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所有熱愛音樂的你推薦這部紀錄片:宇多田光《行家本色》

我想跟所有熱愛音樂的你推薦這部紀錄片:宇多田光《行家本色》

來自專欄查搖羅漢鄒小櫻264 人贊了文章

今年7月16日,NHK放映了紀錄片《行家本色:工作的風格 宇多田光特別版》。十五歲時出道,20年的傳奇創作生涯,這是「宅光」第一次把自己的工作場景展現到大家面前。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宇多田光對於我來說,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在我的J-Pop聆聽史里,是Mr.Children,Chara,東京事變。至於宇多田——這,未免太「主流」了吧?哪怕大家都認為First Love是世紀金曲,鋼琴前奏一下來就已經熱淚盈眶,對不起,我沒感覺。

直到2016年的Fantome。

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2012年時《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的那首《櫻流》。「隱退」之後,搬到倫敦,遠離大家的視線,自己去房產中介找房子,簽水電合同,確認垃圾分類的日期,僅在看小說的時候才使用日語——回歸「人間活動」的宇多田光,她的作品忽然變得沉甸甸起來,「才剛盛開的花就已凋落,『今年也好早就謝了呢』,你邊說邊露出遺憾的表情,那表情是如此美麗」。

我忽然意識到,宇多田光不再是那個印象里的少女了。再到2013年母親的離世,宇多田也成為了母親,她發現只有音樂才是出口。這才有了她的復出專輯Fantome。

當我聽著Fantome的時候,我對宇多田光上述的經歷一無所知。音樂是不會騙人的,宇多田光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她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在得知那一切後,我更確認宇多田所說的:「當人們試圖塑造一些無法用語言表現的東西時,有的人是畫畫,還有的人是跳舞。而我則是浮現出音樂。」

在《行家本色》里,你首先能看到的是素顏出現在鏡頭裡的宇多田,她直面內心、匍匐前行的狀態。「創作就是探尋出那些隱藏著的東西。」

當然,以上抒情的部分,其實並不是我推薦這部紀錄片的主要理由。這部片子讓我激情轉發的點,是因為它向樂迷們展現了「音樂人創作現場的範本」

一首歌到底是怎麼樣製作出來的?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歌手錄音時聽的是demo,還是在錄人聲前先把編曲整個先完成、配樂都先給錄好?錄音的時候到底會不會臨時改歌詞、甚至改編曲?常會有朋友問我這些問題。我會推薦大家看看宇多田是怎麼工作的。

一台15寸的蘋果筆記本,兩隻麥克風(前面那只是Neumann的U87,後面貌似是107),一對真力監聽箱,一個M-Audio鍵盤,一塊RME Babyface Pro音效卡,一隻初面世於1991年、售價僅為500人民幣的Sony MDR 7506監聽耳機,這就是宇多田光的全副家當。

(註:發文此時,廣州最全能的音樂人蝌蚪老師表示,後面那支麥克風是Telefunken M251E,挺貴……然後音箱是Focal CMS 50比較冷門,我不認識不怪我……好,放這兒吧……)

看到她的工作台時,你知道我內心有多震撼。亞洲現代流行音樂最偉大甚至沒有之一的創作女歌手,她竟然用著如此普通的設備,卻寫下了那樣金光閃閃的歌曲。

在紀錄片的後半段,你瞅一眼她的電腦屏幕,和千千萬萬音樂愛好者們一樣,用的也是Logic,也是尋常的音色組。你能強烈的感受到,宇多田光是一個純粹的創作者,她只關注與音樂最核心部分,她先在demo里寫出歌曲的基礎框架,再和其他的樂手們、音樂家們共同完成。在後面過程中,合眾人之力,歌曲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她也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她明確知道的是,優秀的音樂人不應該受到硬體和軟體限制

讓我震撼的第二件事,是紀錄片所展現的宇多田光的科學音樂創作觀

影片中展現了新專輯裡《初戀》和《夕凪》兩首歌的創作過程。

初聽《初戀》時,我第一感覺是「有練」。Sweat & Tears,35歲的熊光談起「初戀」時,便是這樣。整首歌給我一種很急促的感覺,彷彿命運之輪在飛速轉動,我們都在被推著往前走,它甚至帶有一種聖潔、肅穆,一首受洗之歌。

而在《行家本色》里,我們能看到這首歌最初的樣子。宇多田光先是編了一個比較普通的Demo,偏向不插電的配置。於是,樂手們根據對歌曲的理解進行消化。很快,宇多田發現不對勁了。無論鼓手怎樣的調整,當連同貝斯的節奏組一起進來,他們的搖擺律動確實會對歌曲產生干擾因素,是心碎、堅定、還是溫柔,都拿捏不準。

於是,宇多田光毅然做出了這個決定:取消節奏組,用定音鼓代替架子鼓,這樣更具有古典音樂色彩的編排也是為何我覺得有聖潔感的由來;再找來弦樂組入場,做氛圍的烘托,而編曲的主角被落到了鋼琴身上——「我想要有一種邊彈邊唱的感覺」,宇多田對鋼琴手說。天啊,原來我所聽到的那種「像在一個小小的club里、一束定光燈下來、熊光一個人自彈自唱」的場面,正是熊光設計的。

至於鋼琴手在錄製完成之後表示,「我彷彿看到了自己整個人生」,作為聽眾的我,這句台詞也是我在聆聽時的直接感受。

我原以為,音樂是一種很感性的語言,它太在乎聽者的個人修為了,作者很難把自己所在音樂里看到的傳遞給聽者。其實不對。做不到的,要麼是創作者太菜,要麼是聽者太笨,二選一,A or B。

另一首歌《夕凪》初聽時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它和別的歌都不一樣,它的編曲,太過電影配樂了。開頭人聲未出,這樣的採樣,自然界的低吟,這樣的鋼琴和弦,女聲吟唱,鼓點的腳步低回,這在宇多田光所有作品中,都不多見。包括後面用和聲去應答主旋律,耳語式口白在旋律間隙處的填埋(後來看紀錄片才知道,宇多田的念白,是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我會覺得《夕凪》很適合作為電影主題曲出現,它可以在哪一出大河劇里,可以在紫式部的故事裡。

《行家本色》會告訴你,這是一首宇多田難產了三年的歌。在進錄音棚的時候,她沒有完成這首歌的曲子,她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旋律,她對樂手說,Help Me。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樂手們根據現有Demo的感覺,以自己的理解去演奏,旋律什麼的嘛,她回頭再慢慢寫!在錄製的現場,你會發現宇多田初始的Demo旋律部分,和現在的截然不同。雖然和聲進程是一致的。在樂隊完成錄製後(因為器樂先行,所以器樂本身的敘事感很足,這也解答了為什麼我會覺得這首歌很電影配樂),熊光說,感謝你們,讓我完成了三年來的難題。這也是熊光所說:「所謂創作,就是冒險。總是做些輕易做到的事,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去嘗試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亦或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的事,這才是創作像探險隊一樣投身其中,不知道前方是叢林還是荒野,所有音樂人和我一起,就像是一起在琢磨探險的路徑,能夠去到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抵達的地方。」

《夕凪》就是這樣一首處女地的絕美之歌。

海面如鏡

徒留小舟殘破

無一例外

終將,終將

迎來終點

永不改變

鏡のような海に

小舟が傷を殘す

全てが例外なく

必ず必ず

いつかは終わります

これからも変わらず

我喜歡豬豬字幕組對《夕凪》歌詞的翻譯。我認為比官方繁體中文版更好。宇多田光在這首詞里,用的俳句式的寫法,如果你看日文歌詞,感受會更深,「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

在樂隊進棚錄《夕凪》時,導演給了宇多田光這麼一個側顏的特寫。在這部《行家本色》里,這是我最喜歡的鏡頭。

很多的音樂製作向紀錄片,一言以蔽之,擺拍+裝逼。錄音室里所發生的最多的情況,是控制室里的人想操裡面的人的大爺,裡面的人也想操自己大爺。錄音室是一個美好的地方,但也是一個瓶頸的惡魔肆虐的地方。當一個人在焦躁和無助的時候,他並不想被人看到。但在這部紀錄片里,宇多田光卻很多次地向我們展現了她作為創作者的裸體。而那一刻,她感覺抓住了點什麼的狀態,又膽怯又驚喜的樣子,對,就是那一刻

回到這部片子的片名,《行家本色》,到底何謂專業?「於我而言,要坦誠,要面對真我。人總會不知不覺對自己說很多謊,這也是無可奈何對吧。但這樣是不行的,我應該直面自己。包括丟臉的事,羞於啟齒的事,不願承認的事。把這些當做自己的一部分,坦誠面對。還有對音樂的坦誠。努力守護自己的聖地。」

熊光,真美。

(友情提醒:本片熟肉資源,請在B站檢索「宇多田光 行家本色」。)


熊光同款耳機,你值得擁有。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聽宇多田光的歌會感覺旋律很怪異,但又非常好聽。?

TAG:紀錄片 | 音樂 | 宇多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