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系統框架講解——標準作業上】
來自專欄系統邏輯的講解IE(工業工程)
可能有些人一看標準作業,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階段要說標準作業?標準作業的操作?標準作業的的意義?這些會在這兩個章節中說明的。
簡單介紹下標準作業:就是以最優最合理的方式生產出高品質產品的一種方法,是將作業人員,作業順序、線體排布等過程做最佳的組合,以達到最高效的作業方式。
為什麼將標準作業放在平瓶頸在人的工藝分析里,還放在平衡率的優化之後呢? 這是因為標準作業有三個要素:TT、作業順序、標準手持。
標準作業的第一個因素:TT
顧客要求的每件產品的生產時間。舉例:顧客每天需求的量是1000PCS, 工廠一天所能實際工作的總時間10H, 那麼TT就是10H/1000PCS=1/100H=36S。
再說一個概念。CT CT是某條生產線生產某個產品的實際時間,也叫生產節拍。 它的定義是:在生產線上,兩個連續不間斷的合格的產品的時間間隔。 TT與CT是有很大關係的。當CT小於TT時,說明實際的每個產品的生產時間比顧客要求的時間低,這樣每天的產能就能跟得上顧客要求。如果CT大於TT,那麼顧客就會抱怨,因為你做不出顧客需要的東西的量。如果你CT遠遠大於TT,那麼每天就會有很多的庫存。 所以如何在實際的工廠內設定CT,怎樣設定CT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門學問。
標準作業的第二個因素:作業順序
這應該是在我之前給的工藝分析階段的線體布局分析中體現,因為標準作業現在已經作為一個工具,所以有些內容會集中在一起,並沒有像我之前的章節那樣邏輯性那麼強,所以之前也在糾結該不該把標準作業放在傳統IE來做研究了,標準作業作為一種實際的分析工具,也可以放在精益生產中,這個劃分,請大家理解。
沒有迂迴,沒有重複,最精簡的作業順序當然是最好的。
標準作業的第三個因素:標準手持
這也是反映線體平衡率好壞的一個概念,也是我把標準作業放在平衡率優化後面的一個主要原因了。
假如一條生產線(以人為主的線體),你只看見每個操作人員手裡拿了一個在制品,而工作台上沒有任何其它的在制品,而且當他手中的完成時,上一個工位也恰好完成,剛好接上。這是最理想的標準手持,只有一個手中在制品,沒有其它,這樣的線體平衡率100%。但在實際工廠中,這樣情況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不斷提升線體平衡率就是不斷的降低工位間的在制品數。這是個對應關係了。大家可以多想想為什麼了。下次會和大家介紹標準作業和作業標準的區別,以及標準作業的實際操作的5個工作表。
謝謝大家的支持!
推薦閱讀:
※如何有效避免供應鏈中斷?
※軟考中級考試信息系統管理工程師怎麼樣??
※【IE系統框架——線體平衡率舉例詳解】
※攪拌機與小型拖泵叫做攪拌拖泵一體機
※ERP中BOM的詳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