姚明走了過來,掏出一雙高科技跑鞋,自動調節高矮,一把給老先生裝上。

可能一時半會習慣不了,但時間一長,便可知其優點多多。

好,那麼具體來說,姚明在2018年頒布得新政,講了什麼呢?又有什麼影響?

我特地跑去跟幾位以前也是打CBA的退役明星球員聊了聊,在這裡正好跟大家攤開來說。

這個休賽季,CBA公司給每個俱樂部都發了球員註冊及轉會規定(試行版),其中包含統一格式的國內球員聘用合同和外籍球員聘用合同。

一個規定+合同模板。

具體的內容,可以從幾點,我們精簡來看:

1.所有球員未來與俱樂部簽訂的合同都將按照CBA統一的合同模板進行簽署;

2.國內球員與俱樂部的合同將被分為5個類別;

3.球員轉會將受到嚴格的規則限制,球員效力的原俱樂部有權向該球員轉會後所效力的新俱樂部收取培養費;

4.對於俱樂部自主培養出的優秀球員,俱樂部享有對球員優先續約的權利(最長時間12年);

5.CBA未來將在逐步改革中設立工資帽。

有些人就奇怪了,等等,你是說……. 下個賽季CBA將強制要求各球隊在簽約時,採用統一的合同模板?

簡單來說,就是跟我們去企業上班一樣,勞動合同裡面規定了簽幾年,上班時長,待遇,不能遲到早退,不能泄露公司機密什麼的(雖然99%的公司並沒什麼機密…..)

那麼有一個問題就浮現上來了:前面的這23年,合同都長啥樣?

一句話,沒,有,標,准。

萬事萬物,最怕的就是這個沒有標準,實在問到無話,頂多來一句「其他隊也是這麼搞得「敷衍了事。

效力年限先不談,我聽說有的俱樂部跟球員簽約規定「你每場比賽必須要上場至少XX分鐘,得XX分,XX助攻和籃板「。

不知道的,只看文字還以為這個俱樂部在罵街。

而合同落實到具體大家都關心的工資,有的還會補上一句:出場時間,得分助攻籃板等球場表現,和工資掛鉤。

這突然讓我想到NBA馬刺當時和迪奧簽的合同里:

「每年的10月25日之前,體重不超過254磅,就可以獲得15萬美元;全明星賽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體重不超過254磅,就可以獲得15萬美元;每年4月1日,體重不超過254磅,就可以獲得20萬美元。」

人家這種「個性化定製」的合同算是特例,我們倒好,成了常規操作。

「國內球員與俱樂部的合同將被分為5個類別」

以前的合同,據我採訪的球員所說「比較簡單,並沒有這麼多的分類」。

現在的分類則越來越「職業」,朝著NBA那套去走。

好,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假設2008年有個球員叫大壯,他準備去打CBA。

大壯機緣巧合之下,分身發生了時空穿越,10年後,也就是2018年也留下了一個大壯(這種科技問題很難解釋的,嗯)。

2008年的大壯,我們叫他「大壯一代」。

2018年趕上新政的大壯,我們叫他「大壯二代」(怎麼聽起來像是賓館門口賣的最好的葯)。

大壯一代12歲就進了俱樂部,從小培養,吃的又大又壯,一路三隊,二隊,一隊打上去,代表俱樂部出戰CBA。

大壯二代也是,職業球員的夢想就在眼前。

簽約當晚,俱樂部扔了一份合同在大壯一代面前,上面寫著如下:

——效力年限,10年,2008年-2018年,期間不得轉會

——工資60%保障,必須要每場至少打XX分鐘得XX分,打不好當年40%工資無效

——每年漲薪……視情況而定

大壯一代戰戰兢兢得簽完合同,一打打了10年,在房價翻10倍不止的城市裡,他也很榮幸工資……每個月多了500元。

不能轉會,老東家不讓,硬要逆天而行?好,你去打鄉鎮聯賽吧。

大壯一代鬱鬱寡歡多年,終老一支隊。

大壯二代則幸運多了。

2018年,俱樂部給他簽了份新秀合同,4年的。

因為大壯二代剛滿18歲,未滿20歲,所以可以簽一份4年的新秀合同,直到22歲。

工資為60%保障,依出場時間和場次而定(如果受傷賽季報銷,也至少可以拿60%工資)。

CBA規定,每年選秀的狀元,年薪50萬,榜眼和探花的年薪分別為40萬和35萬,從第4位到第14位的新秀年薪逐漸下降,而第15-40順位的新秀年薪都是18萬。

但CBA裡面還有很多「漏洞」,比如你俱樂部推薦去參加選秀的球員,那麼誰來選?別的俱樂部敢不敢選?

2018年有50人參選,其中29人由CBA、NBL俱樂部推薦,12人由省體育局等單位推薦,剩餘9人是大學生球員。

我覺得,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大學與青年隊的斷層,很有可能,誰推薦的球員還是會被誰選中,然後大學球員大部分落選。

好了,還是回到大壯二代。

4年過後,22歲的大壯可以簽兩種合同:B類保護合同或者C類常規合同。

因為大壯是俱樂部從小培養的,所以如果是簽保護合同,他可以簽至多5年。

如果是走選秀進來的,最多只能簽3年,工資保障都是80%。

當然他也可以選C類常規合同,大體上跟其他所有不是新秀的,又不能簽頂薪的球員一樣。

好了,5年白駒過隙,大壯來到了27歲,他已經是一位可以獨當一面的球員了。

這時有許多球隊都想要他,一個正值壯年,能得分,能策應,搶板積極的多面手,俱樂部摩拳擦掌,現金已經備好。

如果這時,大壯想要簽一份D類頂薪合同時,即簽約至多5年,100%工資保障,每年工資漲幅不低於10%,會出現如下情況:

——這時如果大壯不要求頂薪,而是要求一份常規合同,他是有權利想去哪去哪的

——如果大壯要頂薪,原俱樂部享有優先的簽約權

——每個俱樂部最多只有3人能簽頂薪合同,在大壯之前,如果已經有3人簽了,則大壯不能簽

——反之,大壯可以簽,好好賺一筆大的

大壯冥思苦想,原本不多的頭髮都抓得更加稀疏了。

——如果選擇去別的隊,例如說大龍隊,那麼大龍隊需要支付新合同平均年薪的40%,作為培養費給大壯的原俱樂部

——即是說,比如大龍隊老闆大手一揮「大壯,你來我這裡!我給你3年合同,每年300萬!」

大龍的財務經理掐指一算「老闆,我們恐怕要支付給大龍原俱樂部120萬的培養費…..」

老闆一聽,那豈不是3年總共1020萬?還真有點貴….

大壯想想,如果留在原隊簽頂薪呢?

——之前如果沒人簽過,則一躍成為球隊收入最高的球員

——俱樂部如果不給頂薪,那麼去哪打球都是差不多的

——還有每年穩定的漲幅

大壯心裡有了決斷。

27歲的大壯和原俱樂部又簽了份5年的頂薪合同。

5年過去,32歲的大壯拿了幾個冠軍,自己也成了老將,在這傢俱樂部已經效力14年了。

體力下滑,大壯不禁考慮起下一份合同。

政策規定「34歲以上或在單一俱樂部效力12年以上的球員可與原俱樂部簽署2年或2年以下的老將合同,俱樂部將不再享有優先續約權,球員可自主選擇轉會,並且新效力俱樂部不用向原俱樂部支付培養費,但新合同的年薪不得超過該俱樂部頂薪,未來不計入工資帽。」

大壯效力了14年,滿足可以簽下E類老將合同,合同期為至多2年。

每支球隊最多只能簽2人,大壯是其中之一。

這時的大壯,不再受合同的牽絆,真正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新的球隊也不用向原俱樂部支付培養費。

但是,一個32歲的老將能去哪呢?生活了半輩子的城市,豈是說離開就離開。

好!再簽個兩年!再戰兩年。

兩年後,前全明星球員大壯退役,征戰18載。

大壯二代這18年,新秀合同,保護合同,頂薪,老將合同都簽過,能力不錯,俱樂部也沒有虧待,算是善始善終了。

大壯一代通過遠方來的消息,知道了10年後的政策,雖然都是在同一支球隊效力,但明顯優秀球員得到的福利更多,自主權也更多了。

單手摸頭。手指插入髮絲,眼圈微紅,喉頭髮干,大喊一句「我們……不一樣!「

樓道里想起了回聲「不一樣……一樣……樣……「

說完大壯的事,再聊聊「培養費」

我曾經到過一家國內的著名俱樂部,了解到一傢俱樂部是怎麼培養青年球員的

一個孩子,一般是12,13歲進入俱樂部體系,吃住行免費全包。

吃的是俱樂部食堂,上好的牛羊肉,葷素搭配,有的俱樂部還會聘請大廚烹飪,一隊吃的最好,餐標50-100,二隊次之,三隊和工作人員最末,但也算是不錯。

住的就是宿舍,有單人有雙人的。出行方面,打比賽都是車接車送,出遠門肯定是飛機,前段時間我才去看過的U19比賽,球員確實都是大巴統一接送。

天資聰穎的球員,快一點的18歲可以升上一隊,慢的則10年上下,熬到23歲左右。許多苦苦熬著,沒有什麼希望升上一隊的二隊球員,據我了解都會幹脆去外面打野球掙錢,放棄職業籃球夢,找一份工作去做。

一步之遙,差之千里。

成材率不高,畢竟球隊大名單不需要這麼多人,但是你想想,俱樂部仍然要每年費盡心思投入青訓。

一方面是因為CBA有「准入制」,規定各俱樂部必須要有三隊二隊儲備。

另一方面,無非是俱樂部希望能有對自己培養的好苗子優先續約權罷了。

在這俱樂部苦心培養的6-10年里,每天3餐,一年1000餐上下,8年8000來餐。

出行百次,聘請教練費用,場地建設費,工作人員薪資,這都需要錢。

所以我們雖然經常罵中國籃球的「體制」有問題,但試著站在俱樂部的角度去看,好像也可以理解——自己培養的孩子,就像是自己花血本去養育的,怎麼能說走就走?

據我了解,CBA的球隊,有很少是能賺的回本的。

前八名不一定賠錢,有門票,贊助商青睞,廣告有一波沒一波的砸來,加上老闆普遍都不太差錢,維持場館運營問題不大。

但還有半數球隊就沒那麼樂觀了,上座率不高,在招商方面投資也比較少,我採訪的退役球員告訴我,這些球隊本金能回來一半就不錯了。

這個時候,你再把他培養的球員拿走?不得跟你拚命了。

培養費的出現,或多或少能給失去球員的俱樂部一些安慰。

CBA的特殊性在這裡,也註定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完全的「球員流動」,只能一步一步來,姚主席在這方面的開拓規定,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美國NBA那套,是完全「商品化」,說白了,球員就是商品,大部分觀眾買票來看的是球員,是球星,不是看你場館豪華不豪華,啦啦隊漂不漂亮。

既然是商品,就有流通的權力,再說了,10年不怎麼替換主要陣容的球隊,贏球倒還好,倘若一直輸球,球迷也喪失了新鮮感,鐵定不樂意。

新政的最後一部分,提到 「CBA未來將在逐步改革中設立工資帽。「

工資帽的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來,細水長流。

但我敢說,工資帽出來,就是能遏制住許多「惡性循環「的事。

你想想,有的老闆前幾年狠砸錢,花大價錢引進高水平外援,和國內極少數的自由球員,組成籃球裡面的「銀河戰艦「拿了冠軍。

冠軍,意味著你在人們心目中是強隊了,觀眾們下個賽季就想來給你捧場,然後收入多了,戰績就更好。

那些出不起錢買球員的球隊怎麼辦呢?越窮越差,越差越窮,長此以往一個好端端的聯賽變成了兩極分化。

只有工資帽的出現,能杜絕天平的傾斜,也只有工資帽搭配對「陰陽合同「的重罰(俱樂部和一名球員簽5年1000萬,結果私底下每年多給100萬)才能真正讓整個聯盟變得有活力起來。

這都需要時間。

給姚明這個時間,我們願意等。

我們常說,中國籃球輸在了體制上,那麼到底輸在哪裡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

因為我們不是像美國那樣的「全民體育「,因為我們的大學籃球和職業籃球脫節,因為俱樂部對培養起來的青年球員不放人,因為CBA政策的漏洞頻出,強的越強弱的越弱。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好的改變,國家隊紅藍隊的磨練,青年才俊輩出。

2018年CBA新政策的試行,由姚明帶著,敢於向頑疾的制度大老虎抽鞭子。

部分保障了俱樂部利益,完善球員合同,適當促進市場流通,盤活CBA。

我希望真的有一天,每個關心中國男籃的人,都可以在聊到中國籃球,聊到CBA的時候驕傲萬分。

「中國籃球不行?那是在以前!「


推薦閱讀:

在青春年華里,不希望能看你踢球是一種「奢侈」
這可能是德州撲克中最大的坑
今天我們聊聊休斯敦火箭隊的球衣!
王開東:別再什麼都是體育老師教的了,體育老師不背鍋!
【八大勝】降入德乙!漢堡主場大鐘改為建隊計時!!!

TAG:體育 | CBA | 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