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三伏適已過 驕陽化為霖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8月23日12時9分太陽到達黃經150度,迎來「處暑」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秋天的第2個節氣。
「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此時節,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不時有秋雨降臨,人們常用「一場秋雨一場寒」來形容處暑時的天氣。
「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處暑時節,炎陽不再炙烤,蟬兒不再鳴叫,盛夏漸行漸遠,秋意愈來愈濃。嫵媚的秋色在天地萬物間如水墨畫般一點一滴地鋪陳瀰漫開來,秋日的大美景色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現。
古語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從這天起,秋天的腳步慢慢靠近,伴隨豐收的喜悅。
此刻南方的天氣可能依舊暑熱,可在北方,一絲涼意早已隨著秋風送至門前。因此,處暑也叫「出暑」,意即炎熱離開,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
處暑節氣養生重點:益氣養肺
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1
起居調養
「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
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不適,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稱為「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是人體要休整的訊號,應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順應自然之變。
另外,可常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夏天人的陽氣從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此時養生尤其要注意「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春捂秋凍」,用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2
運動調養
運動不宜太過,盡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防止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坐功:
每日寅時(清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咽津液;也可打太極拳、漫步等。
3
飲食調養
除了中暑、「空調病」、高血壓、腸胃炎,夏季常見「高溫病」仍會高發,一些人還會出現皮膚乾燥、大便秘結、口乾舌燥等秋燥癥狀。
預防秋燥應在飲食上注重「雙管齊下」:既要清熱消暑,又要補水潤燥,此時節可適當多吃鴨肉。
民間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俗語,鴨肉性寒、味甘、咸,歸脾、胃、肺、腎,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滋陰養肺、潤燥生津。
推薦葯膳:鴨粥
【做法】鴨肉100克、粳米100克,蔥白、食鹽各適量;將鴨肉切細備用;粳米淘凈,放在鍋內,投人鴨肉、蔥白和食鹽,加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以米熟為度;早晚餐溫熱食用,以7日為1個療程。
【適用人群】肺胃陰虛,乾咳口渴,潮熱骨蒸;脾虛水泛,水腫尿少,食慾減退,身倦乏力。
推薦閱讀:
※健康「微運動」,每天6個5分鐘
※放屁是身體發出的健康信號,管好「屁事」是大事!
※觀面知健康
※癲癇人生
※如何最大減小趴著睡,坐著睡的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