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老中醫才會把脈?何止,現代醫學也講究摸脈搏
27 人贊了文章
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醫學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其中「切」是指「摸脈象」。因此很多人都會認為只有中醫看病時才會把脈。
但其實學習現代醫學的醫生有時也需要「把脈」,好多病從脈搏的變化里都能找到線索。聽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就「炸了」——「把脈除了數個心率,還能摸出啥?」
把脈真的不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專利,學習現代醫學的醫生也要學習脈搏的檢查,比如《診斷學》里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述了這個問題。我今天就來好好跟大家介紹一下。
現代醫學是如何「把脈」的?
脈搏的檢查主要是靠手指觸診,也可以用脈搏計來描記波形。檢查的部位不只局限於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等部位根據病情都有可能需要檢查。而且兩側的脈搏需要進行對比,如果血管出現病變,兩側的脈搏可能會明顯不同,比如縮窄性大動脈炎。
檢查脈搏時,可以從這些方面得到許多信息:
脈率
也就是每分鐘脈搏搏動的次數。大多數情況下脈率和心率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或頻發早搏時,由於部分心臟收縮的搏出量低,不足以引起周圍動脈搏動,這時脈率就會少於心率。
正常成人安靜狀態下脈率在60-100次/分鐘,有少數人會偏慢,為50多次/分鐘,兒童較快。
如果心率明顯比平時快,在排除了生氣、激動、運動後等原因後,要就考慮有無發熱、甲亢、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等病理性因素。
脈律
脈搏的節律可反映心臟的節律。有心律不齊者,脈律也不整齊,通過脈律可發現心律失常。
比如心臟早搏呈二聯律或三聯律,脈搏也可形成二聯脈、三聯脈;有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者,可以發現脈搏脫漏(稱脫落脈);有心房顫動者,脈律絕對不規則,脈搏強弱不等,脈率少於心率(稱脈搏短絀)。
緊張度與動脈壁狀態
脈搏的緊張度與血壓的高低有關。
用兩個手指按壓在脈搏上,近心端的手指用力按壓,阻斷血流,使遠心端的手指觸摸不到脈搏,通過施加壓力的大小及感覺的血管壁彈性狀態可以大致估計血壓的高低(特別是血壓過低的快速判斷)。
如果將橈動脈壓緊後,遠端手指雖然觸不到動脈搏動,但是可觸及到條索狀的動脈存在,並且硬而缺乏彈性,則能夠提示有動脈硬化。
強弱
脈搏的強弱與心搏出量、脈壓和外周血管阻力相關。
脈搏增強且振幅大,是由於心臟搏出量大、脈壓寬、外周阻力低所致,常見於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
脈搏減弱而振幅低,是由於心搏量少、脈壓小、外周阻力增高所致,常見於心力衰竭、主動脈瓣狹窄、休克等。
脈波
通過仔細觸診大動脈(如肱動脈或股動脈),可發現各種脈波異常的脈搏。如果能用無創性脈搏示波描記,可以更直觀。
脈搏波形種類比較多,這裡只舉幾個典型例子說明。
- 水沖脈:脈搏驟起驟落,如水沖急促而有力,檢查者緊握患者手腕掌面,將其前臂高舉過頭部可明顯感知。這是由於周圍血管擴張,或存在分流、返流所致。常見於甲亢、嚴重貧血、腳氣病、主動脈關閉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等。
- 交替脈:節律規則而強弱交替,一般認為是左心室收縮力強弱交替所致,為左心衰竭的重要體征之一,常見於高血壓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 奇脈:吸氣時脈搏明顯減弱或消失,是左心室搏血量減少所致。當有心臟壓塞或心包縮窄時,吸氣時心臟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左心室排血量也減少,形成吸氣時脈搏減弱,甚至不能觸及,故又稱「吸停脈」。
- 無脈:即脈搏消失,可見於嚴重休克及多發性大動脈炎某支動脈閉塞。
當然,我們還可以藉助一些更精密的設備,通過脈搏檢查測定更多項目,這是其它檢查難以替代的。
比如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和踝臂血壓指數(ABI),前者可以很好地反映動脈硬化的程度,後者可以用來評估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阻塞的程度。
脈搏檢查更加方便、廉價、快速
雖然我們現在有了心電圖、彩超、CT等越來越先進的診斷設備,脈搏的檢查顯得似乎不那麼重要了,但是它也有著其固有的優勢,那就是方便、廉價、快速。
比如,一個急救的病人送入急診室,通過初步觀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呼吸、摸一下脈搏,就能迅速判斷患者病情是否危重,是否需要優先處理。
醫生在檢查一般病人的時候,如果感覺有必要,也會很快地摸一下脈搏,如果感覺有異常,大多會要求病人進一步做詳細的檢查以確診。但是脈搏檢查相對模糊而不夠精確,所以其結果醫生很少會專門向病人提及。
其實,在現代醫學臨床基本功訓練中,體格檢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脈搏的檢查也是這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許多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疾病,都可能體現出脈搏的異常變化。
醫生通過問診和詳細體檢,大多數疾病就已經有了初步的診斷。化驗室檢查和各種儀器設備的輔助檢查,其作用是讓診斷更精確,這也是因為現代人對自身健康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有更好的辦法,只要條件允許,自然應該用。
許多人卻只注意到了現代醫學使用的高科技檢查設備,誤以為離開了這些儀器設備,醫生就不會診斷疾病了,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作者:鄭堃(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題圖來源:123RF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