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我們連來龍去脈都說不清楚?

多少次,我們連來龍去脈都說不清楚?

來自專欄易喜聊成長1 人贊了文章

保持好奇,繼續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學習官,這裡是易喜聊成長。

有數據統計,我們日常每天平均會和8個人做溝通,按照每個人會平均溝通3次來算,一天我們就有至少24次與人溝通的機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一些溝通場合中,我們能夠輕而易舉的發現主導話題的一方,主導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通常他們能夠堅定的表達觀點,並且能夠講清楚這個觀點的來龍去脈;相反,被主導的一方通常表現得沒有主見,或者即使有觀點也無法清楚的表達他支持這個觀點的理由。

2018年火了一檔創新節目《中國新說唱》,看過的朋友應該對其中導師吳亦凡挑選學員的過程印象深刻,他很清楚選手們的特點,他也很清楚他的戰隊需要什麼樣的學員,所以,在挑選學員時他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靜和果斷,他也遇到過糾結的時候,不過最終他還是遵照他的原則做出了選擇。

節目有個特別的安排,會插播導師說出挑選了某個學員,或者放棄了某個學員的原因,你會發現吳亦凡在表達他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時有理有據,完全講得清這個想法的來龍去脈。相對而言,另外兩組的導師在這方面略有遜色。


把理由講清楚很重要嗎?

能把理由講得清楚,這件事很了不起,為什麼呢?

我們來看一看這件事的影響。

對被選中學員:清楚表達選擇的理由是對被挑中的學員最好的肯定,這將有利於增強學員的信心,有助於他們在未來有更好的表現。

對沒有被選中的學員:公平、開放和清楚的表達理由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這是降低遭受被淘汰學員非議的最好辦法。

對其他導師:有力的論據會影響其他導師的判斷,人們會自然而然的追隨這股主導力量,這股主導力量更會在後面的評分環節對評委施加影響。


表達混亂的四個原因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話能講得清來龍去脈,而有的人說話卻亂成一鍋粥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參加一個會,開了一下午,對於未來要做什麼還是一頭霧水;老闆給你布置任務,講了半天,最後問你懂沒懂,可惜你真沒懂;你想說服對方採用你的方案,結果對方聽的稀里糊塗,一句話就把你反駁到不置可否……

這樣的情況真是急skr人,然而如果發表意見的一方沒有意識到他的表達有問題,他通常就會落到被動一方,他的觀點也總是被忽視、被反駁,這樣的人很多,但發現自身問題的人真的很少。

究其原因,講不明白理由的人往往有這樣幾個認知:

1.「還要我解釋理由?這還用說嗎?」,他們認為他的觀點應該得到認可,不需要過多解釋,懂的人自然懂。

2.「我的理由不可告人,所以不解釋」,當一個人支持某個觀點是出於私心,又沒有找到恰當的話去掩蓋這個私心,他們就不會解釋理由。

3.「理由?我自己也沒明白」,當一個人沒有花時間去深度的思考選擇一個觀點的理由,任由相信自己的直覺,或者乾脆耍性子不思考理由,他當然就說不明白。

4.「我的理由講了你們也不會同意,所以不解釋」,出於某種原因(比如三觀不合、立場相對),當一個人先入為主的覺得其他人不會同意他的理由,他很可能幹脆就不解釋。

無論出於哪一個認知,表達觀點卻不給理由是一種自殺行為,常常讓人們落入被動之境,原因你懂的,與成年人溝通,不講why,講再多的how也沒有用。


把理由講清楚的4個步驟

1.確立觀點

找論據之前,先要找到一個可以立得住的論點。建立論點的底層依據是價值觀,表層邏輯是對某個具體事件的理解,或者專業能力的釋放。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原則來指導我們確立什麼樣的觀點,其中有一條原則也許是共性的,那就是這個觀點會對別人有什麼影響。換句話說,如果這個觀點是從自我出發,出於私心,沒有顧及對整個盤面的影響,這個觀點可能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觀點站不住腳,後面再給什麼樣的理由也很蒼白。

2.堅定的、清晰的給出理由

知己難覓,如果總是假定不解釋理由,對方也能明白,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到無盡的苦惱,所以,養成習慣:給觀點,必須給理由,如果留給我們解釋理由的時間很短怎麼辦?這需要通過「電梯測試」來不斷練習,提升簡要表達觀點和理由的能力,有關「電梯測試」,我會在後面的文章專門講解。

再來,在正式與人溝通之前,一定要花時間想清楚你為何立這個觀點,這一步不能偷懶,這是自我梳理的過程,同時也加強了自我暗示,而且如果必須面對競爭,這一步也將有助於我們收集說服對方的論據。比如有的部門會在重大項目的跨部門溝通會之前,本部內部先推演一番,明確論點論據,加深對項目的理解。

最後,既然我們的觀點不是出於小我,是先於利他,而後利我,那麼在解釋理由的時候就要理直氣壯,邪不壓正,語氣要堅定,即使可能會得罪一部分人,也要堅定的表達完整,而通常這麼做,也是對對手最大的尊重。切莫明明自己握有正義紙牌,卻被對方的小我紙牌壓制妥協,甚至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自我懷疑。

3.重複加強觀點

如果把一次溝通對話看成一篇議論文的話,前面兩步我們已經公布了論點和論據,第三步,則再次甚至多次強調論點,當然,這一步可以借鑒英文寫作的特點,用不同的詞表達同一個觀點。

4.反思糾偏

那有人問,如果在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方案不是最好的,那我們還要繼續堅持嗎?

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理性的分析,答案應該很明顯,如果有更優的方案,我們當然不應該繼續堅持原來的方案和觀點。甚至通常我會建議大家不要帶著標準答案去與別人溝通,而是要帶著好奇心,去邀請對方共同創造更好的方案,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第三方案,忘掉輸贏的智慧》里提到過。

然而現實的常規操作你我都懂的,人們的行為往往並不都是出於理性,有時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也要錯下去。

這一點我的建議是,至少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時常的反思,假如發現自己的觀點真的錯了,及時糾偏,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做個小練習:回顧你成功說服對方的一次對話場景,你當時的觀點是什麼?理由是什麼?為你當時表達理由的清晰度打幾分?


推薦閱讀:

饅頭是誰的?
那些揭示人際交往規律的96句墨子經典名言
人際交往中值得深思的三個超經典的潛規則
怎樣消除人際交往中的穿針現象
傾聽不一樣

TAG:人際交往 | 心理 | 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