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事到萬難須放膽 人處逆境須從容

事到萬難須放膽 人處逆境須從容

有緣近期出差柳州,到一代大文豪優秀地方官柳宗元工作過的地方,到柳侯公園柳公祠,拜謁久仰的先賢柳公,瞻仰柳侯的功績。

做官被貶,何等凄慘,尤其是要到遠離京城千里之外的荒蕪之地,人生官場失意之態,除死莫甚於此吧。多少被貶官員從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了無建樹。「謫居卧病潯陽城」,「嘔啞嘲哳難為聽」,「滿目蕭然,憂讒畏譏」,正是心裡之寫照吧,他們或放下尊嚴,處處求情以求調回,或萬念俱灰,凄凄慘慘死於放逐之地。但柳宗元、韓愈、蘇東坡之輩,卻沒有因霉運而「坐嗚呃」,在艱苦之地生出悲民憫民之心,毅然放下怨恨之氣,專心為民辦事,興利除弊,教化育人,澤被蒼生,以自身悲慘之境況,為百姓謀百年之福利,為歷代百姓所敬仰愛戴。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佳話。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甫一至柳侯祠內,映入眼帘的是偉人毛澤東親書的柳宗元的詩,感覺出毛主席對柳公的尊敬,也不難看出柳宗元當時被貶柳州的環境之蒼涼和內心之凄慘,柳宗元當時體弱多病,來到了偏僻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但他沒有苟且偷安,而是決心為柳州百姓操心辦實事,不讓歲月空度,他豪氣干雲,「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髮待流年」。蠻荒之地,當地人落後、迷信、愚鈍,「到官數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柳宗元迅速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主要政績是:釋放奴婢,開鑿水井,興辦學堂,開荒建設,等。

   第一件事是釋放奴婢。因為落後,當地沿襲一種殘酷的風俗,人們借錢時簽約還不上則以子女抵債。真的換不上了,子女就淪落為奴婢,而一旦為奴則終身為奴。面對這種變相人口買賣的陋習,柳宗元果斷髮布政令,「革其鄉法」, 以後不允許以子女為抵押借錢,以前淪為奴婢者,可出錢贖回。沒有錢者則以淪為奴婢之人的工錢抵債,在為債主服役期間,都可以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工錢抵完債後立即恢復人生自由。這一政令使得很多貧苦奴役恢復了自由之身,深受貧困百姓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第二件事是開鑿水井。之前當地人喝水,都是到柳江取水。近者還可,但很多百姓則是從很遠地方來取水,山路崎嶇陡峭狹窄,人們取水費盡艱難,再者,江水畢竟是自然河面之水,臨到下雨或者發生疫病,江水不幹凈也不衛生,導致常年傳染病血吸蟲病流行。也曾有人試圖挖井,但落後之地往往迷信盛行,人們害怕傷了龍脈,壞了風水,不敢開鑿。柳宗元決定鑿井供居民飲用。為消除百姓迷信顧慮,柳宗元親命數十名軍士在城北隍上開鑿水井,經過幾天幾夜的辛勞,史上記載掘至66尺,終於打出水來。百姓喝到乾淨清冽的井水時,情不自禁歡呼雀躍。於是紛紛效仿,從此柳州人喝上了井水。

另一件大事則是大力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柳宗元利用自己所學,開導當地人讀書識字,使得柳州的文化風氣大為開放。到柳州第二個月,柳宗元就修復孔廟,親自撰寫在修廟《碑記》,親手創辦了很多學堂,採取各種方法鼓勵孩子們積極念書,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質,他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誘,不少人得益於他的教導中舉,湖南一帶的很多讀書人也不遠千里,到柳州拜他為師。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的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當時柳州還有迷信巫神的陋習,生病就請巫師宰殺大小牲口祭神,病不好就認為是神不讓活了,就絕食等死,由於人口死亡率高,耕牛缺乏,田地丟荒,柳宗元就用佛教戒殺生的觀點和醫藥知識去開導他們,使百姓擺脫愚昧,保護耕牛等牲畜。同時,大力推廣醫學,培養出當地自己的醫生為民眾服務。

  第四件事是開墾荒地。當地是丘陵地區,城外有著大片大片的荒地,而百姓卻艱苦貧困,有了足夠的土地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飢餓和貧窮,柳宗元下決心改善這樣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號召、組織鄉間的閑散勞力,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鼓勵發展生產。經過努力,柳州可耕種土地面積大增。僅大雲寺一處開出的荒地就種下了竹子三萬竿,種菜百畦。他親領、提倡、鼓勵當地民眾種植柑橘,他表示種柑橘不學東吳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只為自己子孫留產業,而是為地方公共利益。

  第五件事是城市建設和美化。也許是文人的天生氣質吧,柳宗元那時就有強烈的環境保護和環境美化意識,他親自規劃城市,整治街巷,新建房屋,修築廟宇,開發了很多人文和自然景觀,現在柳州有很多柳宗元親自書文題字的古迹。他重視植樹造林,雖然身體不好也常常親自參加植樹活動,在城裡、在河邊都種了許多柳樹。在他的精心提倡和參與下,柳州變得美了、靚了。他很風趣地寫道:「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宗元為柳州留下了大量的寶貴文化遺產。  

蘇東坡從惠州貶到海南時,兩人妻子都已經過世,連最疼愛的小妾朝雲也離他而去。海南儋州古稱儋耳,當時是極為荒蠻兇險之地,古稱「南荒」、「非人所居」。被貶海南,蘇東坡是做了最壞的打算的 ,「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 但這個天生的樂天派並沒有沉淪,而是立即投入興民富民的實踐中。

蘇軾首先做的也是挖井,當時民眾多取咸灘積水飲用,因水質很不聞聲,以致多人常年患病。為解除民眾疾苦,蘇軾親自帶領鄉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飲用,人們喝上了乾淨井水,就不得病了。遠近鄉親民聞訊,紛紛前來學習挖井取水,一時挖井成風,徹底改變了當地飲水習慣。後來人們紀念他的功績,便把那口井命名為「東坡井」。

再者,就是宣傳內地先進的醫學知識,破除當地的迷信治病習俗。當時,海井岡山惡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醫藥的知識,通常是通過迷信活動來治病。蘇軾利用自身所學,對藥物進行研究,採藥醫病。他專門向居住在廣州城的好友王敏仲索來黑豆,製成辛涼解毒的中藥淡豆鼓,因為治病效果較好,當地百姓紛紛種黑豆,後人稱為「東坡黑豆」。

看到當時當地的農業生產存在很大弊端,蘇軾就積極倡導改進。在其著名《勸和農六首》詩中,苦口婆心,竭誠功說黎族同胞改變「不麥不稷」的狀況,「改變朝射夜逐」這種單純狩獵的勞動習慣,革除惡習,重視農耕,改進工具戮墾荒種植髮展水稻生產,公德千年,澤被後世。

當然,作為一代文豪,蘇軾在海南期間最大的貢獻當屬大力推行文化教育。以前儋州偏遠落後,讀書人少。他在儋州開闢學府,自編講義,自講詩書,不遺餘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的飽學之士。史書記載海南歷史上第一個中舉人者姜唐佐和海南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符確,就是蘇軾精心培養的得意弟子。在蘇軾離開後,其弟子不少也考上了功名,一個宋朝,海南共出了12名進士,可以說,蘇軾憑一己之力,憑一腔熱血和愛心,改變了海南,使「蠻荒之地」變得文風旺盛。

當年韓愈被貶潮州出京不久,他的家眷也被趕出了京城,年幼的女兒病死在途中。有政治抱負卻無以施展,懷一腔熱血卻遭冷遇。仕途挫折以及家庭的不幸一起降臨在他的身上。他當時的心境之苦,我們可以通過他在貶謫途中給他侄子的一首詩來體會:「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就是掙扎在命運漩渦里的韓愈,卻在潮州和袁州任期內,以實績贏得了人們的景仰與緬懷。 被貶到潮州做刺史,雖然只有八個月的時間,卻不辭辛苦,大力興辦州學,捐出所有的俸銀,用作辦學費用,並積極推廣唐朝的普通話,「以正音為潮人誨」。 潮州也有了林大欽等狀元榜眼和一大批傑出的政治人才。韓愈興辦學校,滋潤了潮州人的群體性格。到南宋時,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濱鄒魯」的美譽。八個月後,從潮州再到袁州,相對於潮州,袁州距離長安就近多了。當時的袁州即宜春,由於地處偏僻,文化落後,買賣人口,學校不興,弊政陋習極多。

和柳宗元做的一件事一樣,韓愈第一做的是解放奴婢。當時的宜春,不少人由於欠債還不起,只好去充當債主的奴婢來抵債。韓愈到任後通令各地,改掉舊習,凡抵債奴婢一律放回到父母身邊,所欠債務一筆勾銷。後來他應召回朝,還「奏乞以在袁州放免佣奴之法,推之天下,著為令」。

其次是大興書院。韓愈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一到宜春就大力興辦書院,倡導務實文風。韓愈是著名的文學家,文章寫得很好。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袁州大地文風昌盛,出現了像盧肇、易重、黃頗等一批學有成就的學子。唐朝時江西出過兩位狀元,都是袁州人。今天的宜春城內還有狀元洲、重桂路、黃頗路這樣的地名。到唐朝中後期,袁州讀書風氣濃厚,人才輩出,先後考取進士三十多位,贏得了「江西進士半袁州」的美譽。

後人說蘇東坡被貶儋州,是「蘇軾之不幸,海南之幸」,那柳公被貶柳州,韓公被貶潮袁,又何嘗不是「柳州之幸」「潮州袁州之幸」呢?惺惺相惜,一塊千古名碑「荔子碑」詮釋了三位偉人之間的情誼、理解、才藝、神交。柳宗元47歲病逝於柳州刺史任上,韓愈於京師長安聞訊,撰寫了《柳州羅池廟碑》一文,以悼念亡友。兩百多年後,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又欣然潑墨,獨選其詩而書。南宋嘉定十年,蘇軾之作首次被刻碑於羅池廟。於是,這塊珍奇的「三絕碑」得以面世。

——荔子丹兮蕉黃,雜餚兮進侯之堂。侯之船兮兩旗,渡中流兮風汩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顰兮以笑。鵝之山兮柳之水,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侯朝出遊兮暮來歸,春與猿吟兮秋與鶴飛。北方之人兮謂侯是非,千秋萬歲兮侯無我違。願侯福我兮壽我,驅厲鬼兮山之左。下無苦濕兮高無乾,秔稌充羨兮蛇蛟結蟠。我民報事兮無怠其始,自今兮欽於世世。

敬佩那些知識淵博的文人,尊崇那些造福一方的官員,尤其是那些身處逆境,不怨天尤人,不隨波逐流,不放縱自己,不願自生自滅的名士。我輩後人,不敢說看齊於三位先賢,但也應主動汲取先賢們的精神營養,不以小小逆境而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當努力工作,務實擔當,不求留名後世,惟願求得心安。

mad","???J?


推薦閱讀:

山西歷史:晉人在五代史上的貢獻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89)
歷史上五大草莽英雄 (組圖)
欣賞高棉歌舞《吳哥的微笑》 探尋暹粒古老的歷史
南宋末年的這場戰役,無意間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

TAG:自信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