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教培業:1萬家機構是如何競爭50萬學生的?
4 人贊了文章
「廈門大概有一萬家培訓機構。」廈門同安區的陳校長估算。
一座城市有1萬家培訓機構,是什麼概念?
杭州,常住人口即將破千萬,據杭州校長估算,當地有8000家培訓機構;而廈門,去年常住人口才突破400萬,反而有1萬家機構。
杭州的校長用「像餐館一樣隨處可見」形容當地培訓機構,廈門的培訓機構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跟杭州不同,廈門的培訓機構分布不均勻,絕大部分集中在島內。熟悉廈門的校長都知道,廈門有6大區,其中思明區和湖裡區合稱為島內,集美區、海滄區、翔安區和同安區合稱為島外。
那這麼多的機構在島內是怎樣分布的?高度的集中是否會加大競爭呢?
? 島內資源明顯優於島外,為培訓行業提供了溫床
廈門,16年前只是一座有著133.25平方公里的小島,在2002年開啟「島內外一體化」戰略後,才有了島內、外之分。
儘管「島內外一體化」已經開啟10多年,但是島內島外的經濟差距卻不是一點半點兒。
「從一個人生活在廈門島內還是島外,就能判斷出他生活水平的高低。」酒店前台王大姐給我講起了她的故事,「我來廈門20多年了,把家安在了翔安,但卻在島內上班,每天早出晚歸,所以不得已在思明區又租了一個單間,過起了跟老公孩子『同城異地』的生活。」
類似王大姐這樣的情況,在「島內收入高,而島外生活成本低」的廈門並不稀奇。
「同城異地」現象的背後,是島內和島外GDP的懸殊。
雖然,島內GDP在廈門市整體GDP中占的比例基本與島外的持平,但是島外的區域面積卻比島內大了9倍之多,也就是說,島外四個市區的經濟之和都不抵島內的兩個市區。
不只是經濟因素,人口的多少也是影響教培行業布局的關鍵因素。
據廈門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廈門市常住人口突破400萬,達到401萬人,其中,超過一半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廈門島內。
島內收割人口紅利的同時,在教育資源上也成功碾壓島外。
走訪得知,廈門市排名前十的小學中,有九所坐落于思明區,而排名前九的初中,則全部建於島內。
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廈門市還曾鬧過一場風波。
2010年廈門兩會上,集美區時任區委書記就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炮轟」廈門市教育局時任局長:「你是全市的教育局長,不是島內的教育局長」,島內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依賴人口、經濟、教育資源做溫床的教培行業,勢必會朝著資源優渥的島內發展。
? 培訓機構靠近學校、小區分布
去年走訪西安發現,當地有一棟培訓機構特別密集的寫字樓,整棟樓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
但廈門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走訪廈門時,每走到一個學校或者小區前,我都會拿出手機進行定位,發現島上的培訓機構多是圍繞學校或者小區分布。
說起造成這一格局的原因,不得不提的是廈門採用劃片和派位的方式升初中,而非考試。
什麼是派位?
它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A學習,而小學A的派位中學是B和C,那麼,該學生升初中時,就去B或者C上。
比如,廈門市實驗小學的派位初中是廈門市第一中學、大同中學和雙十中學;廈門市演武小學的學生升初中時,可派位到華僑中學、廈門市第一中學、雙十中學和科技中學。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培訓機構多靠近學校分布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廈門沒有那麼大的升學壓力,為什麼機構數量比有小升初的杭州還要多?
走訪後,我發現了兩點原因:
1. 名校要求嚴,催生同步輔導需求
雖然沒有小升初的升學壓力,但是小學階段的名校對學生的要求卻不低。育英教育校長翁弋亭告訴我,她機構里的一名學生,有一回作業有點兒多,寫的時候著急了點兒,就沒有好好寫字,就因為這一點,第二天就被老師在家長群里批評了。可見,名校對自己學生的要求有多嚴。
除了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要求嚴格以外,學校的期中、期末考試也很難,一般的家長無法輔導孩子,也就催生了同步輔導需求。
2. 家長教育意識較強
不僅學校要求嚴這個外在動力,家長的教育意識也是刺激培訓需求的重要內因。
據翁校長介紹,「在廈門,尤其是經濟發展迅速、教育資源集中的思明區,家長的教育意識頗為先進。」
她曾做過一個統計,她機構里很多學生都是既有午、晚托,周末又有同步課的,沒報周末課的孩子,周末也會去其他地方上課,有些孩子周末甚至被安排吃住在少年宮。
大概算一下,這一年花費得有7、8萬。一年投資7、8萬在教育上可能在一線城市不算什麼,但是在人均收入只有4、5千的廈門,卻並不容易。可見,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因此,即使廈門沒有小升初,但是家長的教育意識、名校對學生的要求同樣刺激了廈門教培市場,造就了今天的教培格局。
? 大機構競爭白熱化,但對小機構影響不大
在小機構發展如火如荼的同時,大機構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最早進入廈門市場的新東方,發展到今天已有11個年頭,「2016年後發展勢頭上升,現在在廈門有十幾家校區,學生少說也得有個7、8萬。」優名教育創始人李尚博估算。
而且據曾在新東方擔任過地理學科教研組長的陳校長補充,同安區新東方優能中學2017年營業額達到了800萬,學生突破1000人,而且新東方是唯一一個在島外有分校的大機構。
除了新東方,學而思晚於新東方6年進入廈門,目前在島內擁有1家校區,這或許源於它一般不在沒有小升初的地方建分校的慣例。
前幾年,低價課風靡全國,廈門也不例外。大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就圍繞著低價課展開。
「我們家附近的一家大機構經常會做一些1元班,每回都能吸引到很多學生,我還給我們家孩子報了呢!」一位學生家長回憶。
此外,新東方早些年也做過低價班,陳校長用「競爭白熱化」概括大機構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甚至影響到他創業時的選址:「當初我決定開機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遠離大機構競爭激烈的島上,所以選擇了位於島外的同安區。」
除了剛才陳校長提到的選址影響之外,大部分校長認為大機構對小機構的影響並不大,並沒有截留小機構太多生源。
「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層次不一樣。」陳校長解釋,「而且最開始選址時就避開了壓力較大的島內,主抓的學科是地理,跟大機構打了差異化。」
不僅如此,李尚博還從大機構身上學習了很多,比如,今年學大機構做的續費窗口期,效果很不錯;去年也開設了低價班,今年恢復原價,續報率竟突破80%,但對李校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招生「撿漏」。
「新東方這些大機構的單價比我們要貴一些,培養了家長的消費意識。」李校長告訴我,「前段時間,有個學生在大機構學了一年,成績沒提高,轉到我這裡,輕輕鬆鬆就談下了3萬的單子。光撿漏也夠我們小機構吃的了。」
但如果說庇護小機構發展的關鍵因素的話,那就離不開家長選擇機構的偏好了。
據李校長介紹,廈門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時,比較看重口碑和接送是否方便,對品牌的關注度並不是很高。
行文至此可以看出,大機構和小機構之間還算是相安無事、一片和諧地共存著。
但是,平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巨大壓力。
? 逐年增加的生活成本,讓招聘難上加難
談到廈門,首先想到的辭彙是高顏值、宜居,直到我聽到它的房價。
「現在島內的新房源沒有低於5萬一平的,島外最低也不對於3萬一平。」李尚博感嘆,「廈門房價全國排名第四呢,但是相對於人均收入只有4、5千,這樣的房價確實高的離譜。」
在我問到為何廈門房價居高不下時,他總結了2個原因:
1.早些年,溫州、泉州炒房熱的帶動;
2.高顏值的旅遊城市,又是經濟特區,帶有明星光環,很多有錢人都來此買房養老。
這種情況在去年的金磚國際峰會後,變得尤其明顯。
從表中可以看出,2017年廈門居住消費價格的漲幅是4.3%,明顯高於2016年的2.5%,2017年的消費價格總指數漲幅為2%,也高於2016年的1.7%。
由此可見,金磚會議後,房價漲的更厲害,生活成本也在增大,因此,流失掉了更多的人才。
人才的流失對培訓機構意味著什麼?
其實,生活成本加大影響更多的是中低端人才,這無疑是給本就招聘難的教培行業雪上加霜。
儘管廈門在2017年出台人才引進機制,碩士研究生每人3萬元、博士研究生每人5萬元的生活補貼,但就目前來看,並未緩解培訓機構招聘難的問題,反而行業自發形成「師資交流圈」應急。
所謂師資交流圈,類似於我們常見的家教群,成員分為機構和老師兩類,群里的老師不歸屬於任何一家機構,該群用於機構緊缺老師時挑選老師應急。
「有一些不願意受機構管制的老師,就干起了自由老師這個職業,如果有機構老師調配不開,他們就會被聘去授課。尤其暑假、周末的時候需求會比較多」李校長介紹,「當然了,這個老師是否靠譜,我們機構也是會通過試講、考核等形式來判斷的,只有通過考核的老師才能進入課堂。」
但是,用過自由老師的校長都明白,這只是權宜之計,校區要想長期發展,必須會培養自己的師資才行。
的確,一個行業或者某個機構的發展除了依託資源優勢、國家策略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出能夠促進自身發展的內驅力,比如,教學、口碑、培訓體系、個性化優勢,只有這樣,不管外界客觀條件再怎麼變換,都能越辦越好。
推薦閱讀:
※教育人注意了!這個秋天將有大事發生,將影響你的2018年
※教育諮詢師初期陌拜篩選資源技巧
※致趣百川2018教育行業獲客白皮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