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創造101》之後——並不存在的中國職業偶像

寫在《創造101》之後——並不存在的中國職業偶像

來自專欄有覺悟社18 人贊了文章

2004年,湖南經濟電視台推出了大陸第一檔有較大影響力的選秀節目,叫做《明星學院》。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經過層層選拔後,產生角逐最終總冠軍的12強,入住長沙世界之窗的天鵝湖城堡接受封閉式訓練,觀眾也可以通過直播看到他們訓練、生活和比賽的方方面面。這個節目只舉辦了兩屆,主要面向省內的觀眾,算是之後「超女」和「快男」的試水,其中的大部分參賽者後來都沒能大火,如今基本已經淡出或是轉行。唯一的例外是第二屆的季軍,當時只有14歲的一個男生,在三年後他只身前往韓國成為練習生,又熬過了四年成功以男團成員身份出道,並在歸國之後人氣火爆至今,他的名字叫張藝興。

14年後,《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熱播,讓觀眾和資本同時看到了一股新的浪潮。只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成長與變革,這個產業似乎仍然在原地摸索,雖然從來都不缺流量和話題,卻始終沒有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路線與模式,也沒有構建起完整而健全的工業化產業體系。《創造101》比賽結束之後,成團至今暴露出來了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可以從產業的視角去找到答案。

我們暫且只來分析其中的一個角度,那就是職業偶像的定義本身。簡而言之,大陸至今的選秀節目到底有沒有培養出真正的偶像?這樣的培養能不能被複制並形成產業化模式?我們能不能直接向偶像行業最發達的日韓市場學習並照搬其模式?以及,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idol」?

偶像與模式

要回答這些問題,繞不開一個最基本的定義——什麼是偶像。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話題,這裡只討論其中一個最狹義的部分,就是明確區分於歌手和演員的,以日韓偶像為代表的,職業「愛豆(idol)」。雖然在發展成熟之後形成了一個單獨的行業,但偶像最初都是誕生於影視和音樂行業的,是後二者的衍生品。日本早期的偶像本來就是出色的演員和歌姬,韓國的出道偶像們也都是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演藝基本功出眾的藝人。隨後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韓國的「製造業」練習生模式與日本的「服務業」養成系模式(參見《偶像AKB48專題15:日本偶像與AKB商業模式的變革》),這兩種模式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快不起來。了解韓國娛樂圈的人都知道,一般偶像在出道前要經歷漫長的練習生生涯,訓練艱苦,競爭殘酷,即便如此,最後能成功出道並大火的幾率也異常之低。日本偶像更是直接選擇展示成員的成長,成立即出道,整個偶像生涯過程本身就是演出,他們真正長大成熟之後反而會要從偶像團體畢業離開。

對比國內,首先已經失去了前者誕生的時機,也就是所謂「出道」的定義。如今的偶像早已不再是從優秀的演員和歌手中誕生,恰恰相反,是先有資本運作將新人捧紅,積攢人氣成為偶像,然後再讓偶像出歌或參演影視作品,通過粉絲經濟收回利潤。於是,韓國的練習生模式首先就變得不再適合——即使小年輕們本身能夠吃得了苦,可以接受長達數年默默無聞的艱苦訓練,其背後的資本也不會允許這樣風險極高且產出不明的「慢熱」模式。這也正是《創造101》當初並行制協議與日後爆發矛盾的伏筆——經紀公司完全等不起。樂華算是國內成立較早,獲得投資較大的偶像經紀公司,但他們依舊不敢將賭注全部押在平台和節目的流量上。「101」的大獲成功並不是在成熟完善的娛樂工業體系下實現的、可以預見的規範化運行模式,除了命名授權,整個節目背後的運營都充斥著大量急功近利的浮躁與混亂。

那麼學習日本,將養成的過程展示出來作為賣點,如何呢?更加不行,因為燒不起那個錢。如果把《創造101》的節目時長從兩個月拉伸到兩年,肯定無法保持如此高的熱度,反而會遇到更多的麻煩。「養成系」模式沒有成熟的盈利體系和穩定的受眾市場是不可能長久運轉的,國內目前做得最好的SNH48也只是做到了活下去,遠遠沒有重現AKB48的奇蹟。如果不走48系的路線,長期的偶像養成靠什麼賺錢?簡訊投票?這隻會在短期的比賽中有吸引力。演戲和唱歌更不可能,這一點下面再提,實際上,唯一的出路只有綜藝,可綜藝偏偏是個極度燒錢而非掙錢的項目。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等不了,必須用最快的方式打造出「爆款」。AKB48的「學校制」難以實現,只能走短期的「比賽制」,通過一次性的選秀節目讓偶像迅速躥紅,即使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出道即巔峰」。

偶像與演員

國內偶像的定位模糊不僅體現在誕生,還體現在出道之後。作為偶像,他們能幹什麼?為數不多的選擇只剩下拍戲。這也幾乎是當下偶像們對於捧紅自己的資本最有效率的回報。人們經常吐槽「小鮮肉」與「花瓶」等演技糟糕的流量偶像霸佔了熒幕,但他們確實別無選擇。身為偶像的最大競爭力,就是能號召粉絲貢獻電影票房和收視率。對於真正與演員嚴格區分開來的職業偶像,形容其業務能力的確實就不是演技,而是「偶像力」。演員在演戲時需要去扮演別人,因此角色就是演員的「人設」,他們售賣的是劇中角色的人設。只是這種人設可以有很多,而且演員演技的高超正是體現在對於這種人設的完美演繹和切換;而偶像本身就已經是在扮演自己被設定好的人設,所謂偶像力就是對於自己人設的演繹,他們售賣的是自己,這個人設當然也包括「正在演戲的自己」。這就註定會造成矛盾和混亂——好的演員應該讓觀眾忘記自己的存在,只記住角色;但是偶像卻正好相反,他們是要通過這個角色讓觀眾記住自己。偶像們為了利益,必須去演戲;但演戲又會天然破壞他們作為偶像的人設。當從職業演員的視角來看待他們時,觀眾就會產生「實力派」和「偶像派」的不同看法,後者或多或少都帶有貶義。這正是因為沒有職業偶像的概念,所以大眾對於這種「偶像力」的業務評判無從談起,從而只能統一用演員的標準來要求偶像。如此一來,除了極少數真正實力出眾者能夠藉此成功轉型,「不會演戲」、「業務能力不行」反倒會成為拖累大部分偶像的一種人設——儘管按照職業偶像的定義來看這些並不是他們的真正業務。

偶像與歌手

既然演戲這麼難,那麼走歌手路線如何呢?更難。這方面偶像們自己倒是沒有太多責任,主要是國內大環境所致。日韓都存在著非常成熟且嚴格的版權制度,日本更是有著全球第二大的音樂唱片市場和權威的排行榜體系,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其實體唱片銷量依舊佔據著極高比例。而在國內,即使偶像可以靠著粉絲的支持獲得看起來還不錯的銷量數據,但是本質上仍屬於「自欺欺人」,做音樂依舊是最虧錢的行為。AKB48能成為千萬銷量的國民女團,是靠著龐大的正版市場,即使通過握手會和總選舉賺得的遠要更多,她們也絕對不會放棄音樂本身,這是身為偶像歌手的正統身份的基礎。但是中國沒有秋元康,也沒有相似的市場土壤,連本職歌手們都難有出頭之日,偶像更不可能指望靠音樂來掙錢。沒有成熟的市場就更不可能有成熟的榜單,粉絲們的所謂「打榜」終究也只是內部的自我狂歡,而無法幫助偶像們獲得真正的大眾市場認可。

「演員和偶像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但是為什麼他(偶像)今天衝進去搶你(演員)的錢?他沒有辦法,音樂市場掙不到錢。權志龍一定不會演戲,沒必要,他的音樂市場是賺錢的,而且演戲是破人設的。」

——知名經紀人紀翔

偶像與粉絲

到最後,國內偶像們只剩下了一種最掙錢的方案——粉絲經濟。這也導致了一個最為奇妙的現象:14年過去了,國內選秀節目的本質並沒有得到進化,真正的職業偶像也沒能誕生,市場依舊一片混亂,但惟獨粉絲們進步最快,「粉絲行業」變成了最接近甚至超越日韓市場的那一個。拉票、集資、控評、安利、應援、打榜、宣傳……職業粉絲們表現出來的團隊執行力讓一般人都感到咋舌,隨著「101」等節目的火爆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飯圈文化內部的種種細節。如今的追星族們早就不是過去看看演唱會買買碟那麼簡單,對偶像如數家珍只是起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參與到各類活動中去。仔細一想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因為行業本身的不成熟,才讓粉絲們躍躍欲試,希望盡己所能地去為偶像做更多事情。演技好不好,歌唱得如何這種事情粉絲幫不上忙,但是他們可以投票打榜,可以刷收視率沖銷量,以此來間接證明偶像的實力。

粉絲們經常說到的「帶貨能力」 ,其實就是對於這個邏輯最簡明的外顯。有趣的是,它真正運轉的模式可能與粉絲自己所想有所出入——兩件同檔次的商品,一個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代言,那麼粉絲毫無疑問會選擇這個。如果是兩件不同級別的商品,假設A因為質量或性價比等原因而購買吸引力遠高於B,可偶像代言的偏偏是B,那麼粉絲視「飯偶像」的程度而言就會產生猶豫,也可能為了實際考慮而選擇A商品。當然,現實中商家並不會鑽這個牛角尖,他們要做的只是讓粉絲進行一個「控制了其他變數」的橫向比較,偶像代言不會影響手機的功能和飲料的口味,粉絲面對一樣的東西,肯定偏向於選自己偶像代言的那一個。但是對於「路人」而言,這種因素對於選擇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正因為代言不涉及商品本身的性質差異,他們也就不太會對此在意。換言之,飯圈文化中的「帶貨能力」本意是指偶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代言商品帶來的選擇加成,而實際上卻大都只是粉絲們自己的忠誠程度與行動力的體現,這種帶貨能力只局限在了自己飯圈內部。

許多人都聽說過IT行業的「摩爾定律」,它是英特爾(Intel)創始人戈登·摩爾的一個著名預言——「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至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其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顯而易見,摩爾定律嚴格而言並非一條客觀真理,而是一種推測,歸納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真正對於市場起作用的,其實是另一條不那麼出名的定律——「安迪-比爾定律」。其原話是「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其中給予的安迪是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而拿走的比爾正是大名鼎鼎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根據摩爾定律,用戶只要等一年半就能以一半的價格用上同樣性能的硬體,對於硬體升級的需求也就變得不那麼迫切了。因此,微軟的操作系統和軟體總是要不停更新,變得越來越複雜臃腫,追上甚至超過硬體更新的速度,以「消化」全新一代的硬體,吃掉硬體升級帶來的性能提升。對於用戶而言,明明科技在不斷進步,實際操作時卻始終沒有感覺同步的體驗提升,這正是因為硬體每次剛一有所進步,系統的軟體就會早一步升級,吃掉更多新提升的性能。靠著這種默契的合作,壟斷了PC操作系統和CPU製造的微軟和英特爾成為了行業中最賺錢的巨頭企業 。

這與偶像有什麼關聯呢?秘密就在於二者有一個共通之處——人為製造市場需求,形成閉合循環。區別在於,微軟和英特爾是製造需求讓用戶買單,而且確實推動甚至逼迫了技術的進步;而不成熟的偶像產業,往往會步入自娛自樂的尷尬境地。這也是所有飯圈內部避而不談卻人人皆知的秘密,在各類應援和打投活動中,充斥著巨量的虛假操作、無意義勞動、鋪張浪費……許多應援的水分粉絲們其實心知肚明,但卻又不得不去做。偶像的走紅本應是通過其職業行為自然帶來的回報,但在不職業的混亂體系中,變成了讓粉絲通過製造數據來「證明」這一點。如此產業必然會誕生出大量問題,資本方可以輕易地通過虛無縹緲的數據來操縱並影響粉絲們的消費行為,而整個過程並不遵循正常的市場規律。當然對於運營方而言,真金白銀是實實在在地賺到手中了,他們很樂於見到這種情形。把硬體和軟體,換成流量和人氣,這樣的循環就變得一目了然——製造人氣拉流量,再用流量來證明人氣,從資本層面來看,這個全過程甚至壓根不涉及偶像本身的蛻變和成長,也即粉絲們真正關心在意的反而變成了傀儡。這就好比晶元的性能其實根本就沒有提升,軟體方面也就不必費心費力去提升自己來壓榨硬體,到最後變成了雙方只是在心照不宣地同步更新型號上的數字,從這個不斷變大的虛假泡泡中攫取利潤——這就是國內偶像與網紅經濟市場的真相。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僅就「職業偶像」的狹義定義而言,中國目前依舊沒有真正的偶像,「流量藝人」是一個更恰當的稱呼。我們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成熟健康的模式,可以讓偶像們堂堂正正地與演員和歌手並列,不受歧視也不受捧殺地存活下去。當然,虛假的流量泡沫必然會有被戳破的那一天。對於互聯網而言,廣告投放的總額度是穩定的,當網上的垃圾信息越多時,流量的增加只會讓單次點擊帶來的廣告收益越來越低。廣告商當然不會繼續為劣質的點擊量買單,勢必會誕生出優質的精品內容來奪走他們的注意力。以如今的電影市場為例,流量明星變得越來越不吃香,更多電影開始憑藉過硬的自身素質來贏得票房,偶像們也開始有意識地轉型尋求靠譜的出路,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跡象。

不同的環境會催生出不同的演化,因此我們也無需刻意去效仿日韓模式,或是糾結偶像的定義本身。《創造101》讓大量一般觀眾第一次接觸到了偶像的概念,許多投票給楊超越的觀眾壓根就不吃飯圈那一套,不懂什麼C位、偶像素養、資歷能力,但卻恰恰正好契合了偶像精神的本質——就是喜歡。不需要以一個既定的標準去要求偶像應該是如何的,偶像就是能讓人喜歡的。因此,也可以說我們同時擁有著最多的偶像,傳統明星、選秀藝人、網紅主播、意見領袖……在信息時代,這些矚目個體的追隨者以粉絲的形式組織成群,孕育出了龐大的亞文化圈子,它們會找到自己新生的出路。全民上網、全民直播時代,成名早就不是最困難的部分,當下,粉絲甚至已經取代偶像本身成為了故事的主角,全民皆是製作人,全民皆可為偶像。從互聯網到手機,從山寨到創新,其他行業也都經歷過類似的自主成長和變革。中國擁有著最大的市場,永遠不缺少觀眾和聚光燈,更不缺少樸素的創意和靈感,以及誕生於草根的傳奇。因此,對於從業者而言,重要的或許不再是去探求究竟何為職業偶像,去照搬他人的模式——而是正視這個複雜的新生市場,走自己的路,為偶像這個職業本身尋求一個全新的定義。


推薦閱讀:

拿什麼拯救你 娛樂圈中的黃金剩鬥士
貴圈不亂 | 最近熱傳的譚維維健康減肥法,有網友試過13天瘦了11斤!
盤點娛樂圈那些「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明星夫妻,哪朵花被污染了?
明星爆料娛樂圈潛規則:早已成為人肉交易市場!
她曾是港姐冠軍 卻因為賣魚蛋退出娛樂圈 如今開了第四家分店

TAG:偶像 | 創造101綜藝 | 娛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