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滿漢全席的你可能沒有品嘗過皇宮的茶席
宮廷用茶由來已久。唐代之前的宮廷茶俗大體情況是:東漢之前宮廷以茶為祭,尚無真正意義上的飲茶習俗;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隋代飲茶之風傳入宮廷。唐代中期以後,茶飲別開生面,推向極至,不僅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在皇宮茶史中獨步一時。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飲茶的影響,宮廷對飲茶之道也十分重視,皇帝和官員將茶作為國家禮儀。
宮廷飲茶主要在以下場合:**、王子公主婚嫁、殿試、內廷賞賜、清明宴、帝王清飲、供養三寶、賜茶、接待外國來使、祭天祭祖等。大曆元年(766年)與大曆五年(770年),朝廷先後在宜興和顧渚設置了「貢茶院」,專門進奉宮廷御用茶葉。新茶出來後,要趕快到山裡採摘,必須在十日之內,快馬加鞭,晝夜兼程,於清明節前貢到。因為「清明茶宴」是宮廷清明節舉行的最大的宴請活動,參加人員不僅有王公大臣,皇親貴戚,還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宮廷舉辦規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顯示朝廷附近懷遠、和諧萬邦的政治氣度。
茶席是一種應用藝術,是一種生活藝術,無論簡約瀟洒,或是隆重華麗,茶席的高雅情調豐富了現代人味覺饗宴之外的精神情趣。近年來,茶席設計這一嶄新的茶文化藝術形式,越來越受到廣大茶藝愛好者的歡迎。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水平提高茶以成為,生活社交活動中不可 缺少的一種生活方式。泡一壺好茶,當然少不了一套好的茶具以及煮水的利器。
鐵壺源自中國,唐代傳入日本。鐵壺因為其獨特的材質,精美的工藝以及承載的歷史文化因素,一直在茶道中佔據重要的角色。茶文化不僅在於品茗,更加註重的是茶之載體,從茶壺,茶盞和茶杯中盡享生活的精緻。
手工老鐵壺全部採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一壺一模,精雕細刻,率先採用高溫氧化技術,無塗層健康安全,手工老鐵壺特徵為壺體輕薄,藝術和實用的完美結合。改善水質,更加甘醇鐵壺能釋放微量鐵離子又能吸附 水中的氯離子,鐵壺煮出來 的水喝山泉水有異曲同工之功效,提 升茶水口感,更加甘醇。補充鐵元素水煮沸時生鐵釋放出豐富的二價鐵離子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鐵。
鐵丸石,主要產於台灣省南投縣埔里、國姓,花東與屏東和宜蘭等地。硬度約6度,石皮含泥鐵礦,色沉若鐵。鐵丸石主要成份是含鐵質的沙岩。因含有鐵質,外表附著一層堅硬的鐵褐色外殼及結核狀沙岩。因此,凡外表呈鐵鏽色、含鐵質且質地堅硬之石頭,賞石者依外形、色澤稱為「鐵丸石」。 該石為沉積岩中富集鈣質礦物膠合而成,含鐵較多的鐵質聚合體;形成的年代大約在二百萬年到二千多萬年之前,非常稀貴。又因其石心為黑灰色,石皮色沉若鐵,俗稱「鐵丸石」。
鐵丸石較一般石材之密度高且質地,石質超細,溫潤有加,有如古代美女西施般的天生麗質,貴氣盈盈,又稱為西施石。在台灣大都製作成石壺或其它藝術品,只有少量製成硯台。鐵丸石在泥岩的石核中可見,比一般石材的密度高且質地細,以石中含鐵成份重而得名裊 裊青煙,宛如仙境, 如夢如幻使用倒塔沉香在點燃時,能讓煙氣自高山之上飛流而下,宛如瀑布。當煙逐漸混在空氣中,煙就變輕了形成先如流水般緩緩往下流淌,逐漸裊裊上升的奇妙景觀。
中華四席琴瑟生香茶席,時來運轉茶具採用天然岩礦結合陶土調配而成的老岩泥,經過多次高溫氧化,還原多重煉製而成。胚體呈現原始樸拙,自然粗礦的質感。獨特螺旋紋理顯現出與其它陶瓷類茶具粗而不糙的質感,杯體細膩圓潤線條柔和,釉勻凈瑩潤如玉。
推薦閱讀:
※2016頭春古樹地界
※經常喝茶好處多,唯獨這點是愛美人士的「心病」
※5-12
※名茶其實也要「拼爹」
※普洱茶為什麼會產生「黑洞」?看完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