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or通縮——我們的特色之路(預測)
9 人贊了文章
資本主義經濟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沒有避免的了經濟危機,基本上,每十年就有一次危機爆發,這似乎如詛咒一樣緊緊纏繞著資本主義制度。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論什麼樣的國家,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你是全世界最發達國家也會有危機,如美國,你是很小很弱的國家也會發生危機,如委瑞內拉。但,危機發生後的情況卻各有不同。
97年泰國金融危機,之後面臨的高速通脹。
80年代日本金融危機,之後卻面臨了漫長的通貨緊縮。
這裡面是怎麼回事呢?
先來考察泰國:
泰國危機之前,經濟高速增長,得益於外商帶來的資本和技術,在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下,勤勞的人們創造出了巨大的財富。與此相伴,泰國的各項資產價格也不斷創造新高,股市、債市、房市等。不過,好景不長,索羅斯為代言人的國際金融大鱷,盯上了泰國的這塊肥肉。第一槍,瞄準薄弱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制度漏洞,大肆拋售泰銖,做空泰國法幣。第二槍,瞄準脆弱的國內金融體系,大肆拋售套現國內資產,做空金融市場。第三槍,利用人們恐慌的心理,順應泰銖被巨量減持的大勢,反手低價購買經濟命脈核心資產。三槍打完,泰國十多年經濟發展的成果,盡收索羅斯背後的金融財團,把泰國的人血饅頭吃的是乾乾淨淨。
泰銖在危機中,被錘了三錘,錘的一文不值。第一錘,匯率急速貶值,進口商品價格暴漲。由於沒有足夠外儲供兌換,泰國政府扛不住,使得匯率貶值,進口商品漲價。第二錘,國內機構和個人恐慌減持泰銖。人們不願意自己財富縮水,大規模減少持有法幣,泰銖價值巨跌。第三錘,此前經濟過熱,釋放過多流動性,隨著資產價格暴跌,市場上流動性泛濫,水流四溢。
綜上,為了處置危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巨量的不良債權,一面向MIF借了大筆硬通貨,一面關閉合併大量金融機構,還不失時機的開動印鈔機解決財政問題。此外還採取一些列改革措施挽救經濟。
最終,泰國幾年後把通脹降到了兩位數以下,經濟也回到了正常的軌道。
再來考察下日本:
日本60、70、80年代,納了投名狀,跟著美國大哥吃香喝辣。日本製造聞名海外,出口大量汽車電器充斥世界,日本土豪也在世界各地買買買。企業賺大錢,銀行追著企業放貸款。然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國大哥被一年400個貿易保護議案煩的不行,招呼小弟日本,說,你不厚道啊,往我這傾銷商品,搞得我這麼大的逆差,賺了我那麼多錢,反倒你手裡一大把的債權,必須得做點小弟該做的事,把匯率升值了。日本那敢不從,況且本幣升值了還能對外資本輸出,土豪們可高興了。於是《廣場協議》正式簽訂。匯率不斷上升,吸引了大批的國際套利資金,不斷推高泡沫。一方面為了減輕製造業壓力,日本先是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為了抑制泡沫,吸收過多流動性,日本之後又轉向了快速提高利率。結果一松一緊,泡沫直接爆炸。
泡沫爆炸,日本經濟開始放鞭炮。第一響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失業率突破歷史。第二響,投資消費萎縮,市場出現蕭條。第三響銀行及金融中介信貸緊縮,不良債權急劇惡化。
危機發生後,日本政府開始秀操作。先來一發普攻,對不良債權見死不救,想用「拖」字訣,指望經濟回暖和資產價格回調消除不良債權。再風騷走位,增加收取社會稅費,減少財政支出,避免政府風險。最後,完美空大,祭出零利率,因金融中介惜貸,而沒有效果。
最終,日本經濟陷入衰退,通貨緊縮。
以上兩國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發生金融危機後,到底是會出現通過膨脹,還是緊縮,取決於危機的性質和後續的操作。
泰國金融危機集中表現在供給端,也就是銀行撤資,企業資金鏈,進口商品暴漲,人民減持法幣。通俗講,錢有了,貨沒了。
事後,採取的是寬鬆政策,又是借錢,又是印鈔,又是賴賬。
日本金融危機集中表現在需求端,銀行信貸急速擴張,而後劇烈加息,由於融資成本和泡沫風險,導致信用急劇收縮,反向貨幣乘數,市場信用崩潰,陷入蕭條。通俗講,貨還能造,沒錢了。
事後,採取的是緊縮政策,又是加徵稅費,又是砍掉支出,又是不願掏錢救孩子。
總結完畢,我們以史為鑒,會走那一條道路呢?
首先,我對我們的經濟有絕對的信心。其次,我所說的純屬虛構。
假設:
原因一,出現大面積違約現象,就像美國次貸危機一樣,只不過,我們不是房屋貸款,而是其他貸款。那麼,大面積壞賬不可避免,銀行的不良壞賬率開始飆升。接著,按常理,債轉股一部分,央媽銷賬一部分,破產倒閉一部分。完美。企業破產怎麼辦,公雞側,結構調整一部分。消費不足怎麼辦,一手加稅費一手增加支出。解決。
玩不了多久怎麼辦,一招鮮,放水,滯漲走起。
綜上,溫水煮青蛙,鈍刀割肉,慢慢通脹。
原因二,加息貿易戰,國際資本撤資,國內資本外流,刺破泡沫。這個不太可能,在國有佔主體情況下,外資能量沒那麼大。如果個別市場如房地產,因為國內外息差,泡沫破裂,那麼就會產生反向貨幣乘數效應,貨幣緊縮,但按常理,處置不良債權不會像日本那樣搞,肯定會啟動核動力印鈔機的。
因此,個人預測,我們的特色之路,很有可能會走日本的前半段,泰國的後半段,但殺傷力程度遠遠小於前兩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