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溝通(下)- 怎樣和孩子達成共識
上次說到,和孩子達成溝通中的共識,需要爸爸媽媽不帶特定目的的陪伴孩子。這篇我從幾個層面來講具體如何通過無條件的陪伴,來達成和孩子的共識。
建立共識第一步:共情
「共情」這個問題被各種育兒書反覆提到,如果孩子能夠換位思考,如果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不僅對個人是有利,對社會也是有益的。但是父母們似乎總會有點擔心——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是否會顯得脆弱,是否會被人利用,是否會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劣勢呢?
這是一個實際的擔心,也是個很有趣的擔心。因為育兒書中提到的「共情」對象,往往是比共情者還弱小的。在成人世界中,「共情」也往往被應用為上司對下屬,富人對窮人的場景中。然而共情不僅限於此。
共情是一種基於經驗的猜測遊戲。把自己假設成另一個人去思考問題,體驗他承受的壓力、感受他的喜悅。一些好的文藝作品、人物傳記甚至紀錄片都能給人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孩子進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與孩子共情,讓孩子與自己共情,則是爸爸媽媽需要在孩子語言發展之前,就可以開始做的事情。爸爸媽媽和年幼的孩子一起玩耍,就是最好的傳遞情緒的方法——爸爸媽媽可以誇張表現自己的情緒,高興、害怕、吃驚、難受、憤怒都可以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表現出來。
如果你給一歲多的孩子搭積木,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你搭的積木推到。每次你把幾塊積木搭起來後,就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笑著大聲給自己鼓掌,來吸引他的注意力。而當他推到積木的時候,你就做出誇張的痛苦的表情,說:「啊,我的積木被你推到了。嗚嗚嗚。」然而你還會接著搭新的,把積木搭得離他遠一點,表現出一種害怕他推到的樣子。他可能又會爬過來,繼續推到積木,然後期待觀察你誇張而痛苦的表情——你通過互動,幫孩子學習情緒方面的知識。
對需要父母陪伴讀繪本的孩子來說,飽滿的情緒可能比認識繪本中的字更重要。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自己組織語言,同時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感受。市場上,有數量非常多的繪本過早的把道德觀念夾雜到繪本里(比如有某繪本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隻鳥千方百計的把鱷魚蛋孵化出來,鱷魚後來認小鳥當了媽媽……簡直是太過大愛無疆了),照本宣讀而不給出自己的態度,則無助於孩子理解真實的情感。實際上,父母大可以在閱讀完這樣的繪本後大大的嘲笑一下。
在無目的陪伴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把自己放鬆下來,專註於對孩子的反應。在一起玩耍的時候,製造一些戲劇性的場景,作出誇張的反應,讓孩子更多的體會到不同情況下,爸爸媽媽的不同反應,這是建立共識的第一步。
第二步:建立共同的知識體系和生活體驗
如果說共情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那麼孩子對爸爸媽媽的理解,同樣不會只停留在情感層面。他們需要更多的知識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理解身邊的大人們。
當父母在做事情的時候,可以一邊做事一邊給孩子解釋——「媽媽現在要煮飯,先裝滿一小杯米,倒到電飯鍋裡面,再加水,看著刻度,剛剛好到這條線就可以了,然後蓋上蓋子,按下這個按鈕,聽到滴的一聲,就好了」。
有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向孩子解釋家裡的陳設,並讓孩子觸摸、擺弄——「這裡是窗帘,白天的時候我們會把它拉開,陽光就會照進來了,就像這樣。到晚上的時候,我們要把窗帘拉上,這樣在外面就看不到我們了。」
當孩子做不允許的事時,比如吃地上撿的東西,父母則可以在搶走垃圾後,用表情和動作來解釋,吃下去的後果——「地上撿的東西不能吃,如果吃了,會嘔吐(作出嘔出的動作),會肚子疼(作出按著肚子痛苦的表情)」。
這些對話並不會馬上讓孩子馬上明白這些道理,但是至少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一些。
當父母和孩子都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時,這種傳授知識的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孩子發現自己撿地下的髒東西放到嘴裡,爸爸就會立刻衝過來,一把搶走他手裡的垃圾並對他大聲的吼叫,孩子是不會認真去聽爸爸吼叫的內容的。爸爸的情緒信號太過強烈,以至於吸引了孩子的全部注意力。如果孩子覺得這麼做很有趣,那麼他會反覆嘗試相同的動作,來觀察爸爸一次又一次生氣的表情——因為這麼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在平時是看不到的。
三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疊衣服、擺放碗筷、做小蛋糕,以及收拾玩具。共同完成家務,可以讓孩子更多了解家庭是如何運作的。當然這個階段並不需要強迫孩子做什麼家務,爸爸媽媽只需要做家務的時候,允許孩子在身邊礙事,問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經常作出一些邀請就可以。把它也作為無目的陪伴的一種方式——孩子恰巧在你的身邊,而你恰巧和他聊起正在做的家務。
第三步:分享判斷和決策的過程
當家庭作出決策的時候,尤其是與孩子相關的決策時,聽一下孩子的建議是有必要的。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選擇合適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觀點——「這周末你想去那裡玩?」「我想去水族館。」「可是水族館我們這周剛去過。」「但是我覺得周末去的話會很有意思的。「
有時孩子提出的理由是個循環——」你為什麼喜歡它呀?」「因為它很好玩。」「為什麼他好玩呀?」「因為我喜歡它呀。」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引導,「你喜歡它,覺得它好玩,是因為它的表情很特別,是嗎?」 孩子則會跟隨引導打開邏輯循環,繼續補充說:「是很好笑。」 通過引導,孩子會嘗試把其他不同的詞語和「好玩」,「喜歡」聯繫起來。
通過引導,幫助孩子跳出思維的循環,是父母把自己的判斷過程展現給孩子看的一種途徑。但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辭彙引導孩子——「我討厭他,不想跟他玩!」 「是因為他很壞嗎?」 這樣的對話,不會幫孩子打開思路,反而會把思考引入封閉的循環。
此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把父母的判斷力傳遞給孩子,比如和孩子過家家,角色扮演,一起編故事。這類方式之所以比在真實生活中更加容易傳遞判斷力,是因為這些遊戲不涉及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利益衝突。爸爸也不會因為角色扮演時,自己扮演的騎士被孩子扮演的公主關到監獄裡去,活活餓死而感到絕望。媽媽也不會因為自己扮演的王后被孩子認為是一個一心想殺死白雪公主的壞蛋而感到難過。
父母也不需要根據經典劇本的設置,來完成自己的角色。父母們可以為劇本添加很多細節,也可以改變角色的性格,或者改變故事的走向。當孩子發現故事還可以這樣編的時候,往往比父母們更不尊重劇本,他們會給自己加戲——白雪公主有Elsa(冰雪奇緣里的姐姐)的能力,把壞皇后凍死。
帶著孩子嘗試更多的可能性給這類遊戲帶來無窮的樂趣,也增加他們對生活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如果白雪公主早就了解了壞王后的全盤計劃,她又怎麼會多次落入她的詭計中,靠著七個小矮人的幫助才能脫困呢?這當然也是父母們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
第四步:保持寬容
在父母和孩子相處之中,讓孩子學會共情,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判斷力和思考方式也教給他們。孩子會把這些當作工具,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當孩子們從外界獲取不同的知識、經驗、以及其他的判斷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時,他們也會嘗試運用這些學到的新技能,就好像運用爸爸媽媽傳授的技能一樣。對於爸爸媽媽來說,保持寬容的態度是重要的。
寬容,不僅是苛刻的反義詞,也和放縱截然不同。寬容需要接受孩子的現狀,並過恰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達成一致。相反,放縱和苛責都在把孩子越推越遠。
寬容意味著,父母需要提供一個空間,讓孩子在你的眼前展現他從任何地方學到的工具。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並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目的的陪伴可以提供這樣的一種空間,讓孩子對你使壞,讓孩子淘氣,讓孩子嘗試各種可能的方式娛樂自己。
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衝突,才能發現問題出在哪裡。讓孩子從父母的身上獲取生活經驗,父母也通過陪伴更多地了解孩子,這會讓平時的親子衝突減少。即便是出現了衝突,也因為彼此的理解,使得衝突很容易被解決。父母很少會生氣,因為他們了解孩子做事的動機。孩子也很少失控,因為他們已經從父母那裡學到了很多生活經驗。
寬容的另一層意義在於: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對孩子的行為不要過早的下結論,會避免教育中的盲點。而這些盲點,會觸發父母對育兒方法的思考。只有寬容才能保證父母與孩子雙向溝通的通暢,才能讓這些盲點較早的被發現,從而彌補父母在教育中出現的遺漏。
一 些 後 話
最後補充一下,關於兒童認知的不同階段,前後次序是不會顛倒的,但對應的年齡則不是十分精確的。有些孩子會發展的早一些,有些孩子會發展得晚一些。一方面與孩子接觸的環境,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另一方面也和飲食結構有關。當然基因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就如同我之前的觀點,一方面父母的視野需要更加寬廣一些,並不要因為社會推崇怎樣的人,就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另一方面父母則需要更關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連接和傳承,因為許多性格和做事習慣,都是相關的,也都是一體兩面的。父母把自己最了解的人生經驗傳遞給孩子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如何更多的發揮這種性格的優勢,而減少其劣勢對自己的傷害,我相信每個為人父母的都比別人更有發言權,而這正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孩子在面臨問題時,會嘗試使用任何貌似可以使用的工具,比如哭鬧——雖然他們也知道這個工具並不好用。父母會因為他們已經是個「大孩子」而拒絕幫助他們,但這種拒絕並沒有給孩子帶來任何的指導。在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多的經驗前,他們無法靈光一閃的從茫然無知中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需要有時間陪伴孩子,這是建立溝通最基本的要求。隨後才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自己的知識庫。
父母們能夠建立其育兒的框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一旦建立起有效的框架,那麼父母就可以往裡面填上用得上的素材。這些素材對於每個家庭可能都是獨特的,彼此分享素材則會幫助父母打開視野,獲取更多幫助親子溝通的方法。
這篇文章算是拋磚引玉吧。
閱讀同系列之前文章
關於溝通(上) - 你的孩子聽懂了嗎?
關於溝通(中) - 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閱讀丁大叔其他文章
米兔,不僅是反對性騷擾
想當好爸爸?沒人給你標準答案
【致爸爸】多掙錢還是多陪娃,你選好了嗎
PET父母績效訓練手冊 - 背景和理論篇
PET父母績效訓練手冊 - 方法篇
PET父母績效訓練手冊 - 討論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