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為何「陽盛陰衰」?
來自專欄大地理館18 人贊了文章
為了標記生活、行走的空間,人類發明了地名。
我們無法確切考證最早的地名是哪個,但可確定的是:我們的生活無法離開地名。沒有地名的世界,將會把我們的世界清零,重回暗黑的混沌世界。
中國的地名文化,如同它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有這麼一類地名,一定引起過你的特別注意:X陰、X陽。光是較大的城市,我們就能說出瀋陽、貴陽、洛陽,江陰、淮陰。不算歷史上存在後來消失的地名,我國的縣級及以上的陰陽類地名,少說也有120多個。
如果算上鄉鎮、街道、村莊地名,那數量就更加龐大了。
/中國地圖上帶"陽"(縣級以上)地名分布/ 製圖-大地理館
/中國地圖上帶"陰"(縣級以上)地名分布/ 製圖-大地理館
不過,陽地名家族成員遠多於陰地名。我國縣級及以上帶「陽」的,有120個左右,而帶「陰」的則只有十幾個。這種「陰衰陽盛」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地形河流定陰陽
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簡約而深邃的名詞,如老子《道德經》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後來,陰陽被引申用於代指方位:向光一面為陽,背光一面為陰。
/谷歌地地球視角下的中國河流水系/ 製圖-大地理館
我國國土地勢西高東低,直接決定了大多數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東。北半球的陽光大部分時間由南向北照射——這種地形地勢與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陰、陽可以用來代指南北。
南宋學者洪邁專門對陰陽地名進行了詳細考證,他的《容齋隨筆》卷十六《郡縣用陰陽字》篇開篇便說:「山南為陽,水北為陽,《穀梁傳》之語也,若山北水南則為陰,故郡縣及地名多用之,今略敘於此。」
意思是,春秋《穀梁傳》就已記載確認了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原則,這種命名方法因為容易辨別方向,很多郡縣地名都採用,我(洪邁)現在把這個事詳細地在書中說一說。
以高於地面的山為視角,南為陽、北為陰。以低於地面的水為視角,河流北岸則成了陽面,南岸則是陰面。我們能從字面就能推斷某城與其區域河流的關係,如瀋陽,就是位於瀋河以北的地方。
我們在這裡捋一捋山、水和陰、陽的對應關係就是:
山南=山陽
山北=山陰
水北=水陽
水南=水陰
對地名來源感興趣的,並非只有我們。跟洪邁先生提到的《穀梁傳》齊名的另一春秋名著《公羊傳》就探討了「京師」地名的成因:
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意思是:京師,是天子的居所。京是大的意思,師是多的意思。天子的居所,必須用「大而多」來形容。後來,「京師」多泛指王朝都城。
第一部集中梳理地名的著作是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東漢後期的應劭則撰寫了專門研究漢書中地名的《漢書集解》,對248個地名進行了注釋,並講述了152個地名的來龍去脈。綜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引,《地理風俗記》《十三州記》,應劭註解過的地名有168個。
其中,44個地名與「陰陽」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陽」地名為41個,「陰」地名只有3個,得名原因都跟河流有關——位於河流之陽,即河北。可見,當時就已經奠定了地名「陰衰陽盛」的格局。
山水與陰陽有四種組合:山+陽、水+陰、山+陰、水+陽,陰陽出現概率都是50%。那麼,現實中的地名,為什麼更青睞「陽」呢?
負陰抱陽在「河北」
前面提到,應劭註解的44個漢代「陰陽」地名,都跟河流有關。後世誕生的這類地名,仍以河流類居多。
可以說,相比山,此類地名與河流的關係更密切——這是因為,在生活、生產中,靠水比靠山更重要。
/中國河流水系和內外流區地圖/ 製圖-大地理館
/「陽」地名多分布在自西向東流的外流區/ 製圖-大地理館
基於已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走向,為了取暖、採光需要,我國多數聚落的朝向是坐北朝南。為了抵禦冬季寒風,背後需要有山;為了取水方便和航運需要,前方需要有水。
/家在河北:古代風水理想宜居地模式圖/ 製圖-朱勝昔/大地理館
東流的水系與山地之間的平曠土地,成為最佳選址地——這也是風水師所謂的「負陰抱陽」之寶地。有了前水後山的條件,如果左右各有山護衛、出口再有曲流環繞幾道小山做「案」就更完美了——這樣一來,國都、城邑、村落就彷彿一個聚寶盆一樣。陶淵明為我們描述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處理想棲居地: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這種情況下,環抱聚落的那條河流就彷彿一條腰帶,彷彿一張弓弦把家園環抱其中,風水師將最佳的水與聚落的組合,稱為「金帶環抱」。這種選址原則下,聚落一定是緊靠某條河流的陽面,即北岸。
於是,一個又一個聚落,以這種思想為指導,在山水交織的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理想條件下的風水龍脈分形與聚落分級圖/ 繪圖-朱勝昔/大地理館
資料來源:楊柳《風水思想與古代山水城市營建研究》
很多人將風水視為神秘之術,其實不然,風水理論中的合理規劃設計,不過是常識的運用,至於那些神神道道之說,多為後世居心不測之人以風水名義斂財而誇大而已。
/明代江西省聚落圖/省城、府城、縣城多在水北、山南
資料來源:明代《江西全省圖說》之總圖
北半球的河流自西向東而流,因為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因素,河流對南岸的衝擊遠比對北岸的衝擊更強烈,久而久之,北岸將有越來越多的泥沙淤積成新的沃土,而南岸泥土則流失更為嚴重。
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河北顯然盛於河南。因為這個原因,河之陽、比河之陰,更被青睞。
濟南其實是「濟陰」
北靠山、南鄰水,這是古代聚落選址的基本原則,卻並非絕對——因為現實中的環境變化多端,局部微觀的地形環境,也有反常的情況。
山、水條件不具備的地方,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水土條件優越,仍需要建設較大的聚落,所以就有了少量位於河南,即「水+陰」類的地名。如淮河以南的淮陰、黃河以南的河陰(歷史地名今已消失)、長江以南的江陰、湯水以南的湯陰。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西安、濟南這三座大城,其實也是反常的情況,它們都是南或東南靠山,北方臨河,就成了坐南朝北的形勢,風水上稱為「倒騎龍」。如果按照陰陽地名命名原則,濟南該叫「濟陰」,西安應叫「渭陰」,南京可叫「江陰」。
/濟南市地形與水口格局形勢圖/
也就是說,按照山河方位應該被叫做「X陰」的地方,以另一種名稱出現了,這是陰類地名極少的原因之一。/黃河、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分布圖/
我們還發現,黃河、長江兩大河流的中下游,大城市(古典時期誕生的城市)多在南岸,而不是北岸。
這是什麼原因呢?軍事防禦。
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北岸少有高山屏障。我國古代開疆拓土和征伐,多是從北向南進行,於是北面一側的防禦成為重中之重。沒有高山阻隔的大城,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水代山,當作天險。
但,水的安全係數遠不如山地,而且時刻還有洪水的威脅。古代農耕社會時代,河北選址定律比較可行,開放時代到來前夕,那些新興崛起的交通型、商業型城市,則逐漸突破了早期的選址原則,如武昌、安慶、上海,都緊靠大河南岸。
不過,因為百餘年近代史跨度遠遠短於兩三千年的古代,當代地圖上的地名遺存依然深受古代影響。
我數了一下今天地圖上可以找到蹤影的130多個「陰陽」類地名——無一例外,它們全部誕生於清代之前。
—END—
推薦閱讀:
※《三元地理辨惑》校訂本
※《地理辨正》平砂玉尺辨偽
※脊嶺島鹽田蝦,「鮮」從何來?
※地理天機會元論陽宅
※地理秘訣《天機貫旨紅囊經》·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