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名家系列:非遺文化傳承人——楊敏

建盞名家系列:非遺文化傳承人——楊敏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齊老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齊老在成功後,仍能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風格。

齊老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

正如齊老所言,藝術,需要不斷地創新,才會呈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而在建盞界,同樣有這樣一位工藝師,在掌握古法柴燒技藝的同時,經常一個人起早摸黑,呆在車間做試驗,不斷嘗試研發建盞新品種。這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敏!

?

人們常說:五十知天命。生於1968年的楊敏如今也已經到了天命之年,從楊敏老師不斷地推陳出新,嘗試新品來看,追求建盞的創新之路,孜孜以求建盞燒制技藝的巔峰,或許就是其一生的天命!

楊敏老師畢業於福建林校《林業和土壤專業》,對選土和釉料配比有獨到見解,具備了對土壤選材、分析、實驗上的優勢。

每一種釉和土的配比,都需要時間來驗證,完成一窯的燒制常常需要10多個小時,楊敏時常一個人起早摸黑,呆在車間做試驗,不斷嘗試研發新品種。並學以致用進行科學的燒制,創新了半度控制法。

正是這種半度控制法,讓楊敏精確把握了釉料的流動,創新燒制出美觀的滿釉建盞。為燒出更具觀賞性的藝術品,他從未停止創新。從小油滴到大油滴,再到超大滴,從傳統的花色到內老外新,從杯身油滴再到純底部出花再到滿釉、全玻化,都在他的實驗中推陳出新。

整個建盞工序皆由其親力親為,且始終堅持一爐僅燒5隻盞。建盞受坯、釉、窯溫、窯中氣氛等多方制瓷因素的制約,燒制難度極大,成品率低,一爐精品屈指可數。

每個匠人都在追求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創新,則是保持藝術鮮活的推動力。2014年,楊敏老師成立了原色茶陶建盞陶瓷工作室,全身心的投入建盞研究燒制技藝中,皆只為復興建盞文化,使其重回昔日風華。

推薦閱讀:

藝術家伊萬·特利法恩作品欣賞
德藝雙馨,一生清貧的六大老藝術家
品味紙雕:俄女藝術家五彩繽紛的捲紙藝術 (34圖)
走近著名書畫藝術家 彭遠涼
美國藝術家史蒂夫.henderson油畫作品選集

TAG:收藏品 | 藝術家 | 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