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問題的覺知去行動
1 人贊了文章
正文共: 2056字 預計閱讀時間: 6分鐘
1
仔細回想一下,遇到難題的時候,手足無措的時候,你是怎樣反應的?
比如,現在6點半,我要在7點半之前完成這篇文章,時間很緊迫,可我才剛坐下來。因為昨天晚上睡晚了,今天起的晚。
要命的是我的思路還不是很清晰,雖然有主題可案例還沒有想好,我沒有辦法從一坐下來就開始直溜溜地往下寫。
這幾天感冒了,現在都還沒好,時不時就要喝口水。
時間緊迫,思路不明,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我該怎樣完成這件事情呢?
現在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心裡的確有一點焦慮,如果不重視時間限制的話,那麼我大可不必緊張。後果是,我會因為自己又走進了舒適區而自責。
無論是焦慮,還是自責,我都不想選擇。我選擇充分覺知身體的感受,再去行動。
我感受到全身不自覺地有一種微弱的縮緊,還有一點發熱。好像四肢原來是鬆散的,但是在我明確了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它們好像收緊了一樣,開始極力朝一個方向發力。
坐到板凳上的時候,我能察覺到它的冰涼。入秋了,外面又下著雨,空氣開始變得涼爽起來。
坐在電腦面前,卻沒有打開電腦,花三到五秒鐘的時間靜一靜想一想,接下來我到底要怎麼做?
2
昨天在閱讀《身體知道答案》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辦法,帶著對問題的覺知去行動。
書中提到一個女孩,因為經常在別人面前扮演依賴型可愛女孩,常常會得到一些人的反感甚至攻擊,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後來,武志紅老師建議她:帶著對不舒服的身體反應,和負面情緒的覺知去面對問題。
結果,她在生活中不斷地去應用,發生了一些很好的轉變。
有一次她去給公司新員工培訓,學生提前半個小時就到了,等她到了之後,學生就問她:你不是說提前半個小時開課嗎?
這個時候她才想起來,原來她說過這句話,可是怎麼辦呢?現在已經發生了這件事情。按照她以前的習性,她一定會反問:是嗎?我有說過這樣的話嗎?那種可愛型的女孩的反應,想用無辜的表情去贏得他人的諒解。
但是這一次,她想起來「覺知」,於是立刻靜下來去觀察情緒和身體的反應。然後她將注意力保持到腳底,體會那種雙腳踩在大地上的踏實的感覺。讓她感覺到,心底里升起來了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讓她第一次嘗試了簡單而真誠的道歉。結果,所有新員工立即表達了對她的諒解。
這一次那位女孩沒有祈求別人的諒解,因為這會遭到別人的鄙夷。相反,她去感受身體和情緒的反應,做出了簡單而真誠的道歉。
不僅是她,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都可以用到帶著問題的覺知去行動。
比如,明天就要在所有同事們面前做彙報,現在還在準備ppt,一想起明天公眾講話場景就會覺得緊張。
如果試著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可以化解緊張的情緒。感受身體在面臨狀況時的反應,心裡的情緒反應。你可能會覺得手心在流汗,全身在發熱,可心底里卻是冰涼的。
充分感受坐在椅子上的感覺。將注意力放到身體上來,臀部結結實實地和椅子有著接觸,腳也穩妥地放在地上,全身有一種力量往上走。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種力量在支撐著你。
感受到了能量的你,緊張的情緒會慢慢的消減。當然,在感受情緒和身體反應的時候,精力一定要集中,不能被外界打擾。不然,嘗試的效果不好,緊張依然會在。
3
為什麼,覺知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的方法會這麼神奇呢?
覺知,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保護空間。
埃克哈特.托利說,覺知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加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他寫道:
你對身體投入越多的覺知,你的免疫系統就會變得越強,好像每個細胞都被激活並歡躍一樣。你的身體喜歡你的注意力,它同樣也是一個很強的自我治療體系。當你不進駐你的身體里時,大部分疾病就會趁虛而入。如果主人長期不在,各種角色將會入住。當你進駐你的身體時,一些不受歡迎的「客人」就會很難入侵。
托利的這一說法,和《反脆弱》作者塔勒布說的身體有自我療愈的功效,是一樣的。
雖然身體有自我療愈的功效,但不覺知,是沒有辦法獲得的。焦慮,這位「客人」,會蔓延全身。但為什麼焦慮會產生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面。希望能夠得到資源去幫助自己應對挑戰,可是越這樣做,就越容易感覺失控,因為外界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這種不確定感會讓自己更加焦慮。
對外界焦慮感的產生,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在努力向外面尋找答案的時候,切斷了與自己內在的聯繫,也失去了自己的重心,導致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樣,飄忽不定,這個時候無論怎麼做都消除不了焦慮。
此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和自己的身體內在取得聯鏈接,然後帶著這種鏈接去考慮問題。可能你還會做出和以前一樣的選擇,但因為有了和自己內在的鏈接,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踏實的。
和自己內在取得聯繫的最容易的一步,是首先和身體取得鏈接,而方法就是去察覺自己身體的反應。
帶著對身體的覺知去行動,就會讓自己少了焦慮,多了堅定。
一直不曾發現原來身體是有生命的,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只在乎頭腦的想法。身體是靈魂的居所,它需要得到應有的重視。
此時到了七點四十,在焦慮消失的同時,這篇文章也結束了。
End.
文 / 陳婷
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
上一篇文章:改變有多難
日更104/365天,愛上你的每一天。
推薦閱讀:
※教您瑜伽靜坐冥想的坐式
※瑜珈靜坐冥想的手勢——瑜珈手印(2)-
※越閑越焦慮,這到底是為什麼?| 遠讀重洋
※冥想著裝
※冥想(med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