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2018年中P2P網貸危機調研報告

本次2018年中P2P網貸危機調研報告

P2P網貸行業正在遭遇其發展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如果沒有有力的引導,將演化成P2P網貸行業系統性危機。如果合理引導,它也將成為重塑P2P網貸行業、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的良機。

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問題平台數量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839家),此後逐漸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現反彈。2018年上半年停業/清盤及其他問題平台數量合計達到364家,2018年6月,問題平台數量達到98家,為近14個月以來的最大值。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8家平台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439億元以上。

與以往幾次倒閉潮不同的是:很多規模較大(部分問題平台待還餘額單家超過100億元)、歷史「悠久」的平台出現問題甚至倒閉跑路;主動宣布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台大幅增加;頭部平台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過去的倒閉潮中,它們是「受益者」,更多的資金流流向頭部平台,本輪危機中,頭部平台同樣開始凈流出。

有頭部平台高管用「短暫性休克」來形容7月中旬以來的行業危機。

P2P網貸在中國迄今發展已11年。零壹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20日,P2P網貸累計滿足了2500萬左右借款人需求,累計借款金額在7.2萬億元左右(不包含線下理財平台)。扣除凈值標、可確認的假標和自融標,累計借款金額依然在5萬億-6萬億元之間。P2P網貸累計為1300多萬[1]投資人賺取投資收益4000多億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動獎勵、返利所得)。

P2P網貸基於互聯網技術和新的借貸模式,超越了傳統熟人社會個人借貸模式,也超越了傳統金融機構小微借貸的局限,部分滿足了個人、小微企業的消費和經營性貸款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眾理財的選擇。在發展過程中,基於實際需求,P2P借貸敏銳、積極地採用大數據風控等創新技術,促進了中國徵信體系建設,充實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內涵,探索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多樣性實踐。

2018年6月以來,P2P網貸行業爆發了一系列風險事件,其特徵表現為:存量平台加速減少、交易規模持續下滑、行業整體待還餘額10個月連續下降、活躍借款人和投資人數量銳減、頭部平台待還餘額加速下降、滿標時間整體延長、債權轉讓攀升且利率畸高等。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研、研討會和業界訪談,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對於行業如何走出危機、如果在危機中尋找網貸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也總結了建議,提出了展望。

我們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歸納了本次危機的主要原因:

宏觀經濟環境方面:1)整體流動性收緊緻使P2P平台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2)實體經濟緊張致借款端違約率上升;3)居民消費槓桿大幅度提高使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4)P2P網貸整改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行業中觀方面:1)資產端同質化競爭導致劣質資產增多; 2)在監管不明朗的情況下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3)投資人的剛兌預期等導致平台自身償付壓力巨大;4)部分平台自融和關聯擔保等隱患致風險累積、集中爆發。

平台微觀方面:1)部分平颱風控能力不足、借款人逾期嚴重;2)部分平台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3)部分平台自身財務狀況惡化,資金鏈斷裂;4)少量平台存在惡意欺詐行為。

以上因素中,大部分並非最近出現,但在流動性緊張、政策預期不明、部分影響力較打的平台「爆雷」等因素,沉重打擊了投資人信心,使危機集中爆發。監管層、自律組織、頭部平台對危機採取了積極應對的措施。

自7月13日起,深圳、廣州、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陸續發布自律要求,呼籲行業和P2P平台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7月17日,媒體報道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0餘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

7月22日前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地宣布啟動新一輪P2P網貸機構現場檢查,將按照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堅持依法合規、分類處置,堅持問題導向、從嚴標準,堅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繼續開展P2P網貸平台現場檢查工作,去偽存真、支持依法合規經營的P2P網貸平台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規範健康發展。

7月23日,針對近期網貸平台主動終止業務、退出市場頻發的現象,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成員機構下發《北京市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下稱《規程》),旨在指導、規範網貸機構主動退出網貸業務,保護出借人、借款人、網貸機構及其他網貸業務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網貸機構平穩退出。

這是危機中的積極力量。從近期市場表現來看,危機趨勢還沒有逆轉。報告認為,當前亟需更大力度的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可能穩定市場信心的方式主要有:

1) 儘快明確網貸備案政策。若能適時公布細則,或釋放較為明確的政策預期,對於穩定市場信心具有關鍵性作用。

2) 落實新一輪的摸底排查。一方面,摸底排查有利於掌握最新的真實情況和動態;另一方面,體現監管部門和主管部門對行業的重視。

3) 通過權威渠道,通報行業重大事件(如政策動向、監管態度、頭部平台整改進展、摸底排查落實情況等),傳遞理性聲音。

報告認為,如果引導得當,逐步恢復市場信心,這也是重塑網貸行業的最好時機,可轉危機為契機。

第一章:危機表現

一、問題平台分析

(一)問題平台數據:6月、7月危機加劇

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停業/清盤及其他問題平台數量合計達到364家,環比增加17.9%(56家),同比略微減少3.7%(14家)。問題平台數量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839家),此後逐漸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現反彈。

2018年6月,問題平台數量達到98家,為近14個月以來的最大值。歷史問題平台最高峰發生在2015年7月(171家),同年6月和8月也都超過160家,其次是2015年底到2016年初。

7月以來,P2P行業流動性風險劇增,問題平台數量持續攀升。據零壹數據統計,7月1~20日,至少有98家平台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439億元以上。其中,立案、投案或經偵介入的平台佔到20家,清盤46家,跑路或失聯7家。與此同時,27家平台出現部分項目逾期,或暫停發標,兌付壓力較大。

(二)轉型平台數據:2015年至今至少104家轉型

據零壹數據統計,2015年至今,至少有104家平台放棄P2P業務,轉型去做助貸、汽車眾籌或其它業務。

(三)問題類型分析:2016年以來失聯平台佔比顯著增加

2014年下半年,涉嫌詐騙或跑路的問題平台占絕大多數,2016年以來基本被壓縮在6%以內,而網站無故關閉和失聯的平台顯著增加。基本可以判斷,2016年之後,問題平台更多是「經營問題」導致的。

(四)問題平台地域分布:上海最多、浙江次之

2018年上半年,出問題的平台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廣東和北京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這四個省(市)的問題平台數量均在40家以上,合計241家,佔比66%。

(五)導致問題的直接原因

1、資金鏈斷裂

一些平台存在集合標(理財計劃)、活期理財產品,涉及期限錯配,當投資者集中提現的時候,平台自有資金無法兌付,造成資金鏈斷鏈。7月1~20日期限出問題的平台中,至少有25家存在集合標或活期理財。

2、借款端逾期嚴重

受經濟下行、股市低迷、催收新規、惡意拖欠增加等方面的影響,借款人被動或主動逾期增多,特別是企業及關聯方借款過於集中的時候,一旦逾期,平台兌付壓力巨大,無力兌付時只好選擇清盤甚至跑路。

3、主動退出,理性清盤

監管趨嚴,合規成本上升,平台不盈利,綜合考慮之後選擇退出,理性清盤。對於資金實力不足的平台而言,退出周期可能會拉長至2-3年,中間變數較大,且不排除中途跑路的可能性。

4、惡意欺詐

平台實際控制人或高管攜款跑路,2018年以來這種情況佔比很小。

二、風暴中的行業現狀與認識

(一)存管與信披進展

1、銀行存管持續推進

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6月末,正式上線存管系統且仍在正常運營的平台共909家,同比增加496家,較2017年末增加175家。全國66家商業銀行與P2P網貸平台進行了系統對接,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

近一年數據表示,接入銀行存管系統的P2P平台數量和比例持續增加,但仍然有40%的存量平台遲遲未能上線存管系統。

2、信息披露亟待完善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互聯網金融 信息披露 個體網路借貸》(T/NIFA 1—2017)團體標準要求信息披露項為126項,其中,強制性披露109項。我們對53家平台[2]的信息披露做了詳細統計,假設每披露一項得1份,總得分>=100的有7家,90(含)~100的有13家,80(含)~90的有12家,70(含)~80的有4家,60(含)~70的有5家,60分以下的11家。最低分為17,對應平台為金銀貓,目前已清盤;另一家宣布清盤的平台愛錢幫得分47。

(二)行業整體變化

(1)存量平台加速減少

截至2018年6月,零壹數據共監測到P2P平台5983家[ 純APP端的平台統計可能不完整。],其中正常運營的僅有1504家(佔到25.1%的比例),同比減少25.2%。2018年上半年,新上線的平台有15家,同比減少89.9%,環比減少82.4%;6月開始,不再有新的平台上線。

(2)交易規模持續下滑

2017年下半年開始,P2P行業單月交易規模基本停止增長;2018年加速下滑,6月僅1535億元,環比下降7.8%。7月1~15日,行業交易規模約607億元,較上月同期下降24.7%。

(3)待還餘額十連降

待還餘額[ 理論上的數值,未考慮提前還款、逾期等情況,也未排除問題平台的待還影響。]的走勢與交易規模密切相關,但有一定的滯後。2017年10月,待還餘額開始下滑,2018年第一季度加速下滑,二季度穩中略有下滑,下滑趨勢已經持續了十個月。截至7月15日,待還餘額為9402億元,較6月底減少208億元。

(4)平均借款期限及投資利率波動

2017年12月開始,平均借款期限有較大的延長,投資利率有所下降。2018年2季度開始,借款期限略有縮短,投資利率在5月上升,6略有下滑。

(5)活躍借款人數銳減

2018年開始,行業活躍借款人數有出現較大下滑,3月之後趨於穩定。7月上半月,行業日均活躍借款人數為17萬,較6月上半月(23萬)下降26.1%,較6月下半月(20萬)下降15.0%。

6)活躍投資人數銳減

2018年2月出現較大下滑,此後也基本區域穩定,6月份略有回升。7月上半月,日均活躍投資人數為45萬,較6月上半月(58萬)下降22.4%,較6月下半月(54萬)下降16.7%。

(三)行業微觀變化

1、7月7日是分水嶺,頭部平台待還加速下降

2018年4-6月,行業整體待還持續下降,但TOP30、TOP50平台待還餘額穩中略有上升,部分資金由小平台流向了大平台。但是7月7日開始,整個行業以及TOP30、TOP50平台待還餘額加速下滑。近三個月,每日到期應還本金相對穩定,基本在20億元上下小幅震動,即每天大概有20億元的兌付壓力。

2、滿標時間整體延長

從4月中旬開始,平均滿標時間便出現延長,由20~30分鐘延長到50~80分鐘;5月中旬,多在3~6個小時之間。6月中旬,平均滿標時間開始回落,7月中旬又繼續攀升。

第二章 危機成因

一、網貸行業風險事件的環境分析

宏觀層面,整體流動性收緊導致P2P行業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經濟下行導致借款人違約概率上升,同時,整改和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一)流動性收緊緻使P2P平台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

可以從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私募基金規模增速放緩等一些指標看出,市場資金供給增速放緩。市場整體資金供給趨緊,會波及到P2P資金供給。

1. M2同比增速持續下降。

2018年上半年M2同比增速維持在低位,6月進一步下降。2018年6月份M2同比增速僅為8.0%,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1個百分點。

2.社會融資規模降低。

2018年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出現了驟減,僅7608億元,達到2016年7月份以來的最低值。2018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相比上年同期減少2.03萬億元。2018年前6月,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累計為2511億元,同比減少1799億元;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三大項與去年同期相比多減逾3.7萬億元。

3.私募基金規模增速放緩。

2018年以來,私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私募基金規模達到12.60萬億元。但私募基金規模增長速度呈放緩趨勢,1月份私募基金規模相比2018年12月增加5.95%,6月份增速僅為0.24,達6個月中最低值。

(二)實體經濟緊張致整體違約率上升

從商業銀行不良率、企業債違約率上升可以看出企業違約率上升,而P2P平台借款人通常為次優借款人,違約率增加勢必更多。

1. 商業銀行不良率時隔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上升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1.77萬億元,相比2017年第四季度末增加685億元;商業銀行不良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03個百分點,這是銀行業不良率時隔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上升,此前一直持平為1.74%。其中,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一直較高,且呈現較快的增長速度。

2.企業債違約概率上升

2018年上半年25隻企業債發生違約,其中,1隻債券違約事件類型為擔保違約,其餘均為未及時撥付兌付資金;債券餘額總計253.01億元,6月份違約債券餘額最高,達69億元。

3.網貸借款人違約率上升在預料之中

整體而言,商業銀行的借款人和企業債發債企業是市場中相對優質的借款人,但受經濟下行影響,違約率均開始上升。而P2P網貸平台的借款人相對「次優」,其整體違約概率上升在意料之中。加之,網貸平台尚未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系統,其借款人違約並不計入徵信系統,這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增加了違約概率。

(三)居民消費槓桿大幅度提高

近年來,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居民債務/GDP)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底已達到49%。在貨幣緊縮情況下,居民槓桿率提高,勢必使居民獲得周轉貸款的渠道減少、能力下降,其生產經營可持續性削弱,以致收入降低,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貸平台逾期增加。

(四)整改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P2P平台整改和備案延期影響投資者信心,一定程度上導致資金流出、交易額下降。

二、網貸行業風險事件的行業分析

網貸行業風險事件頻發,從微觀層面來講主要有過度競爭導致次級資產增多、P2P平台自身期限錯配、信用貸款抗周期風險較弱等原因。

(一)同質競爭導致次級資產增多

2016年以來,大量平台轉型車貸、消費信貸和現金貸。經過1-2年的時間,風險敞口逐漸釋放,逾期壞賬大量產生,部分平台仍實行剛性兌付,導致流動性問題。

(二)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

《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第六項規定:網貸平台不得將融資項目的期限進行拆分。目前,部分P2P平台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理財的需求,平台將長期融資拆分成期限為1月、3月、6月、12月等短期理財產品來吸引這一類投資者。

問題平台的投資項目大多在12個月以下,且低於三個月的投資項目佔比較高,例如天天財富佔比為84%,投之家佔比為66%。換言之,一旦投資者信心發生波動等導致撤回大量短期投資,平台將面臨巨大流動性壓力。

(三)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

網貸行業項目逾期增加,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是原因之一。網貸行業普遍實行的剛性對付,一些平台為了維持投資人信心,選擇隱瞞逾期和壞賬,用自有資金或資金池墊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還款意願。加之網貸平台缺乏足夠有效合法的追債手段以震懾借款人,更加助長了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行為。

(四)部分自融和關聯擔保等隱患致風險累積

另外,部分網貸平台變相自融、關聯擔保等違規操作造成的風險事件。部分自融行為是平台為了填補借款人違約「窟窿」飲鴆止渴,也不排除有極少數平台惡意欺詐,設置旁氏騙局。

三、網貸行業風險事件的「模式」分析

網貸平台被定位為信息中介,表面上看,信息中介不存在兌付問題。但在當前情況下,平台還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剛性兌付的責任。在競爭中(既有P2P網貸同行的競爭,也有更加廣泛的競爭,事實上傳統的正規金融機構的也在實質上剛性兌付),若不承擔剛兌責任,則有可能無法吸引投資人或失去已有投資人。

實現剛兌的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平台自身的風險緩釋金,一般來自於平台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二是第三方保障,主要是融資性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的信貸保證保險。

在第二類中,有的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的保障額度,是以平台所交的保證金或保費為上限的,甚至並沒有納入到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

除了已經上市的P2P平台,絕大多數平台都沒有披露風險緩釋金的規模和比例,沒有披露第三方保障的保障額度和保障倍數,更沒有披露第三方保障機構的償付能力,槓桿率等信息。

由於這種含混不清的剛兌模式,投資人沒有獲得足夠的信息,只能以相信平台的宣傳和「利誘」來決定投資,並具有強烈的「剛兌預期」。當借款人違約時,若風險緩釋金或第三方保障不足以代償,一些平台會採用兩種方式來應對流動性缺口:一是對已經逾期的借款展期(或者通過借款人關聯公司或隱形關聯公司發標融資,建立資金池),二是發行假標融資填補漏洞。

這兩種做法都導致窟窿越滾越大,槓桿率越來越高,資金鏈出現較大波動就容易導致崩盤。


推薦閱讀:

建東:8.23黃金午夜精評,凌晨2點美聯儲將公布政策會議紀要
一個投資界最具文藝精神的投資人!
選擇成長股最重要的五個財務指標
小白投資美股指南大全
東北f4 好兄弟一起退

TAG:調研報告 | P2P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