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白堊紀北美穿越指南:植被篇(有水果吃嗎?)

晚白堊紀北美穿越指南:植被篇(有水果吃嗎?)

34 人贊了文章

1.植被類型

在上一篇氣候篇中,提到了Wolfe J A(1987)等人對北美地區的植被化石所做的系統研究。研究顯示,熱帶氣候可能擴展到了北緯45-50度。因為降水稀少的緣故,植被類型為稀疏的熱帶常綠闊葉林。在北緯50-65度的範圍內,降水增多,植被類型為溫帶常綠闊葉林。直到北緯65度,常綠植物才被落葉植物所取代。

不過,Golovneva L B(2000)則指出,前者的模型可能高估了降水量,因為植物化石多發現於水源充沛的沉積環境。根據Golovneva L B(2000)的推算,在中緯度地區,離水源較遠的植被仍然是稀疏的。

晚白堊紀植被分布圖

在上圖中,北美地區三種主要植被從上往下依次是極地落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半落葉森林。

2.植物種類

自從中侏羅紀被子植物開始出現,到早白堊紀雙子葉植物出現,被子植物就開始從熱帶地區向高緯度入侵,取代原有的裸子和蕨類植物。從阿爾布階到森諾曼階,被子植物取代高緯度地區的植被。

毫無疑問,晚白堊紀已是被子植物的天下。雖然被子植物不乏高大的喬木,但大多數仍然是低矮的灌木。森林最高的樹木仍然是松、杉等裸子植物。

在種類數量上,北半球晚白堊紀被子植物具有壓倒性優勢。來自地獄溪組(Hell Creek Formation)的植物化石顯示,被子植物的種類佔據了90%。

被子植物種類隨時間增長,其他種類植物則不斷降低

在白堊紀,被子植物已進化成了非常多樣的類群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白堊紀,豆目、葫蘆目、薔薇目、山毛櫸目、殼斗目早已出現。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穿越過去仍然可以吃豌豆、板栗、蘋果、葫蘆、核桃等現代食品?

否。

Dilcher D.(2000)指出,被子植物的第三次共同進化,即多肉的水果和營養豐富的堅果和種子(fleshy fruits and nutritious nuts and seeds)在始新世才完成。

晚白堊紀連香樹果實

根據Eriksson O.(2000)等人的統計,在馬階晚期,即6600萬年前,被子植物的平均果實體積還不到10mm3(立方毫米),跟大米粒的體積差不多。直到始新世,有的果實才能達到我們的拳頭那麼大。

被子植物果實體積的變化

這是由於第三紀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崛起,幫助植物散播種子。更大的果實容易被動物吃掉,種子就會被攜帶到遠方。經過長期的協同進化,植物的果實才達到今天的大小。

經過動物散步種子的比例

上圖與植物果實大型化的曲線是一致的。

既然不能吃水果和堅果,那麼磕松子總是可以吧?畢竟裸子植物早就有了。

這個倒是行。

Moles A T(2005)的研究指出,在同時期,裸子植物的種子體積能達到200mm3,差不多就是松子的尺寸。

加拿大艾伯塔省出土的杉類植物種子錐(seed cone)

就是差不多這個東西:

松樹的種子錐

除了磕松子,還能吃銀杏。

中國義縣組發現的銀杏樹種

白堊紀銀杏在美洲也有分布。種子比今天的要稍小一些,但是仍然可以吃。

由於溫暖的氣候,中高緯度地區仍然有蘇鐵。蘇鐵的種子可以產油,能用來油炸霸王龍腿(想太多)。

總結:

雖然在晚白堊紀末期被子植物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仍然與今天的物種有著很大的區別。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沒有容易食用的種子和果實。許多草本植物可能可以當野菜吃,其塊莖可以利用。樟科、八角科植物可以被用作香料(可能)。禾本科植物也已出現,尤其是稻類,不知培養成大米需要多久。這個需要農業專業的人員來解答。

裸子植物與今天差別不大,仍然是松、柏、杉、蘇鐵、銀杏等幾種類型,可以像今天一樣利用它們。

蕨類植物也有幾種,如陰地蕨、鏈蕨、薇菜、球子蕨、水蕨等幾個屬,薇菜在今天是可以食用的,水蕨中的滿江紅也有很大用處,例如飼料。也許穿越者們需要測試這些蕨類的可食用性,然後才能進行培養種植。

————————————————

目錄:

皮皮貓:晚白堊紀北美穿越指南——目錄?

zhuanlan.zhihu.com圖標

————————————————

參考資料:

[1]Wolfe J A, Upchurch Jr G R. North American nonmarine climates and vegetatio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87, 61: 33-77.

[2]Golovneva L B. The Maastrichtian (Late Cretaceous)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0, 181(1): 43-54.

[3]Upchurch G R, Otto-Bliesner B L, Scotese C. 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role in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latest Cretaceou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1998, 353(1365): 97-112.

[4]Axelrod D I. Poleward Migration of Early Angiosperm Flora: Angiosperms only displaced the relict Jurassic-type flora at high latitudes in Late Cretaceous time[J]. Science, 1959, 130(3369): 203-207.

[5]Wikstr?m N, Savolainen V, Chase M W. Evolution of the angiosperms: calibrating the family tree[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1, 268(1482): 2211-2220.

[6]Lidgard S, Crane P R.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early angiosperm radiation[J]. Nature, 1988, 331(6154): 344.

[7]Dilcher D. Toward a new synthesis: major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 angiosperm fossil record[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97(13): 7030-7036.

[8]Eriksson O, Friis E M, L?fgren P. Seed size, fruit size, and dispersal systems in angiosperm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to the Late Tertiary[J].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2000, 156(1): 47-58.

[9]Chandrasekharam A. Megafossil flora from the Genesee locality, Alberta, Canada[J].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B, 1974: 1-41.

[10]Christophel D C. Fossil floras of the Smoky Tower locality, Alberta, Canada[J].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B, 1976: 1-43.

[11]Moles A T, Ackerly D D, Webb C O, et al. A brief history of seed size[J]. Science, 2005, 307(5709): 576-580.

[12]Prasad V, Str?mberg C A E, Leaché A D, et al. Late Cretaceous origin of the rice tribe provides evidence for early diversification in Poacea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 2: 480.


推薦閱讀:

讀思筆記161:神禾塬大墓陪葬的長臂猿
給我一天時間,打造你的專屬化石
【地球演義】百獸圖1:帆影
【地球演義】蜥形漫記

TAG:自然科學 | 恐龍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