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大家都喜歡轉發楊超越?因為能裝逼啊!

為什麼最近大家都喜歡轉發楊超越?因為能裝逼啊!

來自專欄鬼木知186 人贊了文章

最近在朋友圈,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楊超越,不少人還自己將自己的頭像換成了楊超越。

他們一般配詞是【轉發楊超越,就能像她一樣,不用努力也能成功】,還有不少人說【轉發後,自己真的變幸運了,真是太神了!】。

說實話,我對於《創造101》這個節目基本無感,要不是熱度蔓延到知乎上,我可能連楊超越、王菊到底是誰都不清楚。

不過作為一個互聯網運營,我對所有能造成「刷屏」的現象都有不小的興趣,因此我也好奇為什麼有這麼多明明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朋友,明知所謂轉發楊超越就能變好運,都是一種挺無稽的想法,卻還是樂此不疲地做這些事。

自己收集整理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大家之所以會跟風似的轉發楊超越,可以歸咎於三個原因——

第一,是驗證性偏見

在《列子·說符》中有一個故事: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故事翻譯過來就是: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後,丟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故事中那個人在丟斧子後懷疑鄰居家兒子,而且還越觀察越相信他就是偷斧子的人的行為,就屬於驗證性偏見,即當我們已經有了一種假設的時候,相比於證偽,我們會更傾向於去證明自己的假設沒錯。

所以當你【轉發楊超越】後,就會不自覺地在生活中,尋找能夠證明自己變得好運的「證據」。一旦最近真的發生了什麼好事,就會自動將好運和【轉發楊超越】兩者聯繫起來,產生「這也太靈了吧!」的感覺,而忽略了事件背後的其他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巴納姆效應

所謂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他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而這正是有這麼多人覺得星座、占卜【很准】的原因。譬如下面6條描述某星座的性格特徵中,感覺自己被擊中3條以上的,不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星座,結果可能會很有趣——

1,你是個重情重義的人;

2,你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處世哲學

3,你在外人面前十分熱情、待人友善,但背地裡,卻時常感到孤獨;

4,別人都認為你是個樂觀的人,很擅長開導別人,但只有你知道,自己內心其實很喪;

5,你擅長與人交往,對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力;

6,你經歷過很多打擊,但卻從不氣餒,對人生充滿理想

巴納姆效應,一般認為是一種「主觀驗證」的作用,而所謂主觀驗證,即是「我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正如有人相信自己轉發楊超越後,會變得好運,然後萬一真的發生了什麼好事,就會有意無意地認為這是【轉發楊超越】的功勞。

大家轉發楊超越的第三個因素,叫社交貨幣

所謂社交貨幣,就是我們會更傾向於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那些讓自己看起來更積極、更正面的言論

其實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轉發楊超越】後能不能轉運,之所以樂於這麼做,一方面是想證明自己是一個互聯網潮人,擅長玩各種流行的梗

同時借用「希望楊超越保佑自己考試成功」、「希望楊超越保佑自己項目順利」……這樣的配詞,真正關鍵的不在於楊超越保佑,而是想藉此告訴大家自己正在準備考試、正在做一個大項目。

而看到有人發「楊超越太神了,昨天轉完後,今天就拿下了想要的項目」,你說他是想感謝楊超越,還是想藉機嘚瑟一下自己拿下了大項目呢?

若你是在凌晨12點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發表類似的文字,那他們想表達的其實是:你們看我都這麼晚了還在努力,還不快給我點贊

———————————————————————————————

更多有洞見的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鬼木知」


推薦閱讀:

28天2億推薦6千萬閱讀,大神帶你跳出原創深坑!
塑造產品價值,提升產品轉化率28種方法
阿膠防偽追溯平台搭建 數字慧營銷全程追溯
要搞定「消費降級」,必須先能力升級
初次開店不懂如何做營銷?這裡教你一套營銷方法論

TAG:心理學 | 市場營銷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