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常抓住這4個時機「抱抱」孩子,他們的內心更強大
?▲《託兒所》第4期--《抱抱》
全文只有兩個字,卻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擁抱過你的孩子了 ?
在20世紀初的美國,心理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個觀點:孩子之所以愛媽媽,主要是因為媽媽能夠提供乳汁。
但有一位心理學家哈洛卻持反對意見,他想:「難道孩子和媽媽的愛,通過餵養就可以完全解釋嗎?」
於是他做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
哈洛找來了一隻還在哺乳期的小猴子,把它和媽媽分離,放在單獨的一個籠子里。裡面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了兩個假的猴媽媽。
鐵絲媽媽是冰冷的,但是身上有取之不盡的奶水;而絨布媽媽沒有奶,但是溫暖柔和。
哈洛想看看,到底是有奶的鐵絲媽媽還是沒有奶的絨布媽媽更吸引小猴子呢?
結果令人吃驚:
小猴子雖然非常需要奶水,但是除了喝奶的那一小段時間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其餘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緊緊地抱著絨布媽媽,不願意放手。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小猴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
在兩個媽媽身上的的時間比是1:18,絨布媽媽完全勝出。
實驗結果——擁抱戰勝了餵養。
擁抱對孩子來說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吸引力?什麼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表達愛意的最佳方式?父母的擁抱又能帶給孩子怎樣的影響呢?
一、孩子老是要抱抱是無理取鬧?
不,這才是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
源自於抱抱的安全感
寶寶還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被羊水「抱著」,而當寶寶出生時會大聲啼哭引起注意,只有待在媽媽的懷抱里,感受到媽媽的熟悉氣息和安撫,才能緩解突然面對陌生世界的恐懼,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感。
在寶寶出生後的日子裡,大人們可能會發現,寶寶幾乎離不開爸媽,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哭上一哭尋找爸媽的存在,不停地通過感受擁抱來確定這種安全感。
▲繪本《抱抱》局部
世界上最著名的成年自閉症患者,同時也是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百名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的坦普·葛蘭汀,幼年時的她十分渴望擁抱,14歲的時候她發明一部擠壓機,當她感到恐懼和焦慮時就鑽進擠壓機,通過擠壓獲取被緊緊擁抱的感覺,從而建立安全感。
▲「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坦普·葛蘭汀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擁抱和安全感之間的存在一定的聯繫。如果你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很少被抱或長期被冷漠對待,那他們很有可能會存在安全感不足的問題。
>>>>
獲得愛與前行的動力
孩子對來自父母的抱抱的渴望,其實是他們確認愛的過程。愛是最原始的生命動力,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生都在不斷確認自己是否被愛,從而獲得前進的動力。
美國杜克醫學院曾經有過一項相關的研究結論,他們長期追蹤500個小嬰兒和小孩,觀察父母擁抱孩子的頻率。30年後,研究人員重新評估那些孩子的心理狀況,發現那些經常被擁抱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最佳,成年後情緒穩定、較少出現焦慮、幸福感也較高。
▲繪本《抱抱》局部
孩子小的時候不會表達,只能通過父母的抱抱、親親來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支持。因此,抱抱是父母向孩子傳達愛,讓孩子獲得安全感的最佳途徑,父母再多的擁抱也不會寵壞孩子,反而會使他們擁有更獨立和強大的內心,讓他們可以更勇敢地向外探索,擁抱精彩的人生。
二、抱抱有講究,
請在這些時候抱抱你的孩子
>>>>
充滿儀式感的三個抱抱
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請給你的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問候ta睡得好不好,和ta互相親吻臉頰道早安。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起床都會焦躁不安,甚至發脾氣哭泣不止,不得不說這和安全感還是有一些關係的,這時給他們擁抱,營造溫馨而安撫的起床氣氛才是最佳的選擇。
▲繪本《抱抱》局部
無論是大人和孩子分離時刻還是離開後的再見面時刻,都請給你的孩子一個擁抱。比如說如果你要送你的孩子去上幼兒園,那就意味著ta將要離開你一整天,這時你的一個擁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ta的焦慮感。在幼兒園接到孩子以後,也應該和ta好好擁抱一番,用來彌補這麼長時間的分離所造成的想念。
靜謐的夜晚,到了孩子該入睡的時候了,請給你的孩子一個晚安抱抱,親親ta的額頭,互道晚安。這意味著從一天的伊始到結束,孩子都有爸媽的陪伴和擁抱,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滿足、安穩、幸福的生長環境。
>>>>
特殊時刻的抱抱
當你的孩子焦躁不安時、生病受傷時、委屈受欺負時,在這些特殊的時刻,孩子脆弱幼小的心靈容易受到傷害,需要大人們的細心呵護,你的抱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
▲繪本《抱抱》局部
擁抱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安全基地,當他們想要探索世界的時候,父母的懷抱就是加油站,讓他們飛得更遠;而當孩子受傷的時候,父母的懷抱又會變成維修中心,把他們心中的傷痛全部療愈。
還等什麼?快去抱抱你的孩子,大膽表達你的愛吧!
《托·兒·所》系列節目之「繪本里的心理學」,是由全國首個將父母育兒理念與孩子心靈成長相結合的音視頻內容平台「芝士童蒙」和兒童心理學博士托德老師聯合打造的國內首檔兒童心理解讀短視頻系列節目。
在這裡,托德老師將結合當下經典繪本,揭開父母與孩子心靈溝通的秘密,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讓家長們在陪伴孩子完成親子共讀的同時,實現父母與孩子心靈的共同成長。
每周五,托德老師會在芝士童蒙,與您一起探究每一個兒童問題背後的心理學答案,暖心陪伴孩子成長。
芝士童蒙簽約講師 托德老師
郭銳(托德老師),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科學教育協會特聘心理治療教練。擁有十餘年心理諮詢臨床經驗,長期致力於心理學學術研究及心理學應用和普及推廣,參與多項國內外青少年心理疾病課題。累計已為300萬家庭解決兒童問題,著有《托德老師講兒童行為心理學》、《心理學家的育兒私房筆記》等作品。
文案 | 芝士小朋友 HOLLY
編輯 | 萍鵝 封面 | 橙子味的甜柚
推薦閱讀:
※孩子學會游泳不易溺水?父母對孩子游泳的3個嚴重錯誤認識
※孩子幾歲開始,便留意「生日」?過生日對孩子有意義嗎?
※孩子專註力差?睡前別看電視別聽語音故事!為什麼?
※到底寶寶幾歲後才適合長途旅行?給父母的4點科學忠告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在家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