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舊夢裡的人——梁實秋《浮生如夢》讀札
經典作家舊作再版,向來比新人新作的出版更為複雜。特別是像梁實秋、胡適等作家,胡適還好說,有許多文論體隨筆,可常出常新。而梁實秋不同,雖然他早年也曾參與論戰,但設計文藝主張的理論性文字較之胡適而言少之又少。我讀梁實秋,同許多讀者一樣,大抵是從《雅舍小品》開始,後來又陸續翻到《雅舍貪吃》等等集子,知道梁實秋先生的確是個名副其實的生活家,拿當下的話來講,是一等一的吃貨。
但凡愛吃、懂生活的人都是情感細膩的那一群,否則怎麼會從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嘗出他人所未察覺的滋味,還能與生活哲思相牽涉。據傳,金聖嘆死前所說最後一句是:「豆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或許真假有待考證,但披以老饕外衣,實則哲人的本質足可彰顯,若不是參透生死悲歡,遍嘗人生五味,怎會於死前說這番話。
話題還是拉回這本集子,翻開目錄一掃,大致可以知道這是梁實秋散文小品的精選本,綜合了「雅舍」系列文章與其懷舊憶昔的眾多篇什。何為「雅舍」,它是抗戰爆發後梁實秋蟄居大後方重慶北碚的一處居所。當時的文人有許多都在陪都重慶、上海以及香港等地,再有就是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或者是在去延安的路上,蕭軍、丁玲都是後者。梁實秋是浙江人,重慶的潮濕想必是適應的,但估計是吃不了辣,因為在這本集子里尚未看到關於火鍋的文字。可以說,自1920年代的文學革命和文學論戰後,大多數文人都為了所謂「主義」爭得不可開交,成了「重利輕別離」之輩,這裡的「利」指的是政治權力。梁實秋更重別離,《浮生若夢》里不少追憶友人與親人的文字,大多寫得深情款款。不知為何,讀《想我的母親》,我竟不禁將其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以及沈復的《浮生六記》勾連了起來,述及童年時代母親對自己的愛,梁實秋著墨拿捏極為到位,所寫之事,無不讓人動容,也無一件不讓人想到自己的父母。不僅如此,更多的是一種物是人非、生死兩隔之感,在此意義上,梁實秋的散文的確在最大程度上繼承了明清小品的余脈。
梁實秋寫過一篇《浮生如夢》,想必許多文青的QQ簽名抑或微信昵稱都是與之類似的文字,但讀完這本集子,才讓人真正對這幾個字有了新的感悟。這也是將此散文集定名為此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陰宅風水:墳墓長草可以拔嗎?樹可以砍掉嗎,大吉大利,財源滾滾
※趙勇|讀夏中義與木山英雄:更與何人問暖涼【百年舊詩 人文血脈(書評)】
※民國時期的字典大有來頭
※呂祖靈簽62第六十二簽解簽:古人文昌三聖
※《漢虎信條》16轉戰疏勒城
TAG: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