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矛盾根源,理性化解衝突

找出矛盾根源,理性化解衝突

6 人贊了文章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自然科學家歌德有句名言:生命在於矛盾,在於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的確,無論是人與環境、動物,還是同類之間,衝突存在於世界的每個角落。特別是人類,從未遠離過紛爭與摩擦。地位的差異、財富的不均等、對其他群體的敵意以及群體之內,都能引發衝突。在日常生活里,我們雖然沒有你死我活的衝突,但生活里的口角衝突也足以讓我們寢食難安。

無法避免的衝突,為什麼會變得無法解決呢?正如策略派家庭治療大師唐·傑克遜所說的:許多時候,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往往是人們處理衝突的方式本身會成為問題。許多時候,人們要麼採取過度迴避的方式,像鴕鳥一樣否認衝突的存在;要麼就會採取過度放大的方式,將衝突升級,將一件日常的瑣事升級到關乎人格和尊嚴的高度。其實,這些做法都是無效的做法,不但不利於化解衝突,甚至還可能激化矛盾,讓衝突升級。

這場衝突是怎麼發生的?應當怎樣正確應對呢?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諮詢博士傑克·漢密爾頓的《關係突圍:如何高效化解人際衝突》就提供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實踐指南來解決衝突。掌握書中的方法,就能夠消除衝突的錯誤應對,甚至將衝突化害為利,從而改變人生。

漢密爾頓為了突破生活中因為衝突造成的困境,構建了一個稱之為「假設之梯」的結構,來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在衝突情境中如何迅速地對對方做出「假設」,以及如何確保它們的合理性。這架梯子的地面就是衝突的背景。背景中所包含的內容,比我們體驗或者觀察到的更多。第一級梯子就是事實。是指通過真實體驗或觀察所了解到的一個實際情況,也就是一個人所能觀察到的背景信息。第二級梯子是解讀。針對觀察到的事實,我們會進行解讀。當我們把自己的解讀與可以客觀驗證的事是混淆起來的時候,忘完就會發揮誰能衝突。所以,這種解讀也可以被看做是「看法」。當你使用形容詞來描述某人的行為或特定場景時,通常都是在進行解讀。

第三級梯子就是動機,這就是衝突開始產生的苗頭。在這個階段,我們傾向於把動機強加給那些行為舉止觸怒或者得罪了我們的人。而強加給別人行為的動機,往往是給予那些早已被我們的意識所忽略的相似場景下的經驗。這就是強加動機的弊病,為衝突產生埋下了伏筆。於是,緊接著到下一級梯子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會迅速地把行為強行歸類,強行劃入了一個預定的分類。這就是我們的偏見,給別人貼上了標籤。因此,我們就極有可能採取武斷的措施和行為,使衝突更加激化。

通過漢密爾頓的「假設之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的誤解是怎樣推動我們一路走向衝突的。一旦了解到了他人的真實動機,事實可能就不像我們假設的那樣。就像孔子誤解顏回一樣,讓孔老夫子感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因此,漢密爾頓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方式方法,來避免我們爬上「假設之梯」。首先要三思而後行,學會自我反思,提高對自我的認知,掌握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在急於對他人作出評判的時候。一旦你在採取行動之前,就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有多麼離譜,就不會採取衝動的行為,通過回到「事實」這個層級來檢查假設的合理性,從而解決那些衝突。一旦衝突產生,也可以通過互相傾聽、交換意見、誠懇道歉等方式,讓對方理解你的想法,從而消除雙方的誤會。

總的來說,漢密爾頓的「假設之梯」分析了衝突產生的內在邏輯和根源所在,找准了根源,也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有利於保護面臨的各種風險關係,而且能夠通過強化家庭關係和工作關係,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其實,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坦誠相待,不遮掩、不誤判、不歧視,最好是有話當面說清楚。只要尊重對方的付出和積極的動機,承認對方的觀點、了解對方的立場,對方也就沒有理由繼續保持衝突的狀態,而所謂的衝突也就會煙消雲散了。即使衝突已經發生,依然可以通過理解、尊重、共情的方式,理性地加以化解。

如果不能保持理性,那人類的衝突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i

推薦閱讀:

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銷售工程師元能力之溝通能力3:切勿將溝通等同於說服
如何分析女友的「未來潛力」?
找伴侶,性格相似的好還是互補的好?心理學詳細解析
真正的暴行,是對自己的懲罰

TAG:心理學 | 同事相處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