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茶起源初探

白茶起源初探

來自專欄品茶要錄1 人贊了文章

白茶,在最近幾年的茶葉市場表現異常火熱。如果把時間往前倒推十年,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了解這個作為中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的白茶是何方神聖。存在感還不如另一小眾茶類黃茶。白茶究竟起源何時,為何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寂寂無名?

茶葉在被發現和利用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食用、藥用、品飲。在前兩個階段,茶真正被視作為茶這一獨特的飲品是在第三個階段,而前兩個階段,茶的特殊屬性並沒有被真正發現和重視。被認為與其他蔬菜、中草藥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而茶邁入第三個階段的標誌也正是蒸青工藝的出現,從此茶脫離了前兩個階段,有了自己成熟的加工製作技藝並且不斷發展。所以,我們也將蒸青工藝的出現作為茶葉製作工藝的開端。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白茶,其實最早的工藝正是恰恰來源於茶葉利用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藥用。茶葉作為藥用之時,需要能夠長期保存,所以將茶葉鮮葉晒乾脫水保存是當時製作「藥茶」最為簡單的加工方法。而也正是這種加工「藥茶」的方法也被後世開發出了新的茶葉加工方法。

白茶一詞最早出現陸羽的《茶經》,陸羽引用《永嘉圖經》說:「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即永嘉縣,位於浙江省南部,屬溫州市轄區。據現代茶史泰斗陳櫞的說法,永嘉縣東三百里是大海,所以這裡應當有誤,應當是永嘉縣南三百里有白茶山,而永嘉縣南三百里也正是今天白茶的主要產區福鼎政和一帶。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也曾記載一種白茶:「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其實考據歷史可以發現,這兩處記載所講的白茶,都不是現代意義上所說的六大基本茶類中的白茶,而是特指白化茶樹種。這種白化茶樹種的葉片呈白色,製作方法其實與綠茶類似,主要工藝都是蒸青以後再進行加工製作,它實際上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安吉白茶、印雪白茶類似,都是白化茶樹種所產原料製作的綠茶。只是因其葉片和樹種特點,被喚作「白茶」。

最早類似白茶工藝的記載出現在明朝,田藝蘅的《煮泉小品》記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生曬茶,瀹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此處所載的加工製法和成茶特點已與現代工藝白茶特點基本符合。

現代學界一般認為現代白茶工藝的起源應以代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在福鼎創製的白毫銀針為標誌。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的《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和茶學家張堂恆《中國制茶工藝》中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但是據林今團先生考證,現代白茶工藝則發源於建陽水吉。據漳墩鎮桔坑村南坑白茶創始人第五代傳人肖烏奴和同村饒太榮兩位老茶農講述,白茶是其肖蘇伯(肖烏奴的曾祖父)在清乾隆37年至47年(1772-1782年)左右創製的。而從產品創始到形成商品,大體經歷了二三十年。此兩種說法只是在白茶的起源時間上有所爭議,而且都表達了白茶工藝成型到形成商品都經歷了一段時間,而正式形成商品的時間都在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這一時期。

其實關於白茶還有一條不得不說的記載,就是周亮工的《閩小記》中說:太姥山有綠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葯,運售國外,價同金埒。

周亮工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去世時間則是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而《閩小記》則正是他在福建地區為官之時所著。如果此處所說的綠雪芽或是白毫都是白茶,那麼白茶的時間則又是要大大往前推進了。唯一遺憾的是,周亮工此處只言其名,卻並未提到「白毫」的工藝製法,只能認為是當時的茶名。所以這裡的綠雪芽和白毫到底是不是白茶?我們不得而知。

而我認為,生曬茶工藝應是製作」藥茶「之時就已出現,一直便有流傳。只是唐宋之時,重餅茶,茶的工藝均是以蒸青再加工為主。生曬工藝則不能成為主流只是小眾流傳。直到明代,罷造團茶,各種茶葉製作工藝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生曬茶又在此時慢慢復興。雖然生曬茶一直有流傳,但卻未能商品化,故名聲不顯。直到乾隆末年,福建地區茶農經過精細化製作和改進位作方法,創製了白毫銀針並將其商品化,白茶也正式步入茶葉大家庭,並逐漸發展成為六大基本茶類中的一類。

推薦閱讀:

邢姓起源
針灸療法的起源考(原創)
儒家思想起源與伯夷、叔齊的故事
太極拳起源及主要流派與特點
漢字的起源

TAG:起源 | 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