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4 人贊了文章
環顧如今的全球大局,不禁讓我想起馬克·吐溫曾經的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的確,在人類六千年文明的歷史舞台上,同樣的「劇本」被不同的「演員」在不同的時間上用著不同的方式在不斷地演繹出各色各樣的「角色」與「情節」。當今的世界,初看也像1936的嚴冬,再看也不全是1936的嚴冬,因為往上追溯,總會有更為相似的「情節」。
鏡子,是人類文明中一個絕美的發明,正是因為它,第一次可以讓我們真正看到自己的面貌,或者說是我們的「嘴臉」。都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漫漫歷史長河,浩如煙海的人物情節,總能在迷霧氤氳之際,讓我們撥開幻影,看到事物的真相……
一、 國勢與戰略
「戰略」至於「戰術」,就像搞城市規劃的人遇見了搞室內裝修的人,無論一個房屋建的多好,裝修的多麼豪華,當被城管用油漆噴上一個大大的「拆」時,它的歸宿也就是成為廢墟。歷史長河中也從不缺乏這樣戰術上的「高手」和戰略上的「矮子」,二戰中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就是這樣一位,贏得了戰役,卻輸掉了戰爭。
「大名鼎鼎」的始皇帝,所謂的吞滅六國、一統河山的「大咖」。賈誼曾說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但在這裡我姑且扒一扒這位「大咖」的一些錯為。
始皇帝嬴政,年少時發奮有為,苦讀百家學說,尤其推崇商君、韓非等法家學說,登基不過幾年,就平定了後宮的太后亂政和前朝的嫪毐政變;又過了幾年,面對秦國的大旱,又奇蹟般的聚全國之力挖通了鄭國渠,使得秦國國力又上了一個台階;再過了幾年,就開始內修法令、外擴軍備,撤掉了丞相呂不韋,發兵60萬開始了十年的滅國大戰(遙遠西方的羅馬帝國只有區區的5萬常備軍),直到他41歲那年,終於攻滅了六國,平定了天下;一統天下後,又是統一文字、又是統一度量衡,國內還沒有折騰完,就開始北遣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南下百越入蠻荊之地,緊接著大修直道、馳道(便於戰時迅速運兵的「泛高速公路」),北築長城、南修靈渠;這之後又是一次又一次的東巡、南巡(實為搜查六國叛黨)。
歷史上都說秦朝之所以短命,實際上是亡於嚴刑峻法的暴政,可殊不知其後的漢朝披上了儒家的外衣,所行之法令比前朝不知多過數倍,為何國祚長達百年?
原因就在於所謂的「戰略」!看著秦始皇在天下來回地折騰,看似 「牛逼哄哄」的繁華表象背後,實則是用正確的「戰術動作」掩蓋了錯誤的「戰略思想」。
那麼他的戰略思想到底錯在哪兒呢?
秦國奮起的「初代火影」—秦孝公,那時也不過是「天下九州,秦獨居雍州之地,得九有其一也。」那個時候,天下是六國,秦國才佔九分之一的天下,國力不能說有多強。終孝公一世,加之商鞅變法,秦國才練出了五萬的新軍,僅僅在河西之戰中打敗了魏國(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收復了河西失地,要知道,那時的魏國可是發生了「圍魏救趙」的故事,同時被秦、齊、趙,三個國家揍,被打敗不能說魏國有多麼丟人。
緊接著秦惠文王上位,這位 「二代火影」在手下張儀等縱橫家的扶助下,四處打「游擊」,今天和楚國做朋友,欺負一下韓國;明天和趙國做朋友欺負一下魏國;就這樣,歷時三十餘載也不過擴土50%,這個時候秦國才是天下六有其一。(其中一部分還是攻滅了巴蜀兩國。)
這時,從九有其一到六有其一,秦國用時長達三十餘年……
再下來,就是秦昭襄王的時代(之前那位舉鼎被砸死的秦武王—嬴盪就不算在內了),所謂的牛逼的「三代目」時期,也就是電視劇《羋月傳》所講的時代。那個時代,文有魏冉、蔡澤,武有白起、蒙驁,朝內還有霸氣不得了的宣太后羋月坐鎮,可謂是一手好牌。對著周圍的各路諸侯一頓猛敲猛打,自己也在努力地積蓄力量。
但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也在靜悄悄地崛起,那就是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和秦國一樣擁有了50萬左右的常備軍。(其時,楚國30萬、齊國30萬、燕國20萬、韓國15萬、魏國20萬)然後,戰國歷史上(甚至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壯觀的一場內戰——秦趙長平之戰拉開了帷幕。雙方投入兵力總計超過100萬(清軍入關也不過16萬八旗兵),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以趙國被坑殺40萬結局,至此,趙國從NO.2的位子上被拉下,淪為二流國家,天下再也沒有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了。(像不像美蘇冷戰結束?)
順便普及一下,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齊楚各自坐擁30萬大軍,卻不能與秦國相抗衡呢?答案是:齊國距離秦國太遠,還要分兵防禦周圍的燕、趙、魏、楚,尤其燕齊是幾百年的宿敵。楚國的變法一直不徹底,國家還處在較為鬆散的「泛聯邦體制」,動員能力遠不如秦國,雖然國大、人多,但力量不強。(除非在國家存亡之際,鬆散的力量才能被整合起來,像不像我們北邊的大鄰居?)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近40年沒有對外大用兵,一直躲在後面默默地「舔傷口」,當然,正是因為秦昭襄王正確的戰略,後來才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嬴政登基之時,距秦惠文王時六有其一已近七十年,秦國才佔據天下的四分之一。(侵佔了楚、韓、趙一部分,拓展了巴蜀地域。)這種發展的速度是何其緩慢,但根基又無比的「紮實」!
等到了嬴政登基時,這位所謂的「四代火影」(他爺爺孝文王當了三天秦王、爸爸庄襄王當了三年秦王,都略去了……)就開始了自己的揮霍之路。
發動滅國大戰的十年,秦國的疆土從天下四分之一到一統天下,算上準備時期,也不到20年,想想秦國的「老一代革命家」花了將近150年,才拓展了國土兩倍,嬴政僅用了20年就拓國土四倍,根基是多麼的脆弱!
這還沒有結束,加上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國土又擴大了不少,直到秦始皇死前,秦國的500萬人口,在關中老秦故地的還不足50萬人,力量分散了,國家也就把持不住了。當然,秦二世的「no zuo no die」和趙高的助紂為虐也只是加速了秦的滅亡,並不是亡國的主因。
這個時候,大家終於可以好好思考一番,這種戰略思想是不是和美國冷戰結束後的路如出一轍?勝利了,然後膨脹了,接著瘋狂了,最後滅亡了!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秦國統一六國,對老秦人而言,「然並卵」而已!不僅戰死疆場的數十萬,離別故土的上百萬,更有甚者,還在反秦大軍中淪為犧牲品。說白了,統一六國只是秦始皇的一己私願,由於他個人的唐突莽進,致使大好的統一之路最後只能是功虧一簣,要靠漢朝的一群「泥腿子」來幫著修修補補。
想想美國華爾街的1%與全美99%的民眾關係?何其相像!
所以說,戰略決定大局,戰術幫忙實現大局,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一再犯錯,致使今天的美國外患頻頻、難以招架。而所謂的美軍戰力、高新武器裝備,都只是掩蓋「錯誤戰略」的「完美戰術」而已……
二、 思想壁壘
小的時候,接觸到父輩中一些商界人士,往來中我體會到一點,商人本身是沒有太強的原則性的(這種原則特指思想層面,不是指做人原則,不帶人身攻擊……),這時行商的本質決定的,只要是價錢上的事情,都可以商量,在思想上也沒有一定要信奉的什麼東西(當然大多數起碼是遵守法律的)。自從那時起,就可以發現在往後人生路中遇到的許多問題皆有此體會,只要是利益層面的問題,都有可以洽談的餘地,可一旦上升到了思想層面,就變成了水火難以兼容的情況。
我們不妨聯想一下北宋的變法派(以王安石為代表)和保守派(以司馬光為代表),清末的洋務派(以李鴻章為代表)和保守派(以翁同龢為代表)。因為在思想層面,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妥協的空間,所以一種思想征服另一種思想,往往是以一群持有弱勢思想的人「肉體消滅」為代價的。而這些人為了在肉體上消滅對方,在思想上碾壓對方,有時候寧可犧牲掉國家的利益,都不惜要除掉對方。甲午海戰的倉促應戰,有多少成分是保守派逼著李鴻章去打的?北宋的改革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兩派人輪流上台,互相傾軋,以至於荒廢了政事,像「雙面翻大餅」一般,不斷改變國家的發展方向,導致最後耗盡了國力,也耽誤了改革的良機。
同樣,在當今這樣的「紛繁亂世」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理念,再加上一波又一波的強勢領導人,更會加劇這種思想上的不兼容性!
比如美國,曾經唯一的超級大國,如今卻內憂外患、榮光不再,對金權的崇拜和對自由的痴迷,到底會把它引向何方?
比如英國,骨子裡帶著的那種「光榮孤立」的文化(英國傳統地緣政治思想),和「小店主式」的商業思想(撒切爾夫人的競選演講,此處不贅述),脫歐之後,又會何去何從?
比如俄羅斯,心中揮之不去的「蘇聯大國夢」和「沙俄大國夢」,加之融不進歐洲社會,也融不進亞洲圈子的尷尬,和國力衰弱的現狀,到底是向現實屈服?還是選擇困獸猶鬥?
比如印度,一直被欺負,一心想制霸南亞,但國內的種姓問題和邦國間的團結問題都沒有搞定。到底是先「攘外」?還是先「安內」?
比如德國,兩次世界大戰均被打敗,卻又一心想恢復德國人的自信與榮光,如今領導著龐大的歐盟,周圍一群不配合的「隊友」,到底是率大隊伍艱難前行?還是中途放棄只顧自己?
比如法國,一個曾經出現過雅各賓黨執政,大革命屠戮40萬人的激進國家。懷揣著查理曼、拿破崙的美夢,卻被慘淡的現狀攪得全體國民局促不安。重新換一位領導人,究竟又能否改變現狀?
比如日本,曾稱霸東亞,卻被打得吐出了霸佔的全部「家當」,屈辱、不甘、羞憤,在右翼人的群體內心尤其明顯。安倍當家後,是否能平復右翼人心裡的陰影?
還有越南、菲律賓、烏克蘭、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在大國的夾縫之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這些國情複雜、發展各異、民風迥然的國家,現在紛紛換上了更為強勢的領導人,毫無疑問,國與國之間的「思想壁壘」就會更加森嚴、國與國之間達成共識將會變得越發困難。
民主黨的希拉里,代表著華爾街金融財團的利益,真實目的就是賺錢,當成本與收益不相符的時候,撤資、撤軍將是必然。但對於共和黨的特朗普這樣一群以實業為主的企業家,作為美國開國時期商人的中堅力量(美國銀行家多是外來的和尚、實業家多是本土出產,具體也不贅述),對這個國家還是多多少少有些情懷的,也在歷史中實實在在為美國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威斯汀豪斯、特斯拉、美孚石油、卡耐基鋼鐵等,他們不會像銀行家一樣,只是借著美國的外殼,賺自己的錢,而是多多少少負有一些建設美國的道德情懷。
這一次美國大選中共和黨代表的利益階層與往年略有不同,逐漸在向白人的中下層傾斜,可以預見,如果這一次美國的實業與美國金融出現了裂痕,誰能獲得美國大多數人的支持,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勝算。這也算是美式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和「農村包圍城市」。
而這種裂痕一旦出現,美國這個原先全球化的擎旗者,也會退居二線,甚至成為反對全球化的堅定派。所以說,未來的世界確實如上篇文章所說亂雲壓城、波譎雲詭了……
三、 如何破局
幾年前看一部不錯的國產片,叫《白銀帝國》,講的是晉商匯通天下的事情。裡面一句話記得很清楚:危局才能出盛景,別人都不敢做的生意,你去做了,沒準最後就賺個盆滿缽滿!
歷史的確是驚人的相似,但也遵從著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如果說未來世界的發展將是全球化的一場災難的話,其實這種「泛全球化」過程早已在世界上多次發生過。
第一輪「泛全球化」都是以武力征服,徹底消滅為主。波斯征希臘,薛西斯王無功而返,留下來斯巴達三百勇士的英姿和薩拉米斯海戰千帆征戰的盛景;羅馬征服四方,屠滅迦太基,卻讓名將漢尼拔傳承下布坎尼戰役的千古傳唱;亞歷山大像割草機一般橫掃整個亞歐大陸,卻年僅33歲命隕南亞大陸。無數的事實證明,靠著武力的彈壓,從根本上來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招致更多的仇恨。
第二輪「泛全球化」都是以殖民奴役,攫取財富為主。從最早的西班牙、葡萄牙瓜分東西半球;再到荷蘭發現了資本的力量;再到大英帝國的如日中天,打造出4300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相當於四個半中國)。人口極少的這些小國,紛紛通過公司、資本、扶植傀儡政府、派遣總督、先進武力等手段,第一次實現了如此廣泛、如此強大的控制。但隨著資本世界連年的大戰和內耗,資本國家相對力量的不斷下降,這樣的全球化也以全球殖民地紛紛獨立而結束了自己輝煌燦爛的命運。
第三輪「全球化」則是以能源、貨幣、高新技術壟斷為主。人口、土地、市場、資源的掠奪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貨幣大戰成為了財富積累的主要手段,從1947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建立,到全球石油結算使用美元,再到狙擊盧布、英鎊、日元、歐元,所有美元潛在的敵人都被一個個的消滅,美國的銀行家們也結結實實地賺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財富。但隨著「產業空心化」、全球控制力減弱、國內外矛盾激化,好像這種全球化的「願景」也成為了「幻境」。
前路漫漫,世界究竟該何去何從……
當回憶起《科學社會主義》裡面,提到了共產主義實現的六個條件時,好像也隱隱約約地表達著「全球化」的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瘧疾蹂躪人類數百年的時候,青蒿已經靜靜地生長了數十萬年,直到屠呦呦將它發現。歷史就是這般戲謔,所有的問題其實早已準備好了答案,但始終等待著人們去尋找、去發現……
當美蘇冷戰的陰影隨著一道鐵幕的拉下,籠罩全球的時候,仍然有一群人談著所謂的「不結盟運動」;當北約、華約的「盟主國」憑藉著武力四處欺負別人、隨意干涉其主權的時候,仍然有一群人們始終遵循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新世紀的美國還在揮舞著大棒、拋灑著美元,構建著本已是空中樓閣的「全球化」之時,有一群人勤勤懇懇、樂於助人,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構建著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
思想的壁壘一直都存在著……
思想的壁壘好像從未被打破過……
但思想的壁壘為何不能像齒輪嚙合一般,不用被「打破」,而是用上「潤滑劑」,讓它平穩的磨合呢?
也許,當「1936的嚴冬」又一次籠罩全球的時候,這個歷史性的難題將會有新的解答……
也許,當「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的抉擇白熱化之際,「全球化」將會以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姿態降臨於世……
更也許,這個遙遠東方的古老國度,將會再一次成為歷史的引領者,用「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實現新的全球秩序……
歷史的未來總是難以揣摩,但戰略永遠都將會是決定性的力量……
但慶幸的是,戰略,貌似在我們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