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你必須要做的幾件事
來自專欄有書11 人贊了文章
今年夏天,全國天氣的關鍵詞,只有一個字——熱。
網友表示:
一個熱慣了的南方人,來北方被熱死;
在故宮遊玩的非洲哥們中暑上醫院了……
雖然已過立秋,但秋天在哪裡?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莫過於三伏天。
三伏天的「伏」,是指陰氣受強大的陽氣所迫,潛伏在地下。立秋以後,便預示著三伏天的結束。
就在這時,陽氣衰退、陰氣漸長,古人稱之為「處暑」。
熱了一個夏天的暑氣,終於要走了!
處,是終止的意思,暑熱之氣到此而止,秋季的涼爽也隨之而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的《馬》,把處暑的涼爽描繪得淋漓盡致:
秋風襲來,彷彿騎著一匹快馬,馳騁在白茫茫的沙漠上。一束月光灑落,更是讓靜謐晶瑩的沙漠添加了幾分寒意。
這就是處暑。
秋高氣爽
往年,每到處暑的時候,「刷屏藍」便佔據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
滿是藍天,配有各式各樣的雲彩。
金秋送爽,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
秋高,得歸功於秋季的高壓氣流。
夏季連天的暴雨,沖刷了空氣中的塵埃。雨後晴空,這些雜質剛要飄回空氣中,又被秋天的高壓下沉氣流抑制住了。這氣流不止壓制了種種顆粒物,就連水分子它也不放過。處暑時節,塵埃少,雨水也少,只留下萬里晴空,高遠而明凈。
氣爽,也是秋天的饋贈。
秋季暖濕氣流南移,北方冷高壓逐漸掌握主動權。
在抑制水汽的同時,冷高壓也帶來了一絲清涼,徐徐北風拂過,分外乾爽。不僅如此,外界氣壓變高,空氣清新,也讓呼吸變得順暢起來。
「七月八月看巧雲」,處暑時節的雲彩,也是千姿百態。天空清朗,朵朵雲彩顯得尤為突出,彷彿織女巧手織出來的一樣,有厚重的,有活潑的,有團成一個小球兒的,有延綿整片天空的,像龍,像鳳,像奔跑著的小狗,像正打盹的小貓。
這時節,王維便寫了一首《山居秋暝》,刻畫秋季傍晚的景象: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季天涼,王維便拋開繁忙的公務,跑到山林中享受靜謐的生活。正值處暑,空曠的山谷中下起了一場小雨。傍晚時分,雨停了。
他悠閑地走在林間小路上,空氣清爽,溪水潺潺,透過松林,皎潔的月光映在水面上。即使是春暖花開,也帶不走在山林之間愜意生活的王維。
愜意,是處暑的主題。
金色大地
處暑的地,是金黃色的。
「一層秋雨一層涼,風吹落葉滿地黃。」
零星的幾片落葉,散在道路上,彷彿秋氣肅殺,把一片片有生命的樹葉折奪下來,拋棄在大地上。
賈平凹卻說:
「它年年凋落舊葉,而以此渴望來年的新生,它才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在天地空間里長成材了。」
往日的過失,舊有的觀念,都隨落葉飄散在秋風之中。懂得捨去,才能呼喚新生。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樹葉枯黃衰落,秋菊卻早已含苞待放。待到九月初,菊花綻放,淡淡的花香乘著清風,洋溢在全城的每個角落。
「處暑三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古人把處暑分為三個階段,稱之為「三候」。
一候時,鷹擊長空,把捕捉來的動物擺得整整齊齊,古人便以為老鷹也在處暑時節祭祖。
二候時,天地開始肅殺,萬物蕭條,樹葉枯落。
三候時,穀物成熟,金黃色鋪滿了整個農田。
「谷到處暑黃」,處暑,是穀物成熟的時節。
一年精耕細作,農民把汗水播撒在農田上,盼望著秋收時分能看見一顆顆飽滿的穀粒,能聞到沁人心脾的稻花香。
湛藍的天空,金黃的大地,只有辛勤勞動的人才懂得此刻的美好。
中元祭祖
處暑,是收穫的季節。五穀豐登,稻香四溢,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此時此刻,又如何能忘卻先人付出的心血呢?
先人開墾農田,夜以繼日地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為了有足夠的糧食哺育下一代。一代又一代,祖先們的勞苦,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
為了追思祖先,古人便在這豐收的日子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祭祖大節——中元節。
這一天,人們擺好桌子,供上祭品,再增添幾株金黃的稻穗,和一碟晶瑩飽滿的米粒。
在祖先的牌位前,一家人站列到位,點著香火,輕煙飄散,心繫祖先,感恩祖先為我們付出的一切。
時而泛著喜悅之情,如今五穀豐登,家人幸福安康,希望祖先不用挂念與憂慮。
時而又生起傷感之情,可惜已故的親人無法與我們共度這美好的時刻。
有些地方,還有燒紙錢的習俗,盼望祖先在那頭也能過得舒坦。秋天轉涼,有些考慮周到的人,還會燒一些紙衣,生怕秋冬之際祖先衣物不夠,容易著涼。
祭祖,是中元節不變的主題。但從唐代開始,中元節卻成了鬼節,又叫盂蘭盆節。
中元節這天,地宮開門,讓亡魂能夠重返人間,已故祖先能回歸家園,與家人團圓。
盂蘭盆節,源於目連救母這一故事。
《盂蘭盆經》記載,有一位僧人叫目犍連,他的母親困於餓鬼地獄,遭受各種苦難。想起母親十月懷胎,辛勞哺育,目連於心不忍,施展法力神通來救助母親,卻始終沒有一絲成效。
求助於佛祖,目連才知道應當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將果食佳肴放在盂蘭盆之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祈求十方眾僧各展神通,這樣才能為他的母親減輕痛苦,早日解脫。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元宵點燈,盡人皆知。中元節也有點燈這一習俗,不過它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太陽西沉,人們卻早已跑到河水邊,拿著做好的荷葉船,寫上祖先親人的名字,又添上幾筆祝福與期待,點燃船上的小燈,輕輕地放在水面上。河水汩汩,這些如同荷葉一般的小船,載著人們的思念與希望,伴著燈火,流向遠方。
後來,受佛、道教影響,放河燈又有了別的意義。
蕭紅的《呼蘭河傳》記載: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燈,象徵著指引,也象徵著希望。
它們看見荷葉燈,便能乘著小船,流向希望的彼岸,輪迴投胎,獲得新生。
感恩與追思,是處暑的精神。
作者:多聞,有書原創作者。有書,讓閱讀不再孤單,2000萬閱讀愛好者都在關注的公眾號,關注公眾號:有書。本文原創首發於有書,轉載授權請聯繫有書君。
推薦閱讀:
※驚蟄節氣養生
※二十四節氣查詢表
※【小暑節氣】痰濕體質三招搞定暑熱難耐
※24節氣大雪:養生秘訣全在這裡|24節氣|大雪|養生
※今日節氣丨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