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的故事(二)

九型人格的故事(二)

2 人贊了文章

在開始這次的故事之前,我先分享自己的一個小故事,也是我以前覺得有趣而記錄下來的,可能有助於讀者理解今天的主題:

多年前,那時我還在放暑假。理髮的時候,剃刀碰到頭部的瞬間,霎時明白了自己這幾天這麼熱都沒有想起理髮的原因。

按理說,每天熱得大汗淋漓,卻沒有一點點去理髮的意識,事後想起來是件很反常的事情,當時卻沒這麼覺得。顯然,我的頭部在半個月前受了傷,腫起來一大塊,慢慢消退,今天已經完全忘記有這麼回事。但它卻隱藏在潛意識裡阻斷了去理髮的要求,並使我理解為出於某種原因「不願意去理髮」。這是唯一合理的解釋。

後來,我感覺頭有點暈,我媽說肯定是因為玩手機太多,我當即反駁是由於頭髮太長了,被太陽曬到的緣故,隨後去理髮。於是這種為自己行為的辯護,打破了隱藏的動機,迫使其浮出水面,被我意識到。

其實人格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自己意識不到我們的某些行為模式有多麼反常,實際目的則是為了保護一個早已不存在的傷疤,而你對這種行為的認識與真正的動機之間的差距,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卻解釋了一切。

什麼是九型人格中所謂的人格類型?這裡我覺得有必要澄清一些概念,當然,你也可以不認同,權當是瀏覽一種新的說辭。首先,人格不等於性格,性格是對人表現出的某方面的行為反應傾向的一種簡單描述:例如說一個人「內向」,那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通常在人際關係中偏被動,需要對方更主動一些才能維持交流,但除此之外這個人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甚至無從判斷他是在有意無意地營造神秘感,還是有點「社交困難」,還是有明確的「迴避」;再比如說一個人「情緒化」,那我們也只是知道在與其溝通時注意照顧對方的情緒,不要交給它過於需要剋制自己的任務,等等,然而它究竟是在別人面前退縮,還是富有攻擊性,是喜怒無常還是單純地情緒高漲,仍然無從得知。進一步地,假若我們了解九型人格,那麼被告知對方是「第三型人」或「第六型人」,立即我們可以獲得此人內在的重要動機及其相當一部分行為模式,甚至可以大致在心裡勾畫出對方的輪廓,這是零碎的性格描述所達不到的。打個比方的話,就像「它在夜間行動」「它會飛行」「它幾乎沒有視力」「它會捕食昆蟲」等彼此孤立的描述,與「它是一隻蝙蝠」這樣的總括性的認識之間的區別——即使我們處在黑暗中,看不到蝙蝠的真正樣子,甚至「蝙蝠」這個詞也是個抽象的概念。

但是,雖然我提示人格類型比簡單的性格特徵陳列能帶給我們更豐富和立體的信息,卻並不是在鼓勵我們把人格類型作為一種演繹的工具去使用:因為某人屬於某種人格類型,所以它會有某種行為。相反地,人格類型的劃分往往是在我們全面而客觀地觀察自己和他人之後,形成的最終的結論,它絕不是性格特點的堆砌,不是我們對性格的總結,而同樣是觀察行為的直接結果。性格和行為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我們從「性格」的層面去理解這種變化,我們會發現一個原本「外向」、「開朗」的人突然變得「內向」、「陰鬱」,或者一個「克制」、「含蓄」的人突然變得「放縱」、「直接」,我們不可能從這些蒼白的詞語上去解釋這些變化,而只能從具體的行為入手,去觀察如下事實:在它主動與別人建立聯繫、努力表現得熱情大方的行為中,本身就蘊含著自我封閉和抑鬱的種子,或者在它熄滅自己本身的欲求、不希圖引起別人注意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憤怒和怨恨,而且這些壓抑的情緒是以其他的並不那麼顯著的方式流露出來的。不僅如此,這兩種看似完全相反的表現其實指向同一個內在動機,因為人還是原來的人,既沒有失憶也沒有人格分裂,即使別人甚至是他們自己都感覺到自己判若兩人,好像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進而陷入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懼,懷疑自己真正的願望究竟為何。人格類型能夠在統一的框架下,指出這種變化的原因。

人格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旅途的產物。相反地,它來自於我們所遭受的創傷和痛苦,並圍繞著我們心靈最脆弱的部分茁壯成長起來。在我們被傷害得最深的地方,人格的力量變得最為強大。它類似於傷疤和繃帶,或者骨折後打上的石膏,能夠幫助我們受傷的自我重新恢復正常的功能。我們因此產生了應對挫折的防禦機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幫助我們在危機四伏的世界上存活下來。每一種人格類型都有各自的執念,其專有的稱呼是基本恐懼基本慾望,它會隨著我們狀態的下滑激起一系列的繼發恐懼繼發慾望,這些恐懼和慾望可以追根溯源到我們每個人的幼年時期與環境、自我和父母的相互作用。通常而言,我們在幼年的成長環境致使我們一再遭遇某種問題或某種情感,進而導致人格中的某個方面茁壯發育起來,成為我們為人處世時一次次重演的法寶,也令我們區別於他人而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每當人生中面臨不如意的場景,我們便習慣性地以我們最為熟悉的方式加以應對,而隨著壓力的增加,人格的力量也漸漸地會尋找其他的突破口加以宣洩。這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的過程,它們可能在解決問題上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當我們長大成人,既有的人格結構往往變成了根深蒂固的執念,化為束縛我們的繩索,使我們脫離現實、陷入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窘境。於是,認識我們的人格並發現自己當下的狀態,在發揮人格優勢的同時不讓它佔據主導而蒙蔽我們的雙眼,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格類型並不是要用某種死板的標籤來「限定」一個人,相反,它指出我們自己已經受到了限制,並提出通往自由的建議。當然,由於人格誕生於連續性的記憶之前,很多深刻影響我們的童年經歷只有在催眠的情形下才可能再現。但是,這些經歷造就的「應對習慣」卻能夠通過自我觀察來呈現,例如「我剛才為什麼會不受控制地發火」、「我懷疑別人的理由是不是真實的」,這種自我覺察是自由意志反作用於人格結構的第一步。

在後面的文章里,我會逐一介紹九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受時間限制,只是讓讀者有一個大致印象,更細緻一些的講解會在其他的篇章慢慢展開。

附:九型人格心理測評問卷

2018年8月12日

樹蔭寬時鳥自棲

推薦閱讀:

【哲理圖文】人生哲理·處世哲學(六則)
年紀大了,是不是毫無樂趣?
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
生命安寧: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

TAG:九型人格 | 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