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頓河的靜思 - 我 - 認知構架

丹頓河的靜思 - 我 - 認知構架

上篇說到人這個場景反應器的運作機制:

場景->認知->策略->反應

|__>感受___/

每個人的不同在於認知,策略,感受。那麼,具體不同在什麼地方呢?

這個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同時,需要對比不同人,觀察他們之間的差異。其中一個辦法,就是看電影或者小說。把自己代入某個角色,觀察自己和那個角色的認知,策略和感受的差異。然後把這些差異, 都綜合分類總結歸納一下。

可以得到,認知是由下面幾個部分組成:

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即"世界是怎麼樣的"。這包括對物質,身體,自然,藝術,與各種人的交互,社會,價值取向,道德,民族,宗教,宇宙…… 等等各個層面"是什麼樣的"的認知。

對自己的認知,即"我是什麼樣的"。這包括,"我"的過去回憶經驗,"我"對自己性格愛好能力習慣身體情緒條件物質條件…… 的認知,還有"我"在家庭,民族,宗教,社會…… "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信念/經驗,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追求感受而不是自我實現","總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其他都是錯的"……

策略,則是根據認知產生的邏輯: "謙虛使人進步", "努力才能成功","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而感受,或者說 "感受/情緒",就更加微妙,當場景與認知相同的時候,就會有"正向"的感受,如果場景與認知不同,則會有"負向"的感受。

下面舉例說明:

想要在社會上立足真不容易,但我不服輸,我要努力。這段時間我辛苦的工作,今天得到了領導的肯定,我非常開心。我看到了希望。

「想要在社會上立足真不容易」對世界的認知

「我不服輸」對自我的認知

「我要努力」信念

「不容易->不服輸->努力」策略

「辛苦的工作->得到肯定->開心」感受

每個人,就是通過認知的不同,得到的感受不同,同時學會或者奉行的策略也不同, 所以面對或相同, 或不同的場景,做出不同的反應。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構架,認知的構架。

通過對這個"認知構架"組成部分的了解,可以很容易看出,它是如何形成的: 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經歷…… 等等接收到的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邏輯,形成了這個系統。

每個人的認知構架,並不是都被自己所了解的。實際上,只有少數會轉化為思緒,被自己觀察到,這就是傳說中的表意識。而大多數的認知,只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顯現出來,而被觀察到或者忽略。這就是傳說中的"潛意識"。

然而,這個認知構架一直都會潛移默化的起作用。所以會有很多情況下,潛意識決定一個人在做什麼想什麼,但是表意識並沒有認識到。所以會出現"我不知為什麼會這麼做,會這麼想,感覺不由自主" 的想法和行動不一致的情況。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與人格成長之間差了一個自我反省
我自己的心理學4-四個自我之內主(你的屬性束縛著你的思考)
三生石的詛咒
挖空心思變得更好,不如先做個認清自我的男人
人生復盤(一)

TAG:自我認知 | 思考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