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77 人贊了文章

作者:霍輝(富書籤約作者)

有個小調查:回到十年前,你最想做什麼?

最多的回答是:買房

當今社會,普通家庭面臨三座大山:房子、養育孩子和贍養老人,排在第一的頭等大事,就是房子。

房子,就是你的生活質量

甲骨文中「家」字的上半部分是寶蓋頭,是屋蓋的象形,與房子有關;下面的「豕」字,是「豬」的意思。

有了房子,就能像豬一樣幸福地生活,這就是中國人心中「家」的意義。

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漂泊的心安定下來,你就有了底氣,有了尊嚴,有了安全感,有了幸福。

馬雲勸年輕人不要買房,十年後房子就像樹葉。

李嘉誠也告誡年輕人千萬不要買房,十年後房子一文不值。

可對年輕人來說,結婚不買房,去哪兒入洞房?丈母娘就第一個不答應。

在大都市打拚的年輕人,如果30多歲還沒買房,就難紮根了。

我有幾位朋友逃離北上廣,他們說:「沒房,你就是個打工狗,買了房才是當地人。」

沒房,你就沒有歸屬感,難以融入到這個城市,感覺自己是異鄉人,有房,你也未必過得好。

電視劇《虎媽貓爸》里,趙薇賣掉寬敞的住房,添上所有的積蓄,買下9萬一平米的老舊學區房,只因為這是女兒上重點小學的唯一途徑,為此,一家人過上了拮据的日子,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如今,房子越來越控制著我們的生活。

因為房子,我們不敢病不敢死;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也不敢任性不敢辭職,只能咽下所有委屈。

因為買房,我們只能節衣縮食、消費降級,生活質量直線下降。

房租,耗光了年輕人的首付;

房貸,磨盡了中年人的底氣;

房價,變成了最好的避孕藥;

二房,推高了離婚率……

房子,就是你的生活質量。

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人生處處有鄙視鏈。

相親鄙視鏈、朋友圈鄙視鏈、高校鄙視鏈,連住房都有了房產鄙視鏈。

有房的,瞧不起沒房的;

住別墅的,瞧不起住公寓的;

三環有房的,瞧不起五環郊區的……

說到底,房子,才是真正的貧富分水嶺。

三部火爆的女子圖鑑電視劇,講述的都是外地女孩在大都市打拚的故事。

她們的奮鬥史,其實也是一部住房階層變遷史。

《東京女子圖鑑》23歲的齊藤綾非常懂得:在東京,你住的街區就代表著所處的階層。

女主角綾的遷居史也印證了這一點:大學畢業後她到東京,先租住在三軒茶屋,5年後搬到年輕女孩聚集的惠比壽,30多歲跳槽到Gucci當公關經理,家也搬到「上流」的銀座。

《北京女子圖鑑》里,小城姑娘陳可剛到北京時,住過老鄉的職工宿舍、高中女同學的高檔小區地下室。

那時的她找不到合適工作,只好從公司最底層做起,她不斷努力,成為職場白骨精,租住了老闆的高檔公寓,後來她成了金領,終於買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同樣,在上海,金字塔頂端的那10%的人,也可以用房子來衡量。

《上海女子圖鑑》里,農村姑娘羅海燕,大學畢業後留在了上海,海燕同事Amy說:「只有住在梧桐樹下,才是真正的上海。」

為了早日擁有梧桐樹下的房子,成為真正的上海人,海燕從未停止努力,果然,房子決定了你的階層。

瑞信研究院2016年財富報告顯示,擁有超過約515萬人民幣凈資產的人,就屬於全球最富裕的人,據說這一類人只佔全球的1%。

毫無疑問,那些在北上廣深有套房子的人,都已經站在了全球財富金字塔的塔尖。

如今,你是什麼階層,不在於你有什麼學歷,幹什麼工作,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取決的只是你的房子在哪兒。

沒有房子,即使你工作不錯,工資不少,穿著也很光鮮,可你還是個在社會底層漂泊的無產者。

有了房子,你才到了小康;

有了好地段的房子,你就是中產階層;

如果你有很多套好房子,那就是富豪了。

房子不僅決定了你的階層,還決定你孩子在哪裡上學,間接決定了你下一代的階層。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的房子,就是你的階層。

買房,暴露了你的認知

近日,一位兒子想在杭州買房,求助媽媽,媽媽拒絕了,她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你終歸要自己飛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堅強的後盾,不是永遠頂在前面的那個。媽媽希望,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無論是房子,還是夢想,你終究是要一個人走向未知的未來。

這封信火了,得到大量讀者的點贊,我卻有不同觀點:讓孩子獨立是對的,奮鬥也是對的,但是現實不相信雞湯。

如果這位媽媽有餘錢卻不借給兒子,那隻能說她認知有限、不會投資、財商太低。

2015年央視《開講啦》節目里,經濟學家樊綱曾明確表示:「年輕人不應該拿父母的錢買房,應該掙錢回報父母。」

可在2018年央視《中國經濟大講堂》上,他卻建議:「年輕的小兩口把雙方父母、雙方各自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積蓄拿出來買房付首付。」

樊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很多普通人也在為自己的失誤反思。

有位讀者說:

說句老實話,我如果提前兩年明確地向家裡求首付款在北京買房,現在的房子至少能省下一百萬,再加上這些年的房產升值與收入增長,里外里三、四百萬。

我之所以沒有開口,是因為家裡從小灌輸『沒錢』的觀念,我以為父母連20萬首付款都拿不出。這樣的灌輸在孩子成年需要投資的時候一定要提前中止。

另一方面我認為,向父母求助,是自己不獨立的表現。這些年來,有什麼事,我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做不到的,我會選擇放棄,有時也想過向父母求助,但就是開不了口。

也許,這跟父母從小對我的教育有關吧,他們希望我能夠獨立自強,潛意識也許是怕我麻煩他們吧。

其實,買不買房,買什麼樣的房,怎麼買,暴露了你對金錢的看法、對世界的看法。

這位杭州媽媽本意是為了孩子好,幫孩子自立,讓孩子奮鬥,可是,遲買房一年,白打工十年。

在高房價面前,你所有的獨立、奮鬥、升職加薪都顯得微不足道、蒼白無力。

拒絕幫孩子買房,真的比「幫孩子一把」更理智嗎?拒不出錢,真的比「拿錢幫孩子交首付」更能讓孩子獨立嗎?

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借父母錢買房的,都早早過上了優渥的生活,甚至還能大賺一筆。

而那些靠自己努力去買房的,一筆首付就是你難以逾越的鴻溝,有時候,階層,就是一筆首付。

孩子買房,家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信任、合作共贏,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親母子明算賬,借多少,每月還多少,利息多少,提前講好。

讓兒子不錯失上車機會,讓母親的錢花出最大價值,這才是雙贏。

房子就是階層,普通人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消息,一位98年的北京女孩,獲11套拆遷房。

很多讀者羨慕嫉妒恨:

有些人總是想贏在起跑線,但有些人就直接生在了終點線,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火大的事嗎?上天對我真TM不公平,就算我用盡全力奮鬥一輩子,也抵不過人家的11套房子......

是啊,這位98年的女孩,讓我們這些買不起房的人,情何以堪?

在這個房子就是階層的時代,我們普通人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房子可以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

雖然我們很多人買不起房,只能先租房,從住地下室、到合租3居室隔出6間房的小屋,再到租住三環的房子……

租房變遷史,也是我們對嚮往生活的奮鬥史,儘管生活艱辛,但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對生活的期待、對幸福的追求永不放棄。

可能終其一生我們也過不上拆遷戶的富裕生活,那就努力過好自己的平淡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投資自己,不斷精進,風口一直都在,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作者簡介:霍輝,富書籤約作者,寶媽,理工女,改善專家,高級工程師,倒過來是輝霍。。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推薦閱讀:

憑什麼中產階層買不起房
高房價「助凶」階層固化
【揭秘】中國的富裕階層都是些什麼人?你差了多少
肖海鵬:從分化到融合:公平有序的社會階層結構構建
中產階級的錢都花哪了?

TAG:階層 | 社會階層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