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都值得我們深思
9 人贊了文章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是由朱光潛先生所寫的,從書名不難看出這本書主要包含了朱光潛先生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先生(1897-1986)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許並不陌生,中學時代學習的語文教材上就有他的文章。生於安徽桐城的他是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除了本期提及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還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是他在旅歐期間所寫,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誌社刊登的。這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特意寫給那個時期有著中學程度知識的青年,而且涉獵範圍很廣,包含了當代青年生活、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很多問題。在亦師亦友的言語之中,看到了他對中國青年的熱切關懷。
正如夏丏尊在本書序中評價他給青年的寄語:
「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讚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所嗤笑的獃氣和空想,能景仰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中學生能夠在課外讀書,並不是有無時間的問題,而是有無決心的問題。養成讀書的習慣往大方向說是追求人類社會的進步,從個人方面來講,是一種可以在閑暇時間寄託心靈的一種東西。養成這種良好的興趣和習慣,對每個人的未來來說都是有著莫大的幫助。
談讀書
在此,朱光潛先生就讀書給出了幾點建議:
培養良好的讀書興趣,應從課外書入手。應試教育使書籍變得枯燥乏味,而且在取材範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讀書選擇書籍要慎重,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當然,有價值的書也是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興趣都是不同的。要能夠依據自己的判斷,選擇優質的書籍來讀。
關於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采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古人就已經懂得的道理。
談動和靜
作者這兩封關於談動和靜的信,實則是向青年表述這麼一個道理: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
雖說原本述說的對象是當代青年,但是若是來形容現代大多數人,也同樣合適,並無什麼不妥。高速發展的社會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每個人內心愈來愈不平靜,煩惱,壓抑,暴躁這些壞情緒冷不丁就會冒出來刺激敏感的神經。這樣的狀態的確會讓人隱隱有些擔憂。
就像近些年頻頻惹人關注的抑鬱症,若抑鬱之情得不到發泄和釋放,久而久之便積鬱成疾,最終就會釀成慘劇。在作者看來: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入,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衝動有機會發泄。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 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生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若想排解心中的苦悶之情,除了給予心靈之寄託之外,「以靜制動」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這裡所說的靜,主要是指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欣賞自然界中的存在的美,找到生活中的樂趣。
談十字街頭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都在思索,究竟何為「十字街頭」,書中給出了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學術思想與現實生活接觸(趨向寫實);第二種是學術思想大眾化,雅俗共賞。
朱光潛先生擔心與害怕中國當代的青年不能夠擺脫名利、聲勢、虛偽、刻薄、膚淺之類的困惑,以致深陷誘惑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中國青年,都應該抱著勇敢積極的心態走向十字街頭,打破習俗和偶像,自由伸張自我。
社會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長滋大,就看它有無突變式的分子;換句話說,就看十字街頭的矮人群中有沒有幾個大漢。
此信的結尾,朱光潛先生寫道: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總而言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汩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去。我想這便是他給予中國青年最好的建議和最深的期盼。
談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其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盡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
雖說是談多元宇宙,但並不是真的關乎宇宙或者哲學。簡單來說,這是作者通過這麼一個名詞向當代青年闡述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
比如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是真偽;「美術的宇宙」的價值標準是美醜;「戀愛的宇宙」的價值標準是愛是否純真。假若多元宇宙價值觀或是利益互相衝突時,又該如何取捨呢?
無論是哪個年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絕不在少數,這種做法只會招致和引來謾罵與攻擊,作者通過這樣一封信告誡所有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
談升學與選課、談寫作
高考和中考結束並沒有長多時間,接下來這群孩子不可避免的面臨升學問題。升學問題分析起來就是兩個問題,第一是選校問題,第二是選科(專業)問題。這兩個問題自然是密切相關的。
作者把選校問題放在第一,因為青年們對於選校是最容易走入迷途的,現代社會依舊如此。很多人都以為學校文憑是找飯碗的敲門磚,學校招牌愈亮,文憑就愈行時。當然追求高校並不是一種錯誤,只是求實學才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二者若能兼得便最完美。
在選科(專業)的問題上,作者建議青年最好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樣更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其次,也需要多方面發展,畢竟社會更需要的是一個多面手,前提是必須要有牢固的基礎,先精後廣。
學生時代,不可避免都會接觸作文。提升寫作水平離不開勤加練習與咬文嚼字、字句推敲,更離不開讀書和模仿。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 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之後議論文便順理成章。
談情與理
我們的生活應該受理智支配呢?還是應該受感情支配呢?這個問題即使是現在,依然還會有著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都相信自己是理智主義者,因為這樣不會被他人說成感情用事,不過理智的生活卻是狹隘和冷酷的。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們不但要能夠知,我們更要能夠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縱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勝於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當然這並不能觸及道德底線。
談人生與我
作者看待人生的方法有兩種。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此處並非貶義,)。
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餘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餘的人看得重要。
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所以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看待人生,對於生活,對於煩惱,對於失敗,對於挫折,都不用太過較真,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 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總結:這裡只是總結九封信的大致內容。
也許是在當時那個歷史背景和環境,才會引發作者深深的思考。雖然時間過去那麼久了,但是這些話依然可以送給當今的每一個人。生活中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階段。
推薦閱讀:
※八學者激辯:我們時代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人文歷史常識:中國古代文學常識
※還是才多
※西班牙是怎麼把摩洛哥打回老家的?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