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32節 如果太子沒有北上
149 人贊了文章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一段8年的後的歷史。
太子北上靈武是公元756年的,而我接下來要說的這段歷史,發生在公元763年。
那一年,長安城受到土蕃人的威脅,因為唐代宗(唐玄宗的孫子)重用奸臣,惹得軍方大佬們都非常生氣,所以在軍情緊急的情況下,唐代宗發現軍方大佬都看自己的笑話。於是二話不說,也是率軍趕緊逃離長安城;於是長安城很快就讓土蕃人佔據了。[注1]
在這種背景下,豐王李珙就試圖複製唐肅宗的成功。
於是唐代宗逃離長安城後,豐王李拱在一些將領的支持下,試圖留在西北,打著中興大唐的旗號上位。
當時的郭子儀,被唐代宗壓制在權力舞台的邊緣了,所以郭子儀並沒有跟唐代宗一塊出逃。
在這種背景下,那些試圖擁戴豐王李珙上位的大佬們,都認為郭子儀應該會支持他們這個計劃。
但是很不幸,在這個關鍵時候,郭子儀旗幟鮮明的站在了逃離長安城的唐代宗一邊。總而言之,郭子子儀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怎麼可以因為皇帝逃離長安城,就試圖另立中央呢?
這樣一折騰,試圖複製唐肅宗成功的豐王李珙,直接就讓郭子儀送到了唐代宗那裡。[注2]
到了唐代宗那裡,豐王李珙依然大放厥詞。總而言之,自己之所以要那樣作,就是因為在國難之際,皇帝率人逃離長安城,已喪失了做皇帝的資格,他想另方中央,只是為了挽救大唐帝國的滅亡,並沒有別的意思。
他到了此時,依然不知悔改,於是在人們的請示下,唐代宗只好大義滅親,把他殺掉了。[注3]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歷史事實,自然就會知道,看到皇帝逃離帝國都城,就堅定留在帝國都城附近的人,未必就是一心忠於國家的人,他很可能只是為了藉機上位罷了。
如果太子北上靈武稱帝後,某個擁兵大佬打著高大上的旗號,用武力把太子送到成都,太子的結局,估計不會比豐王李珙的結局強到哪裡。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真有人把他押送到成都,就憑擅自稱帝的事實,也是標準的死罪。
反過來說,唐代宗逃出關中後,郭子儀等擁兵大佬都旗幟幟鮮明的支持豐王李珙當皇帝;逃出關中的唐代宗,估計也只能接受變成太上皇的事實。
而且寫在歷史書上,在帝國危急存亡之際,唐代宗倉惶逃離帝國都城;豐王李珙不顧個人安危,堅定的留在關中稱帝,並且收復長安,肯定也是一件高大上之極的事
唐代宗當時的困境,與安史之亂時的唐玄宗困境非常相似。
因為當時擁兵大佬不支持唐代宗,主要原因也是唐代宗重用奸臣程元振。最後迫於輿論壓力,唐代宗只能把程元振清理出局了。[注4]
單從這層意義上,豐王李珙就是有機會複製唐肅宗(北上靈武的太子)當年的成功。
但是很不幸,在關鍵時候郭子儀竟然旗幟鮮明的站在了皇帝一邊;於是試圖複製唐肅宗成功的豐王李珙,當時就萬劫不復了。
用皇權的主流價值觀去說,郭子儀當時的選擇,絕對是高大上的。因為皇帝工作幹得不好,我們就要換皇帝,這叫什麼事呢?
更主要的是,現在軍人集團勢力已空前高漲;大家想制約皇帝時,已犯不著扶植新皇帝了。一切是顯然的,大家給唐代宗這樣一個慘痛的教訓後,唐代宗應該會長一點記性的。總而言之,別看你是皇帝,只要軍方大佬達成了某種默契,你當時就狗屁不是了!
唐代宗逃離長安城,長安很快被土蕃人佔據了。
但是大唐帝國的軍政長官,在給了皇帝一個慘痛的教訓之後,依然團結在皇帝旗幟下,打退了佔據長安城的土蕃軍隊。
這些都是後話,這裡說到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只要當時的權力格局足以制約軍方大佬,皇帝在什麼地方,差別並不是很大。所以土蕃人攻克長安,代宗皇帝逃離關中,帝國軍隊依然可以高舉唐代宗的大旗,把土蕃人打得逃離關中。
如果權力格局不足以制約軍方大佬,皇帝在什麼地方,帝國也會名存實亡的。對此,只要看看漢獻帝就可以了,漢獻帝在長安自然是傀儡,漢獻帝到洛陽一樣是傀儡;當然了,漢獻帝到許昌也不會改變是傀儡的命運,甚至而言,漢獻帝到了成都,肯定也是傀儡。
大唐帝國喪失西北後,最大的底牌是川蜀、江南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這意味著,大唐帝國擁有著壓倒性的物質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西北軍如果背叛大唐帝國,在後勤上就會出現問題。
西北軍無法脫離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為西北軍的對手太過強大。在西邊,他的對手是強大的土蕃、回紇;在東邊,他的對手是強大的安祿山叛軍。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沒有鞏固的大後方給西北軍持續供血,西北軍隨時可能崩盤的。
在這種背景下,不論太子有沒有北上,西北軍也不會奢言脫離大唐中央政府的。
唐玄宗不敢留在北方,主要是怕被軍方追究他失職的責任,然後支持太子上位;並不是因為西北軍擁有脫離大唐中央政府的資本。
但是該來的終究會來,唐玄宗折騰來折騰去,還是無法阻止人們擁戴太子上位。
在最初,大唐帝國認為不需要承受土蕃、回紇趁勢擴張的代價,就可以取得鎮壓叛亂的勝利,所以在戰略上多少有些保守;而等潼關失守後,帝國中央政府顯然不會這樣樂觀了,因為到了此時此刻,只要能打敗叛軍,喪失西部廣闊的疆域就喪失吧。
當帝國政府願意承擔這種代價時,叛軍被滅掉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帝國西軍會大舉東調。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唐玄宗時代,安史叛軍雖然弄得如火如荼,但是大唐西部邊疆一直沒有縮水。而肅宗北上後,西部邊疆終於開始不斷縮水了。[注5]
這種事實本身證明,在過去近一年時間裡,大唐帝國還是啥也不捨得喪失,所以東邊平定安史叛亂,西邊還想繼續保有苦心經營來的廣闊版圖。
而唐肅宗北上後,大唐帝國為了取得平叛的勝利,終於願意接受西部版圖縮水的事實了。
在這種背景下,大唐帝國西部版圖不斷縮水,但是大唐帝國對西北叛軍的優勢也越來越大了。一切是顯然的,西部邊疆縮水的結果,意味著大唐帝國對外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小了。
總的來說,大唐帝國一心要維持西部廣闊的疆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自己鞭長莫及的地方與土蕃死扛。
反過來說,如果土蕃的版圖東進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到了土蕃鞭長莫及的地方。它對大唐帝國構成的壓力就會減小。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當大唐政府軍大舉反攻時,安祿山叛軍很快就磚崩瓦解了。
從這層意義,唐玄宗南逃,就是計劃轉進到西南指揮平叛工作,絕不是嚇得一門心思的跑路。
因為大唐帝國當時的籌碼多的是。
第一、西北軍依然擁有強大的力量。
第二、整個南方還站在大唐帝國一邊。
這意味著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上,大唐帝國對叛軍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個事實,並不會因為唐玄宗坐鎮西北,或是坐鎮西南而有什麼本質改變。
只是,如果大唐皇帝坐鎮西南指揮平叛工作,帝國的權力中心就在西南了,坐鎮西北的親王、高級軍政長官,只是西北戰區的主要負責人罷了。
太子擅自北上稱帝,並不會改變大唐政府的整體戰略格局,只是讓帝國的權力重心發生了偏移。
一切是顯然的,太子不擅自北上稱帝,帝國的權力中心就在西南;太子擅自北上稱帝,帝國的權力中心就轉移到了西北。
從正常情形上。唐玄宗在進入西南後,就會馬上派某個親王、率領強大的團隊,進入西北指揮作戰工作。
而且從最顯而易見的歷史事實去看,逃離長安城後不久,唐玄宗不但向西北派親王坐鎮指揮,還向江淮等地區,派親王坐鎮指揮。[注6]
而這些親王(或是高級軍政長官),進入這些地區後,都會強有力的控制這些地區。因為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西北、江南就沒有能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對此,也許有人會說,讓一個親王到西北,當地的大佬會聽從他的指揮嗎?
事實上,如果地方力量能對抗中央政府,太子北上,也沒有什麼用;甚至皇帝北上,也是沒有用的。
一切是顯然的,只要軍方力量能反抗中央政府,太子北上,也一樣會被軍方力量控制;甚至皇帝北上也會被軍方力量控制的。反之,如果軍方力量無法反抗中央政府,唐玄宗派親王或高級文職官員北上,一樣可以控制西北的軍隊。
當然了,太子北上靈武。
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它可能出現的太子、親王相爭的格局。
一切是顯然的,在當時背景下,如果太子隨唐玄宗南下,而由另一個親王坐鎮西北;太子的地位難免會下降,而坐鎮西北親王地位就會上升。
因為基於西北軍的利益,自然會希望坐鎮西北的皇子上位。這樣一折騰,大唐帝國的政治格局,就會變得更複雜了。
從這層意義上,太子北上靈武,讓大唐翻盤的機會變得更大了;也變得更容易了。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太子北上靈武
[注1]:諸將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時奏,致上狼狽出幸。上發詔征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
[注2]:廣德初,吐蕃入京師,代宗幸陝,將軍王懷忠閉苑門,以五百騎劫諸王西迎虜,遇郭子儀,懷忠曰:「上東遷,宗社無主,今仆奉諸王西奔,以系天下望。公為元帥,惟所廢置。」子儀未對。珙輒曰:「公何如?」司馬王延昌質責珙曰:「上雖蒙塵,未有失德,王為籓翰,安得狂悖之言?」子儀亦讓之,即護送行在所,帝赦不責。[注3]:珙語不遜,群臣恐其亂,請除之,乃賜死。[注4]: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為:「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劫宮闈,焚陵寢,武士無一人力戰者,此將帥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習,日引月長,以成大禍,群臣在廷,無一人犯顏回慮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奪府庫,相殺戮,此三輔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諸道兵,盡四十日,無只輪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內使隸諸州,然後削尊號,下詔引咎,.....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請闔門寸斬以謝陛下。」
[注5]: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石堡城、百穀城、雕窠城。[注6]: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璘充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盛王琦充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豐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都使....時琦﹑珙皆不出合,惟璘赴鎮。
推薦閱讀: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28節十字路口的選擇 哥舒翰投降安祿山
※淚痕春雨漫評晚唐史 第十二節 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犧牲精神是如何操作的(上)
※漢高祖劉邦:第五十八節 淚痕春雨剩餘回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