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個體行為的促進反饋機制——多巴胺
來自專欄朝斯夫7 人贊了文章
2016年3月,Tim Urban在TED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拖延症的演講,引起了廣大反響。他將干擾個體理性決策,追求簡單快樂為原則的心理現象稱之為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及時行樂的猴子)
這隻及時行樂的猴子,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也可以稱之為生命本能。
人的生命本能以追求快樂為原則的現象是個體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當個體完成生命本能的需求時,大腦就會分泌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這種物質會使個體產生愉悅、輕鬆、快樂的感受。
多巴胺是個體對滿足生命本能需求的行為進行的獎賞。在某種程度上,多巴胺也是對生物不斷進化的一種核心機制。
當個體通過理性獲取對外界的認知,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作為獎勵機制,不斷地促進個體的進化。多巴胺就是個體的生命本能慾望被滿足後給予個體愉悅體驗的獎勵。
簡單來說,大腦對多巴胺的反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 對刺激源種類不同,多巴胺的反饋機理一致。
- 多巴胺的分泌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效用。
- 不斷強化地刺激多巴胺分泌,會使大腦成癮。
一、對刺激源種類不同,多巴胺的反饋機理一致
由於個體的需求和慾望不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刺激源會不同,但多巴胺的分泌機理是一致的。刺激源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 生命本能行為:滿足生命本能的行為;如:吃、喝、玩、樂等。
- 理性追求行為:實現生命價值的行為;如:學習、工作、幫助他人等。
吃頓大餐、外出旅遊、考試得到證書、工作獲得升職、做好事被讚賞等。無論是基於生命本能的滿足,還是通過理性奮鬥等行為獲得獎賞,大腦都會產生多巴胺是個體產生愉悅的感受。
二、多巴胺分泌的邊際效用遞減作用
多巴胺作為刺激大腦產生愉悅感的意義在於對個體的某種行為進行獎勵,不過,多巴胺對大腦的刺激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效用,重複同樣的行為,多巴胺的分泌就會越來越少。
比如談戀愛。從戀愛開始,大腦對你所處的對象給你的感覺會使你的大腦產生多巴胺,隨後,就會一直遞減,相處久了會膩就是這個道理。
據科學研究證明,一段戀愛從開始到結束,多巴胺的分泌大致能夠維持3-4年,或許我們所說「7年之癢」改為「4年之癢」更為合適。
為了緩解多巴胺分泌遞減的狀況,個體會產生兩種行為,以保持生命本能夠獲取更多的快樂的感受。
1、尋找新的刺激源
當大腦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尋找新的刺激源,使之重新產生多巴胺。這就是為什麼一件玩具玩久了,會被拋棄,重新換一件。一個遊戲玩無聊了,就會換另外一個。你的男/女朋友喜歡出軌、劈腿的原因。
2、強化刺激源的刺激效果
當同一個刺激源使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減少時,強化刺激源的刺激程度也可以讓大腦持續地分泌多巴胺。
比如跑步,第一次跑完1公里,會產生多巴胺帶來愉悅的感受,當1公里跑習慣後,由於邊際遞減效用,就只能通過2公里,5公里,10公里,馬拉松等不斷地強化刺激源才能持續獲取多巴胺。
什麼情況下,個體會傾向於尋找新的刺激源,什麼時候會傾向於強化刺激源而持續獲得多巴胺分泌?
條件在於,持續強烈的刺激能不能持續地保持新鮮感,滿足個體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生物拓展生存環境,提高生存認知的本能之一,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如果該刺激源持續加強刺激也不能保持新鮮感,個體就會傾向於尋找下一個未知的探索。如果持續加強刺激可以獲得新鮮感,則就會持續重複,加強刺激,從而成癮。
大腦多刺激源的判斷示意圖
三、不斷強化地刺激多巴胺分泌,會使大腦成癮
無論是對個體發展有利的刺激源,還是阻礙個體發展的刺激源,只要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一樣也會被機體依賴,最終成癮。
因為判斷刺激源的是否對身體有益,主要取決於人的意識和理性控制;跟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沒有什麼直接關聯。多巴胺遵循的只是以追求快樂為原則的生命本能。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滿足生命本能衝動的行為,總是追求最優化的能量消耗方式,越是簡單、直接、高效,個體越是往這個方向進化。這就跟我們買東西一樣,總是會追求最高的性價比。(人的理性其實也是由個體為了更好地生存進化而來的,這是保證生物適應自然生存的基礎能力)
比如說,打遊戲和學習。當遊戲通關或者勝利時,大腦會產生多巴胺作為獎賞,同樣的,通過學習提高個人工作能力被認可,獲得更多獎金時,大腦也會產生多巴胺作為獎賞。
但是兩者相比之下,打遊戲能得到的多巴胺比提高個人能力、獲得更多獎金需要的時間要短(同樣的時間內,遊戲刺激更直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頻次更多),需要消耗的身體能量也相對少。個體會偏向於選擇打遊戲,而不是通過學習獲得多巴胺,這是生物本能進化的選擇。
像遊戲、毒品等類似的能夠直接、持續地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的刺激源。這種簡單、高效的刺激源會使大腦對其形成依賴,久而久之就會成癮。對刺激源產生依賴後,個體就需要需要持續地接受刺激,並且不斷地加強刺激源,一旦中斷,就會產生阻斷反應。
阻斷反應是指中斷使個體成癮的刺激源時,生命本能在等待被滿足的時間內未被滿足,會引起精神、身體正常等問題。(阻斷反應在心理學也常被稱之為戒斷反應)
如果要改變一個已經使個體成癮的多巴胺反饋機制,需要極強的自我控制的理性意識——意志力。如果意志力薄弱,理性意識在與生命本能的對抗過程中,會瞬間崩潰、瓦解。
要改變上癮的多巴胺反饋機制,簡單來說有以下幾種方式:
無論是培養一項新能力(學習一門新語言)、還是想改變某個習慣(減肥),都是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多巴胺反饋機制。
1、多次刺激、循環漸進。
參考前文所說的生物的進化規則,可以將任務拆分成細則,每項細則做完成後,一般來說會機體會產生愉悅、輕鬆的感覺。隨後,隨著身體的不斷適應,不斷加大細項的處理數量,提高多巴胺分泌的閥值。
每完成一個細項尋找一些不阻礙新反饋機制形成的激勵因素,激勵自己。比如說健身的APP,通過每天的pose照片,強化自己當天健身完後的成就感,而不是健身完後,為了激勵自己,吃多兩塊甜甜圈。
2、建立延遲獎勵意識。
強調理性意識,控制個體在環境中能夠堅持承受多巴胺的「空窗期」,樹立個體的信念,始終保持相信,多巴胺的獎勵在以後會出現,個體會獲取超過當前短期各類刺激源帶來的愉悅程度。(心理暗示)
比如說,個體堅持學習、努力工作這種理性行為,短時間內抑制了生命本能的追求快樂的衝動(多巴胺空窗期)個體會變得很難熬;但是通過努力學習、工作後獲得了豐厚的獎金和升職機會,這種刺激源帶來的大腦的愉悅程度會更強烈。
前提是,個體對其能夠實現有強烈的自信和期望,對短期內抑制生命本能,換取更好的結果反饋有強烈的信念。如堅持努力就能實現夢想、希望之類的。(這也是充滿雞血的雞湯文為什麼會起作用的原因)
3、懲罰機制。通過懲罰的行為機制,使之形成新的「痛苦」的條件反射認知。即當個體在重複短期獲取多巴胺的行為時,通過電擊懲戒(精神學家最喜歡使用的方式),或者引發心理愧疚和負罪感等行為;使個體逐漸對原先的多巴胺反饋產生阻斷。
很典型的現象是:拖延症。每天都寫了很詳細的計劃,做了很周全的時間安排,但是因為生命本能的作用,無法按正常計划進行,個體會因此產生悔恨、痛苦和反省。(如果你還無法脫離拖延的怪圈,請重新參考以上3點。)
後記:
註:多巴胺只是神經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神經遞質),主要作用於運動控制、情感思維和神經內分泌等生理機能,並不是所有神經傳導遞質都是多巴胺。神經對刺激源的反應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多巴胺,是各種神經遞質相互促進的結果。
對於多巴胺的反饋機制,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例子,在市場營銷、產品運營過程中,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應用。
所以,下一篇,會跟大家分享的多巴胺應用的主題:多巴胺在營銷中的應用,都有哪些行為。
部分參考資料:
Biological Psychology.by James W. Kalat 2011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by Dylan Evans and Oscar Zarate 2003
生理心理學 沈證 林庶芝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10
如果您覺得本文寫的還不錯,歡迎轉發支持喔!
轉載請後台回復或添加微信:jeyrolle
推薦閱讀:
※說明自己天賦不低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如何變得很會聊天?
※如何尋找內心的安定
※所謂偏見,就是只相信對自己有利的事
※為何我老是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