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缺「芯」眼,中國人真的只能做低端晶元和打價格戰嗎?

缺「芯」眼,中國人真的只能做低端晶元和打價格戰嗎?

上周,已經在港交所遞交IPO申請的礦機製造商嘉楠耘智召開發布會,宣稱實現全球首個7nm(納米)晶元成功量產。對於倍感「缺芯之痛」的國人來說,這個消息當然讓人振奮。本周甫一開盤,A股晶元概念板塊集體大漲,顯示資本市場也對這一消息予以正面回應。

「缺芯之痛」,不但是中國半導體行業之痛,也是民族產業之痛。前幾個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採取出口管制措施,引發了全民對國產晶元的關注。

數據統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連續多年每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一旦缺「芯」,可以想像會面臨什麼困難。全球首個7nm晶元成功量產,是國內專用晶元領域的一次突破和領先。

7nm晶元成功量產的意義

無論是設計還是加工工藝上,7nm晶元都代表著先進的技術,能讓終端能耗更低、速度更快。浙江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光磊表示:「一家公司設計開發出7nm集成電路還是能夠體現它的技術水平。一般情況下,7nm晶元只有大牌企業才能設計生產,現在浙江的小企業也能做,對晶元行業有一定的意義。」

對於7nm晶元,蘋果要到8月才能量產,高通、聯發科等一線IC設計大廠則要到9月或10月,而華為及旗下海思等國內頭部企業也將在其後陸續實現量產。

但據嘉楠耘智高管介紹,該款7nm晶元雖然由嘉楠耘智負責設計和銷售,卻是由全球最大的代工晶元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代工生產。也就是說,我們目前雖然能設計、研發7nm晶元,但大陸企業無法自己量產,還得由台積電代工生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光刻機精度仍是大陸晶元製造行業的卡脖子環節。

光刻機是制約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重中之重,核心技術中的核心,被冠以「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稱號。目前,世界上80%的光刻機市場被荷蘭公司佔據,高端光刻機也被其壟斷。中國在努力追趕,但仍與國外存在技術代差。

本次7nm晶元只是用於區塊鏈計算機「挖礦」,在手機、礦機領域,「中國芯」已佔有一席之地。嘉楠耘智量產的7nm晶元有專門的用途,即用在由其自主開發的區塊鏈超級計算設備「阿瓦隆」A9上,該設備在區塊鏈網路中進行計算獲取數字資產「比特幣」。

雖然中國的晶元產業整體上還比較落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中造出自己的晶元。在區塊鏈技術火爆的今天,礦機專用的晶元基本上已經被中國的產品所壟斷。

而在傳統晶元領域已經被巨頭所壟斷的現實條件下,一些面向專門應用領域的晶元已經成為中國未來實現彎道超車的重點。比如除了手機晶元、礦機晶元,還有專門用於人工智慧計算的AI晶元等等。

但我們也應當理性、客觀地認識到,在難度更大的通用晶元領域,我們依舊存在著較大的短板,仍然需要更多踏踏實實的努力。我們要清醒認識到國產晶元行業的整體差距。正如陳光磊所說,「像蘋果、華為、高通等行業巨頭生產的通用晶元要滿足綜合性能,開發難度更大、投入成本更高、研發周期更長。專用晶元的性能要求則更加簡化,設計與生產相對而言會簡單一些。」

全球首個7nm晶元成功量產,當然是中國高端製造方面的突破,也是晶元領域的突破,說明中國晶元在手機、礦機等專用晶元領域有了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但我們在為中國晶元的點滴進步喝彩的同時也要看到不足,更不能頭腦發熱。我們要正視與蘋果、高通等行業巨頭的差距,並且要用自身的科技創新,通過踏踏實實的努力,一步步來實現我們在晶元製造領域的突圍。

勢均力敵才有與他人合作的可能。中國晶元業核心癥結之一在於缺人,招商引資有時不如招技術人才。

中興通訊事件之後,晶元自主化呼聲高漲

高端晶元技術不自主,會被「掐脖子」,但晶元產業高度全球化,用「兩彈一星」思路造晶元既不可行也不現實,中國晶元何去何從,至今尚未有定論。

中國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庭和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王慧軒在日前由《財經》和厚益集團聯合主辦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探討了這個問題。一個基本的結論是:晶元獨立自主與全球化不矛盾,努力追求中國晶元產業自主可控的同時也要積極融入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董雲庭的核心觀點是:中國晶元業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平台。目前「一帶一路」平台上已經有80幾個國家,其中不乏一些在技術上有優勢同時跟中國比較友好的國家,例如德國、以色列等。

最好的模式是開放式創新,如果要攻關一個晶元問題,不一定要招商引資,而是召集不同國家對此感興趣的技術人才一起來做,成果與利益共享。

董雲庭還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考慮建設高技術產業之間的國際合作體系。

王慧軒的核心觀點是,集成電路從晶元誕生之日起,就是全球化合作的結果,今天不可能、明天不可能、後天也不可能閉起門來搞晶元、搞集成電路,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可以壟斷集成電路的全部的產業鏈條。

紫光集團是一家由清華大學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目前也是中國最大的綜合集成電路企業,業務覆蓋晶元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環節。

王慧軒提及,中國公司確實要盡最大的努力在若干領域掌握核心的技術,去努力實現一些技術的突破。「當你手裡有一種東西,我手裡也有一種東西,我的東西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的時候,它是真正的國際分工和合作,如果你手裡沒有東西的時候,那就是真正的受制於人。如果我不給你,你不給我你日子也過不下去,那就好商量,我覺得要營造這樣的格局。」

晶元產業鏈包括裝備、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五個環節。董雲庭認為,在裝備與材料上,中國與國際頂尖水平距離遙遠;封測領域,中國晶元封裝企業長電科技已經躋身世界第三,因此,他認為應集中炮火在晶元設計與製造兩大環節,這可以帶動產業鏈的前後兩端。

設計與製造環節其實已經是中國晶元產業投資和政府扶持的重點,董雲庭認為,癥結在於中國晶元產業投資還是太分散,管理也太分散,應加快提高集中度,否則不利於長期發展。

中國如何融入晶元產業全球化?

王慧軒提出了四條路徑:

第一條,技術全球化,尋求儘可能多的技術合作。

第二條,其次是人才的全球化,從全球市場尋覓人才。中國半導體人才缺口很大。目前半導體從業人員約30萬,到2025年,大概還需要繼續增加50萬人才。

有關人才這一條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只是數量上的缺乏。

董雲庭認為,中國半導體特別缺乏能夠從事頂層設計的技術帶頭人、擅長國際化市場經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缺乏擅長國際資本運作的專業人才。他認為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是中國公司里擅長資本運作的典型代表。「王東升最大的本領是善於用別人的錢來做自己的事」。換言之,半導體這個產業也需要用資本來做自己的事業。

第三條路徑是資本的全球化。2014年,中國成立了集成電路領導小組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又稱大基金)。在大基金支持下,中國半導體公司們完成了數起國內與國際間的產業併購與整合。

不過,以保護國家安全之名,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正在對海外資本關緊大門,阻止了諸如紫光收購西部數據、博通收購高通等多起跨國晶元併購交易,但王慧軒並不認為這會是集成電路產業國際合作的終結,「這是潮流,不會因為哪個階段而改變這個潮流,只不過是難度增加而已。」

第四條路徑是市場的全球化。中國目前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大的買方市場,每年晶元進口佔全球份額50%以上。多位專家表示,擁有巨大的市場會是本土晶元公司的核心優勢之一,但從事晶元產業的人應基於中國放眼全球。

「一定要在全球市場中定位自身的技術水準、產品、銷售,及面向未來的發展格局,才能做到在自主領域中的創新。」王慧軒說。

本篇文章來自滿天芯公眾號

ichunt.co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價格戰
宜家拔草 | 雖然這些東西很便宜,但是我真不建議你買
部分銀行打響"價格戰" 在滇銀行利率最高上浮三成

TAG:價格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