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世界哲學大會】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餘音繞梁
來自專欄哲學前沿2 人贊了文章
世界哲學大會餘音繞梁——德莫特·莫蘭:「上次這樣的盛會可能要追溯到達摩祖師的法會」
2018-08-22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莫蘭:謝謝你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光明日報這個平台上回答你的問題。
在本次會議中,我被中國人民對於哲學的熱情所震撼。是的,這次大會從很多角度上來說都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首先,這是世界哲學大會第一次來到中國。其次,這也是第一次有超過6000名來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知名哲學家共同參與的一次世界哲學大會。這更是第一次世界哲學大會努力去嘗試搭建不同文化間哲學交流的橋樑。我個人認為,中國哲學在本次大會格外的出彩。中國哲學作為世界哲學史中傳承最為完整的一支,在本次大會過後必定會在世界各地綻放出智慧的靈光,成為世界哲學的主流。在中國本身逐漸意識到祖先遺留下的寶貴思想財富,並準備發揚光大的同時,世界各地也都張開了雙臂在歡迎著中國獨特的哲學理念。 因此在這裡,我必須說北京大學完美地完成了承辦本次大會的挑戰。這得益於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先生,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大學杜維明教授在世界孔子大會上的那個提議,這過去彷彿夢境一般八天的源頭。他的想法與在委員會中同樣來自中國的謝地坤教授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兩人的支持對於促成本次大會在中國的順利召開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次世界哲學大會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在看到無數人在初次謀面之際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並在之後收穫了美好的友誼時,我無法抑制住我的欣喜。 因此我也要對為本次大會付出汗水,並提供了完美服務的翻譯人員表達由衷的感謝。在大會召開期間,我總是驚嘆於工作人員能夠給予我們如此完美的平台來交流我們對於知識與文化的了解。他們的翻譯工作涵蓋了俄語,德語,西班牙語,法語,中文以及英文六個工作語言。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些幕後英雄的存在,本次大會才會有可能進行下去。
二、談留學建議:「喜歡幫助他人,或是喜歡參加社會活動的申請者,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記者:我知道您本人既是世界知名學府Boston College(波士頓學院)的哲學系系主任,同時您又很熟悉中國的教育體系,所以我想請問您,您對於想要出國學習哲學的中國學生有任何的建議嗎? 莫蘭:首先我要說的是,中國有著極度優秀的教育系統。中國完全可以為他的識字率與專科教育而驕傲。在有著良好的基礎教育的同時,中國也擁有世界頂尖的大學與學科以及龐大的高知識分子人群。我還記得我從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先生口中得知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時的震驚。 我知道中國在鼓勵最好的學生出國進行學習,將新鮮的觀點與新的科技帶回中國。中國海外留學生遍布世界,在美國的頂尖大學尤為突出。因此我的第一條建議便是:提高自己語言的競爭力,尤其是英語,法語以及其他國際通用語言。對於想要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去參加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驗)或是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並達到一定的標準。對於參加這些考試,我的建議是練習,練習再練習。每當你練習過後,它就會變的簡單一些。我的第二條建議便是開發自己的興趣,屬於你個人的愛好。美國的大學,尤其是我所在的Boston College(波士頓學院),遵循著天主教的教義,我們會從全方位的看待一個人。所以年輕人啊,請你努力的去運動,努力的去發展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吧!對於美國大學來說,喜歡幫助他人,或是喜歡參加社會活動的申請者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最後的最後,永遠不要放棄。當然,多選些學校肯定沒有害處(笑)。
三、談翻譯缺憾:大會核心主題是孔子的「學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不是「做事像個大人樣」(behave like an adult) 記者:您是否可以與我們分享大會幕後的一些小瞬間?您和參會者會不會有時候也會感覺翻譯有時候詞不達意? 莫蘭:實際上本次世界哲學大會的核心主題便是一種「誤讀」。我們使用「學以成人」作為主題本是想援引孔子修身的理念。但可惜在翻譯中卻有一個更加世俗的解讀,即「做事像個大人樣」。就像我在大會開始的時候說的,我們真的不是故意的。(笑)如果讓我說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幕後故事,我想便是今年春末,臨近大會召開時發生的事。在準備工作緊張進行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了一個甜蜜的麻煩,本次大會的參會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與北京大學校園可以接待的上限,所以我們必須在會議開始之前找到其他會場保證會議的正常召開。幸運的是,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先生與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教授為我們爭取到了曾經舉辦奧運會的地方——中國國家會議中心作為我們的會場。這個會場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但可惜由於時間的緊迫,我們沒有辦法將所有參會者的賓館重新安排。這時中國籌辦委員會通過每天組織往返酒店的巴士,再次拯救了我們。這的確是我在組織會議中緊張而又刺激的時刻!
四、談現象學:與中國文化不謀而合 記者:您是當今現象學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您是否願意與我們的讀者分享一下,為什麼現象學,或是哲學格外的吸引您呢? 莫蘭:雖然我是因為在現象學方面的著作而被中國讀者所熟知,但其實我也同時是一位研究中世紀哲學的學者(笑)。對於我來說,現象學對於理解跨文化哲學研究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它強調了參與者的第一人稱視角。通過現象學,我們需要意識到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可以說,現象學給予了我們一個途徑,用以闡明人類在實踐、藝術、詩歌和日常生活中所發現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文化與現象學不謀而合。 五、談最喜歡的中西哲學家:「因為他是柏拉圖」,「從孔子的《論語》開始」 記者:在哲學的歷史長河中,如果您必須選擇一位,誰會是您最喜歡的思想家?您是否有喜愛的中國哲學家? 莫蘭:我認為在西方所有研習哲學的人在起步階段應該都會去閱讀柏拉圖的對話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柏拉圖。他從不直接告訴讀者們他的想法,而是在書中展現出不同人的不同觀點,讓讀者自己去悟。比如書中會有關於什麼才是最好的社會制度的辯論,或是美德的構成究竟是怎樣的辯論等等。在閱讀這些對話的時候,柏拉圖從不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而希望我們在面對各種各樣不同聲音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發現我們自己的想法。這些通過自己反覆思索而得到想法,我認為是無價的。 我本人也曾學習過中國哲學,從儒家,道家到佛家;從孔子到王陽明。在看過了那麼多的鴻篇巨著之後,我還是認為如果要理解中國,還是需要從孔子的《論語》開始。中國的傳統經過上千年歲月的洗禮,哪怕在今天,儒家思想仍然深入骨髓。這種智慧讓孔子成為我最為敬佩與喜愛的中國哲學家。 六、談中國菜的哲學味:「一頓簡易的便餐也有可能是一段富有哲理的對話的源頭」 記者:智慧在拉丁語里被稱為sapientia,這個單詞同時又與味覺,口感和感官有關,那在您心目中是否有一道中國菜的口味和感覺讓您覺得可以代表中國的文化內核呢? 莫蘭:來到中國對於我來說是一場感官上的盛筵。從視覺上來說,在此次旅行之前,我就曾有幸得以去拜訪著名藝術家曹俊。他的畫作將傳統的中國元素與深刻的哲思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味覺上來說,我想中國的飲食文化應當是世界上最複雜也分布最廣的飲食文化了,沒有之一。在現如今快餐橫行的年代,中國的飲食文化不僅沒有衰退,反而越發的蓬勃發展,讓我感嘆不已。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海淀嘗到了地道的北京銅鍋涮肉。那是一段令人迷幻的感官之旅——炫目的顏色,銅鍋撲面而來的熱氣,氤氳的水蒸氣,每個人對於食材的不同選擇等等等等。在那個剎那,我突然意識到了為什麼中國人對於吃飯如此的重視,因為這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一頓飯,更是一種社交,一種文化。在這裡,我由衷的請求所有的中國人,請你們務必將你們的飲食文化保護好。飲食文化從來不是件小事,如同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就曾有無數精彩的演講與祝辭,一頓簡易的便餐也有可能是一段富有哲理的對話的源頭。飲食文化是根植於人類精神的一部分,一定不要輕視生命里的每一頓飯。再次感謝你給我與中國人民交流的機會,謝謝! (光明融媒特約記者 戴寧昆、張天顏)引自:世界哲學大會餘音繞梁--德莫特·莫蘭:「上次這樣的盛會可能要追溯到達摩祖師的法會」 _ 理論綜合 _光明網
(2018.8.23)
推薦閱讀:
※39、【世界哲學大會】1934年,布拉格,第8屆世界哲學大會
※讀書︱「柏拉圖之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西方哲學史新編》(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