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來自專欄從夢想到財富41 人贊了文章
?? 閱讀引導:
1. 請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預留30分鐘不被打擾的時間,靜心閱讀本文。因為文章讀起來並不輕鬆,讀完後還需要完成課後作業。真正讓自己成長或者致富的路,本來就不會輕鬆。
2. 本文為專欄中的一節課,並不是分享。整個專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若你沒有看過之前的幾期文章,可以先關注專欄,建議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
3. 專欄文章,每周四更新,每月更新4篇。這個更新頻率是想告訴你,看的多和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嘗試深入思考和實地踐行。
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嚇尿指數」,什麼意思呢?
就是把一個生活在若干年前的人帶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他將被現在的交通、科技、生活狀況給嚇尿,那麼這個「若干年」就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嚇尿指數」。
- 比如,將一萬年前,剛剛會使用火的智人,帶到1000年前的宋朝,他就會被那時候富麗堂皇的宮殿,絢麗奪目的服飾,人們生活所使用的各種器具給嚇尿;
- 再比如,將200年前的嘉慶皇帝,帶到如今的時代,他會被滿街的汽車,天上的飛機,每個人手中的手機,甚至是機器人,VR,AR等各種高科技給嚇尿….
但是,他們為什麼會嚇尿呢?是因為看到太先進的科技,害怕了嗎?
你設想一下100年後的世界:
- 我們可能都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每天在玩遊戲;
- 我們和機器人共同生活,他們已長得和我們一樣;
- 我們和機器人甚至結合在了一起,並且可以永生;
- 我們能輕易的進行太空旅行,生活在多個星球上;
- 我們把科幻電影里看到的場景,都搬到了現實中...
但,面對這樣的場景,你真的會被嚇尿嗎?
我看未必!
你可能會說:哇,好膩害,和電影中的一樣呢~
可為什麼說200年前的人,如果穿越到今天,肯定會被嚇尿呢?
那是因為他的知識結構,和眼前的這個世界,斷層了!
什麼意思?
剛才說的這些高科技,我們可能從未親眼見過,只是電影里看到,或者是腦海里想像出來的,但是我們至少能理解他們。
無非就是人工智慧更先進了,用上了更快的網路,萬物互聯了,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了,發現了新材料,航天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而200年前的嘉慶皇帝,如果來到今天,他可能完全無法理解眼前的這個世界...
你告訴他這個叫手機,那個叫ipad,路上跑的叫汽車,手機里說話的那個女人叫Siri...
他完全無法理解,甚至都聽不懂你說的普通話…
那怎麼辦呢?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嘉慶皇帝他老人家,學習、理解我們這個世界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學習」這個過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 學習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你看了一篇文章,讀了一本書,聽了一場講座,你感覺收穫很大;或者你通過不斷練習學會了游泳…
這份感受與收穫,以及學會的游泳姿勢,到底在你的大腦里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是多出來一些細胞嗎?還是細胞的樣子發生了改變?
如果都沒變化,那這些新的知識和技能,是如何儲存在你大腦中的呢?
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用狗狗做了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學習的過程:
飼養員每次給小狗送食物的時候,小狗都會流口水,這個當然並不奇怪。但是時間一長,當飼養員剛打開門,還沒有進來,狗糧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小狗就已經開始流口水了…
這就有點奇怪了,「開門」和「狗糧」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事物,為什麼讓小狗產生了同樣的反應?
巴甫洛夫就猜想,是不是因為「狗糧、開門、飼養員」這幾件事總是同時出現,慢慢的,小狗就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當「開門」這個事件發生,小狗就認為「狗糧」馬上就要出現?這不就是學習嗎?
於是,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猜想,巴甫洛夫開始測試其他的方式,分別使用鈴鐺、口哨、音樂、一句特定的話等和「狗糧」一起出現…
結果,這些都能讓這這隻可憐的小狗開始分泌唾液...這證明小狗確實會學習!
這個「巴甫洛夫的狗」的著名實驗,似乎觸及到了學習的本質:所謂學習,就是把原本不相關的東西聯繫在一起的過程。
這個說法有科學依據嗎?學習在大腦中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幾十年後,心理學家赫布,提出了解釋該現象的理論模型:如果大腦里兩個神經細胞總是被同時激發,那他們之間的連接就會變得更強。而這個時候,如果再激發其中一個細胞,那麼另外一個細胞,就會被同時激發。
這個就是著名的「赫布定律」,他的這個猜想也在之後的科學實驗中被證實。
可能這樣說,你還是不太能理解,這就像2個素不相識的男女,在公司活動中經常被安排在一起做活動,他們兩人之間的連接就會被加強,然後成為朋友,甚至產生愛慕,最終走到一起。
所以,學習的過程,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是將虛擬的知識存入到大腦里的這樣一個過程。而是將不同事物彼此聯繫到一起,並在大腦中產生與之相對應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強度的變化。
比如,你眼前放了一個「紙袋」,今天是你第一次見到它,在沒有其他人給你解釋的情況下,請問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你大腦里會憑空冒出來一個概念叫做「紙袋」嗎?
不會。
我猜你理解它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看,我們理解一個新事物的過程,並不是憑空冒出來一個概念的,而是找到已有的相關概念,並把它們連接起來,組合成一個新概念。
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再往下推,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同樣的,你還可以試試其他事物,回憶一下,你學會它的過程是不是也發生了類似的連接?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新連接的過程。可以連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連接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某個信息。
我們經常說某個人口才好,能把一個複雜的概念講明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人用了一個你熟悉的概念作為起點,幫助你連接到這個新概念上,這樣你就能一下子聽明白了。
我們回到開頭說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嚇尿指數?
200年前的嘉慶皇帝來到今天這個社會,為什麼會被嚇尿呢?
你把一個iphone手機放在他的面前,他會怎麼理解它?
玻璃?瓷器?鐵器?銅器?畫?西洋文?
這個畫怎麼會自己動呢?誰在講話?
匪夷所思...
他已經找不到該用什麼「原有知識」來理解它了!
並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的科技進步了,而是我們現在用的產品,所使用的「技術要素」已經完全脫離了他當時的知識存量,知識結構發生了斷層,導致他找不到可連接的點,現實變成了他不能理解的夢境空間…
人是在已有認知上,建立新的連接,來理解新事物的。
如果缺少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就無法理解眼前這件事。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知識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識也就越多,理解速度會越快,這就是我們看書會越看越快的原因。
我們在上節課留了一個尾巴,就是學習的第三步「提取使用」沒有講。
結尾的時候我說:如果知識沒有「用」,就「沒有用」,其實說起來,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可關鍵是,我們為什麼會「不用」?
這不是很奇怪嘛!
如果將來不會用,我們幹嘛要學習?
我們辛辛苦苦學知識,是為了顯得自己很有學問嗎?
還是顯得自己很努力?很愛學習?
都不是吧!
為了通過考試?
確實,國人很多小夥伴都是因此而學習的,比如有些同學高考結束後,就把書給扔了、燒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都把學習當成了「目的」本身。
高考結束,大學畢業,或者考證通過,就是這個目的的「終點」,一旦跨過終點,我為什麼還要學習?考完之後,我為什麼還要用這些知識?
目的已經達到啦,書和知識當然可以扔了啊!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在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全然忘記了學習的真正目的!
學了不用,是因為把學習的目的搞錯了!
那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學習知識,是為了能更高效的解決問題!
目標錯了,姿勢怎麼可能正確?
就像基於「地心說」發展出來的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正確!
如果目標變成了「解決問題」,那麼「學習」就變成了過程,「知識」就變成了解決問題的「要素」。
那麼,只要你在生活、工作中依然需要面對問題,學習就不會停止!只要問題需要被解決,你為此學到的知識,就一定會被使用!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帶著問題去學習」,這句話竟然還被當成了金玉良言,這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嘛!不帶著問題去學習才是「動機不純」嘞!
那我們該如何「使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呢?
比如,問題:7×8=?
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擺一個7行8列的點陣,然後數一下有幾個點?
哪怕你用的是這種方式,還得有個前提:
- 就是你得看得懂「7、8」這兩個數字;
- 得看得懂「×」這個符號代表什麼意思;
- 還得知道用「行、列」組成的點陣來解決乘法的問題;
這些數字、符號代表的意思,就是「知識」,沒有這些知識,你連題目都看不懂…
當然,如果你在小學背過「乘法口訣表」,你根本不需要搞這個點陣圖,直接可以寫出答案:56。
這個「乘法口訣表」就是知識。
剛才這個過程,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我們發現,擁有不同「背景知識」的人,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速度是不一樣的:
- 看不懂數字和符號的人:一臉懵逼;
- 看得懂數字和符號,但是不會乘法口訣的人:列出點陣圖,一個個數;
- 會乘法口訣表的人:瞬間給出答案!
所以,知識是如何幫助你解決問題的?
「知識」並不是直接解決問題的,而是提高了你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考質量」!
這樣,一個清晰地脈絡就浮現在我們眼前:
所以,學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提高「思考質量」!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
什麼意思?
原來,學習是你的目標,現在目標變成了「如何提高思考質量」,「學習知識」變成了達成這個目標的一個關鍵步驟!
目標不同,姿勢當然就會有變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學習,提高思考質量呢?
首先,你得先了解一下,「思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
?? 思考是怎麼回事?
我們回到前面「7×8=?」這個問題,你再回憶一下,剛才你是如何思考的?
- 看不懂,一臉懵
2. 看懂了,列成點陣圖,然後一個個數
3. 「背」答案
這答案是計算出來的嗎?
不是!
是在記憶中找到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問題:
問題:我產品做出來了,該如何做宣傳?
思考1:背景知識中,沒有「宣傳」這個概念...
思考2:冒出很多相關信息…
一想到宣傳,腦子裡就蹦出非常多成功案例:
- 朋友圈做微商吧,宣傳效果好,我一個朋友現在辭職干這個,一個月幾萬塊洒洒水…
- 做淘寶直通車吧,雖然費用不小,但是流量穩定啊,有人就靠直通車,一個月賺幾十萬呢...
- 開微信公眾號吧,先發發文章,等粉絲有了,想宣傳什麼宣傳什麼,有人用公眾號月入100萬…
- 做抖音短視頻吧,最近可火了,當下風口,流量超多,有人用這個方式賺大錢了,這就是10年前的淘寶啊...
- ….
思考3:擁有一個有關宣傳的「方法論」
產品做宣傳,可以從3個方面來考慮:
- 營銷文案:投放渠道之前,你應該先把時間花在設計一個好文案上,它是你推廣的核心,營銷文案沒寫好,投再多廣告都是打水漂;
- 選擇適合自己的宣傳渠道:宣傳渠道有三類:付費媒體、自有媒體、贏得媒體,分別適用於土豪;網紅和爆款產品,我們的產品體驗非常棒,應該將投入重點放在贏得媒體,在產品中嵌入傳播點,讓朋友圈為我們刷屏!再撥一點預算,適當的投放一些付費媒體,提升短時間內的用戶觸達率;
- 計算流量成本:先小範圍測試投放渠道,每日緊盯轉化率、分享率等等數據,計算流量成本,找到更優質的投放渠道,加大投放力度…..基於這些概念和方法論,可以展開一整套解決方案,這裡就不做贅述了…(Enmmm.... 如果你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可能這段方案,你並看不懂...)
這個方案,是思考得來的嗎?
不是!
也是在記憶中找到的!
我們來看一下剛才的這些思考,具體經歷了哪些步驟:
1. 連接相關背景知識
我們首先會根據問題,在自己的知識庫中搜索相關的背景知識,可以是概念,方法論,或者別人的經驗,或者自己的所見所聞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行業的知識...
總之,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中會冒出很多與問題相關的各種信息。
如果能連接到的背景信息很少,我們就無法有效的思考,甚至都不能理解題目的意思...
而你掌握的背景知識越多,可用于思考的要素就越多,最終給出的方案也會越全面。當別人還在理解問題的時候,你可能已經連接到一個方法論,並開始侃侃而談了...
2. 梳理這些背景知識
想到的這些背景知識可能會很零碎,你需要結合問題,把他們重新排列組合一下,梳理成一條完整的信息,形成最終的結論。
這個梳理的過程包括篩選、整理、重組、縮放等等...
不管怎麼樣,這個結論都是基於你掌握的背景知識,重新組合起來的新應用,而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空中樓閣。
類的思考過程,看似無法捉摸,深入剖析,其實就這2步:
- 連接-背景知識
- 梳理-背景知識
你說不對啊,還有想像力啊,我們可以想想並不存在的東西。
真的是完全不存在嗎?
我們所有的想像,都是基於已有知識的重新排列組合,或者某個特性的放大或縮小,比如:
- 獅身人面像,就是將人頭和獅身重新組合在一起;
- 蜘蛛人,就是把蜘蛛的特性和人組合在一起,並放大了能力…
組合的要素,放大的基礎,都是我們已有的認知。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排列組合就是創新!
我們並不能想像一個完全脫離於自有認知的東西,就像200年前的康熙帝,不可能在200年前想像出iphone這麼個玩意兒。
因此,當你擁有不同知識背景的時候,你的思考過程和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 當別人還在思考問題中的名詞是什麼含義時,你已經開始給建議了;
- 當別人還在零碎的給建議時,你已經可以把完整方案拋出…
所以,思考的過程,有點像玩樂高積木,決定你思考質量的,一個是你擁有的積木數量和種類,一個是你拼接的技巧和創意。
?? 我們該如何提思考能力?
知道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思考問題的,要提高思考能力就有了具體的方向:
1. 增加背景知識量
思考的基礎是背景知識擁有量。
增加背景知識量,就是增加樂高積木里的積木數量和種類。
看似我們是在思考問題,其實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在回憶。
當你的大腦里沒什麼可連接的時候,大腦就會呈現出一片空白;你甚至連問題都看不懂,更談不上思考了。
就像我讓你用樂高積木拼出一個房子,可是你手上連一塊積木都沒有,你當然什麼也搭不出來。而如果你掌握的背景知識量太少,你的思考就會比較片面,以偏概全;或者所有問題,都連接到一個方法論,比如用供需理論解釋一切,這就像拿著一把鎚子,眼裡都是釘子...
所以,提高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並不是讓大腦變得更聰明,而是增加自己的知識量。這並不是為了讓你顯得更有學問,而是幫助你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有足夠的背景知識量可供你連接,讓你擁有思考的「基石」。
2. 提高連接強度
連接強度,就是指熟悉程度,就像我讓你用樂高積木搭出一個房子,你能瞬間想到需要用到哪些積木,而不需要在一大堆積木里,一個個比對,一次次嘗試…
為什麼有些專家,當你的問題剛拋出,他的答案也幾乎可以馬上脫口而出?
是他擁有一顆超級大腦嗎?還是思考速度能快出天際?
並不是!
而是你的問題所需要用到的這些背景知識,對於他來說,已經成為了條件反射級的連接強度。
他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根據你的問題,把瞬間出現在腦海中的解決方案說出來而已,根本用不到思考...
你無法那麼迅速的找到相關的背景知識,當然也可以在自己的筆記本里查閱,通過搜索引擎尋找,但是那樣效率太低,你資料還沒收集齊全,對方已經開始執行方案了….
那我們該如何提高與背景知識的連接強度呢?
- 第一步:建立初次連接
學習的過程是連接,而不是記憶。
所以你每次學習了一個新概念、新方法,並不是把他背出來,或者存入收藏夾,而是讓它和你的舊知識發生連接,用舊的知識來理解這個新概念,讓這個新概念從你的原有知識里長出來。
比如,今天你學習了「背景知識」和「思考區域」這兩個新概念,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不要死記硬背定義,那樣很快就會忘記,因為沒有發生連接,我們可以用我們熟悉的其他知識來理解它,比如電腦里的硬碟和內存:
「背景知識」就相當於電腦中「硬碟」里儲存的信息,平時一般不用,等有個程序需要用到這個信息的時候,這個信息就會從「硬碟」進入到「內存」里進行工作,這個內存就是「思考區域」
你看,像這樣,將兩個原來並不相關的知識連接一下,是不是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了?
- 第二步:重複,再重複,形成條件反射級的連接
還記得開頭我們講的「巴甫洛夫的狗」的實驗嗎?
狗狗聽見鈴鐺就流口水,並不是馬上就能學會的,而是要鈴鐺和狗糧同時出現的成百上千次後,他們兩者之前的連接才會被逐漸增強,最終變成了條件反射。
知識也是一樣,經常用到某個知識,就會切實改變大腦中神經細胞彼此的連接強度,當強度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呈現出條件反射級的連接。
比如運動員,刻意訓練某個動作,強化到一定程度,做動作就不需要再經過大腦。
比如說開車,向右轉彎,要先打右轉向燈,同時松離合,換擋,方向盤往右打,踩油門…如果你還在這樣心裡默念,那麼你還在考駕照,如果你是個老司機,這個過程是不需要思考的。
3. 增強知識的結構性
關於結構化知識的好處上節課我們已經講過,對於思考能力的提升,結構化的知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聯想到某個背景知識的時候,不是一個個想到的,而是一整片一整片,可以一次性拿到一串背景知識,甚至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大大提高了你的思考效率。
比如:產品賣不出去怎麼辦?
別人能連接到的背景知識是:激勵銷售員、降價促銷、增加廣告投放渠道...等等這些零碎的點;
而你就可以直接連接到「企業能量模型」這個結構化的知識,然後分別從「產品、營銷、渠道」這三個方向,九個常用解決方案里挑選幾個適合的,幾乎在瞬間給出一套完整的優化方案...
這就像讓你用樂高積木搭房子,你不需要一個個尋找積木,再拼接他們了,直接就拿出一個拼好了的房子,簡單調整一下即可…
4. 提高對背景知識的梳理能力
有了這些背景知識,那麼我們該如何做篩選、整理、重組、縮放等操作呢?
我們還是參考如何玩樂高積木(你看,我總是用樂高積木的案例,就是用熟悉的認知來理解新事物的方法,這樣方便你理解和加深印象)
- 第一種方式:隨意搭配
就是拿著這些積木,隨意排列組合,沒有什麼規則,根據自己的喜好,想怎麼搭就怎麼搭。就像你面對問題,冒出了很多背景知識,你把他們隨意的組合,就能產生一些不錯的想法和建議。
這種方式往往可以用於創新,就是嘗試把原本並不相關的幾樣東西,結合在一起,看看能不能組合出新的樣貌,探索一些新的可能性,結果常常會出人意料。
- 第二種方式:按套路搭配
就是你搭建的目標,是有一定規則和秩序的,比如你想搭一個房子,想搭一輛小汽車,在說明書上是有說明的,用哪幾種積木,分別用多少,步驟是如何的,都寫的很清楚,你按規定的步驟,一步步組合相關的積木,最終就能出現想要的房子、車子等。
在我們思考方法中,也有組合這些背景知識的各種套路說明書,比如:
- 整理背景知識的:MECE法則;
- 提升溝通效果的:SCQA結構化表達;
- 用於策略選擇的:SWOT分析;
- 正向演繹推理的:三段論;
- 用於創新思考的:加減乘除排列組合;
- ….
這些都是已經成型的「思考說明書」,面對特定的問題,使用特定的步驟,重新組合背景知識,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思考結果。
當你能夠熟練的運用多種套路,並且熟悉每塊積木的使用範圍,那麼下一步,你就能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開始更有章法的創新,探索新的可能,設計出自己的藝術作品了。
對了,在梳理這些背景知識的時候,你還可以藉助一些腦圖工具:
比如Xmind,這能將你整理這些背景知識的過程可視化,提高你整理思維的效率。
變聰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所以,你看,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想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些,這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你原來只是找不到提高的路徑而已。
當你遇到問題沒思路,大腦一片空白,不是因為你笨,只是因為你平時太懶了,沒有足夠的知識存量;學了許多知識卻沒有用,並不是因為知識對你沒幫助,而是因為你只顧著記憶忘記連接了,沒有連接,學習就不曾發生;沒有連接,你的思考也無從開始。
當你有了足夠的背景知識量,你與他們之間也能擁有了條件反射級的連接強度,那麼在思考具體問題的時候,你已經比別人快出了一大截,別人還沒理解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梳理答案了...
那麼,在梳理答案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思考說明書」可以幫助你提高思考效率的呢?
這個我們之後的課程再慢慢講!
我們下節課再見~
??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 點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_-)
- 關注我和專欄, 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 關注公眾號「富研社」, 第一時間閱讀專欄最新課程
謝謝你的支持!
推薦閱讀:
※工作迷茫,是裸辭還是先做職業規劃?用時2年打造的文章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有10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成不了好老師
※不裸辭,也可以看世界?他在幫更多人實現這個願望
※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
※解釋兩點知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