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產學研用合作壁壘的方法與出路

打破產學研用合作壁壘的方法與出路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而產學研用合作模式,是獲取創新動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核心是實現高校、研發機構、企業、用戶主體之間的對接與互動。

圖1 產學研用一體化示意圖

富集了知識與人才的高校,究竟短板在哪?

根據市場調研結論,技術輸出合同的市場份額,高校主體僅佔10%左右,企業及研發機構佔據了大多數比例,高校技術輸出在產學研用模式中,仍處於分離階段。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研究與實踐脫節,諸多先進研究成果多用於學術指標考核,而非產業市場應用。即使課題組在技術雛形上有所突破,但受限於科研項目產業化周期長(需經過理論、小試、中試等階段),缺乏跨學科應用型研發技術人才,所需資金成本高昂,缺乏市場對接渠道等因素,難以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

掌握需求與資金的企業,為何創新步履維艱?

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有一定創新動力,企業也有一定資金可以投入研發,但是受困於研發人才、研發成本,企業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創新研發,即使研發投入巨大的華為也不可能全部自己內部進行創新研發,因此企業有很強的合作創新意識和需求。但是在與高校的合作中,很多企業發現從理論、試驗到實際產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大量企業還沒有從產學研用合作模式中受益,企業與高校的對接好似一個從兩邊開鑿卻沒有打通的隧道,中間的分離和隔閡亟需新型的創新機構去打通和鏈接。

新型研發機構,如何鏈接產學研用?

企業做研發缺乏科技力量,高校做研發缺乏市場及產業需求,產學研用之間仍然處於分離狀況。產學研用難以結合的關鍵原因是各方缺乏緊密合作的通道與紐帶,缺乏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創新與轉移服務平台,也缺乏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有沒有這樣一種能鏈接各方、解決各方對接短板,又能將新技術孵化、落地、轉移的機構或平台呢?這種機構需要具備什麼特點呢?

這種新型研發機構雖有人才隊伍,但又不是大學;有科研力量,又不像是院所;同時,以定製研發、委託創新為主要業務,又不完全是企業。就是這種稀缺的「網路複合型創新組織」,卻能將眾多高校、院所、企業鏈接起來,成為產學研用中間的關鍵紐帶和橋樑,大大促進了產學研用的協同。與以教學和基礎性研究為主的情況不同,這類機構集成果轉化、人才培育、技術服務於一體,整合高校、院所的新技術,滿足企業效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產學研用的分離問題。

以北鋼聯為例。2017年,北鋼聯為中國鐵建重工集團交付了首條預埋槽道機器人柔性焊接生產線,幫助企業實現了機械替代人工的智能化改造,利用基於實驗室的大型長弓件焊接不變形技術,成功解決了幾十米長的產品焊接質量問題;液態金屬國產化應用思想的提出,最初源於清華大學,由北鋼聯進行中試試驗,並與企業聯合研發,通過切割、包裝等工藝驗證,成功研發出了液態金屬導熱片切割包裝生產線,開啟了液態金屬產業化的進程;我國第一台人工重力短臂離心機的研製,是在北鋼聯主持,中國宇航員中心、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及一批高端院校協同研發的情況下,共同打造出的智慧成果,實現了我國航天醫學領域新型試驗手段,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圖2 北鋼聯組織召開產學研用促進交流會

政府在產學研用中應發揮什麼作用?

為針對性的解決各方痛點問題,國家已指出「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創新聯合體,鼓勵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進入企業,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這一政策的落腳點在於應在資金和政策層面大力支持創新聯合體,對已有的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要加大支持力度,並鼓勵形成新的創新聯合體;同時將多點合作型創新聯合體整合為網路型創造平台,即將點對點管道型合作創新升級為多對多網路型協同創新,進一步大幅提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效率。

推薦閱讀:

西門子創新的合作模式--西門子RFID創新模式與創新技術
紫光與武漢新芯整合持續發酵,合作模式最受關注

TAG:產學研 | 合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