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卡拉歌劇院聽音樂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人贊了文章
斯卡拉歌劇院
Teatro alla Scala
送自己一個
斯卡拉之夜
用心聆聽
音符之美
斯卡拉歌劇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歌劇大師威爾第、普契尼在這裡成名;
著名歌劇《圖蘭朵》在這裡首演;
拜倫、司湯達以來這裡聽歌劇作為時尚;
帕瓦羅蒂、多明戈在這裡成長;
無數世界頂級藝術家以登上這個舞台為豪。
斯卡拉不僅僅是世界屈指可數的音樂殿堂,更左右著歌劇乃至整個音樂世界的潮流。在這裡,歐洲地位最高的音樂人從歌唱家轉移到作曲家,最終轉移到指揮家,對於音樂的認知達到空前的高度。
然鵝,作為一個棒槌,五線譜都忘的差不多的我,認為自己也應該至少接接先進藝術形式的仙氣兒。因此,米蘭之行絕不容忍錯過的,一定是在斯卡拉歌劇院看一場演出!
買斯卡拉演出票是個技術活
糾結的摸索就不多說了,說說怎麼才能最有效率的買到演出票:
百度搜索斯卡拉歌劇院官網,查看在米蘭期間的演出信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劇目,空出時間。
斯卡拉一般的演出時間是晚上8點,演出當天晚上5點,到斯卡拉歌劇院正門左手邊的側門售票處直接買票。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5點開始,售票處門口會出現一個老奶奶,給排隊的人發排號券,請務必攜帶護照以便登記姓名,並等待叫號買票。
排號小紙條是這樣滴
如果排號發沒了,那就只能碰運氣看是否能發放站票了。當然只要你5點或提前一點準時到,基本一定可以拿到號。
演出票
前文提到,筆者確實是個棒槌,整不明白歌劇院的結構,買什麼票合適,所以乾脆跟售票員說:我就要跟前面那個爺爺一樣噠票!結果,買到了一張便宜到哭的音樂會門票,花6塊錢觀賞世界頂級著名指揮丹尼爾·加蒂(Daniele Gatti)的表演。
買完票到演出開始的間隙做點啥?
自然是填飽肚子了!
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一個都不能少。
在斯卡拉歌劇院旁邊,金碧輝煌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La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2)里,吃一頓據說全米蘭最好吃的厚底披薩!邊吃披薩,邊百度預習一下今晚的指揮家加蒂以及指揮曲目《復活》和作者馬勒的前世今生。也不知道這個名號是不是大眾點評評的,這家店基本就相當於天津二姐煎餅果子。雖然店面小,顧客甚至只能站著吃飯,但是味道是名副其實的紮實。
烙餅小哥看到我在拍照,趕緊擺個Pose:我家義大利煎餅就是一級棒!這家店的名字:
再說一遍!
全米蘭最好吃的厚底Pizza,吃在嘴裡,暖在心裡,沒毛病。
斯卡拉難忘之夜。
沒錯,這裡就是斯卡拉,外表如此樸實無華,卻包裹著驚人的瑰麗。劇院門口的石板路,曾經迎來送往無數時代名流的馬車,先生們與女士們在深夜走出斯卡拉,高聲談論著當晚的精彩演出,這就是19世紀中葉斯卡拉的一個非典型夜晚。
歌劇院對面的小廣場上,矗立著萊奧納多·達芬奇雕像,雕像腳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位追隨者。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晚年,就在這座既古老又時尚的都城中度過,這裡沒有討厭的米開朗基羅,人們都愛達芬奇。
一百多年前,拜倫和司湯達在每個有演出的日子聚在斯卡拉,他們穿過富麗堂皇的大廳,進入豪華的專屬包廂。
包廂不但是貴族和名流看劇的地方,更是典型的上流社會交際場,在一間間包廂內,生意被撮合,勾當被達成,劇院甚至還提供包廂賭博服務。
斯卡拉歌劇院內部是一個巨大的馬蹄形結構。舞台上的聲音通過這個結構在空間中盤旋迴盪,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擴音裝置。
觀眾席分為三部分,最下面的舞池、自下而上的四層包廂、和最上面兩層的廉價座位。
跟著我前面的老爺爺,我有幸買到了第三種票。
據說最上面一層的觀眾最受到演出者的敬畏。因為他們不但貧窮,而且極為專業和苛刻(事兒*),他們對音樂抱著飽滿的激情,當然也不願意放過任何演出者的失誤,對差強人意的演出的噓聲99.99%是從這裡傳來的,我想,也正是他們對藝術和演出者極高的要求,成就了斯卡拉如今的盛名。
這一層,80%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演出開始後,幾乎所有人都跟孩子一樣,趴在欄杆上,屏氣凝神的觀賞這場演出。看著他們孩童般的專註,內心不禁羨慕不已,當我垂垂老矣,是否還會有三五好友結伴相邀,是否還會有一個讓我畢生去追求的愛好呢?
用心聆聽,棒槌也能聽出門道。
今晚的交響樂是作曲家馬勒最著名的交響樂之一《復活》,這也是指揮家加蒂最擅長的作品。
關於作曲家馬勒、作品《復活》以及指揮家加蒂的背景,在百度上都能搜到,這裡就不贅述了。
這麼多年不碰樂譜,什麼大調小調我早就就飯吃了,所以相信我,就算啥都不懂,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音樂背景,用心去聽去感受,音樂會絕對能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甚至可以說是一次智力和審美力的遊戲。
音樂的世界裡,作曲家用音符取代文字和圖像。有的人喜歡拍紀錄片,有的人喜歡悲劇,喜歡愛情片,那麼《復活》可以說是一部摻雜著懸疑和科幻的宗教片。
詭諧多變的曲調,複雜深奧的情緒,不僅僅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指揮所渴望挑戰的,更令無數想用耳朵去聽世界的人著迷。
《復活》的劇情表面上看起來講的是天使與撒旦經歷鬥爭,對人類進行最後審判並復活人類的宗教傳說,但內核卻是作曲家對於死亡和宇宙的深刻個人態度,如果一個人不站在生命之上,冷眼旁觀,也許很難對人性的多變,生命的脆弱與猙獰描繪的如此冷靜客觀。然而這種客觀中飽含了歷盡劫數的人類感情,不能不說是作曲家發自肺腑的人生總結。
演出結束,伴隨著永不停息的掌聲,和時不時傳來的Bravo的叫好聲,指揮帶著兩個女歌唱家返場致謝數次,人們才漸漸離去。
在斯卡拉博物館探尋往日時光。
斯卡拉博物館就在斯卡拉歌劇院正門左側,除了特殊節日和每天中午12:30開始的一小時午休時間,博物館從早9點到晚上5點開放。
如果不湊巧趕不上演出,可以通過博物館進入斯卡拉歌劇院的內部,從包廂視角一覽斯卡拉的富麗堂皇。
斯卡拉歌劇院第一次建成於一座教堂之上,與米蘭大教堂遙相呼應,似乎象徵著宗教與世俗的對立。
在文藝復興後期,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重視,在經濟發達和引領時尚的米蘭,建立起了供人們享樂和陶冶性情的音樂宮殿。
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家通電的歌劇院,當時的歌劇院經理從美國帶回了愛迪生的發明,用2000多隻明亮的燈泡將這裡裝點的金碧輝煌。
這座音樂宮殿里,誕生了數不勝數的音樂大師,在每一層的大廳中,都矗立著這些人物的雕像。人的身軀腐朽了,而他們留下的樂章卻永久的被這座歌劇院記住,在反覆的演繹中得以世代傳頌。
穿過大廳來到博物館,這裡陳列著在斯卡拉往日時光中,與音樂有關的一切。
著名演員和音樂大師的形象,甚至他們當時使用的服裝、道具、樂器都一一陳列,斯卡拉不會忘記他們,世界更不會忘記他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