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要把作者當成你的同事,而不是你的人生導師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27 人贊了文章
大多數讀書人,自己是沒寫過書的。看到別人寫的書,心中或會浮現敬畏之心:這人可是大學裡的教授,這人可是暢銷書作家,這人可是青史留名的哲學家,這些「一代宗師」寫的書,得當作聖經來讀,怠慢不得。
把書的作者當做人生導師,這是讀書之大忌。我們要牢記著名的半機械忍者源氏說過的話:「你只不過是個人類而已。」
哪怕是天縱奇才的大神級作者,也只不過是個人類而已。凡是人類,哪有不犯錯的?犯了錯又寫進了書里,豈不是會用自己的名聲誤人子弟?
所以,作者在寫書時,本就默認了讀者不會盡信書。而我在推薦朋友們讀書時,也總是會強調,要把作者當作我們的同事或同學,而不是神壇上的大師。
正是平等對話的態度,才能讓我們不被作者光環所蒙蔽,信了他人的邪。也正是這種讀書的習慣,讓我們學會像作者一樣主動創作優質的信息,而不僅是被動吸收優質的信息。
有人可能會走上矯枉過正的道路。他們想,既然要把作者當作同事或同學,而自己的同事和同學大多蠢話連篇。所以,作者在書上說的話,肯定也是蠢話連篇。
這種可能性也有。不過,更有可能的是,如果你的同事和同學大多蠢話連篇,那你也聰明不到哪裡去。如果你足夠聰明,又怎麼會淪為和那些蠢人成為同事或同學呢?
我自己養成這種把作者當同事的讀書習慣,原因很可能來自心理學。不知道其他學心理學的朋友會不會和我有類似的想法,但心理學一直是我的知識內核,它就像滾雪球中的球心,奠定了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機制的學科,它所得出的許多研究結論,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通用的。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小孩,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是天才還是智障,只要屬於人類,很大程度上都符合心理學對感知覺、記憶、學習和教育、心理發展、動機與情緒、意識狀態、思維和智力、人格模式、社會對個體影響等不同領域的研究結論。
正是嚴謹的科學心理學,讓我明白,大家都只不過是個人類而已。寫心理學教材的教授是人類,讀心理學教材的我也是人類。等到我寫書時,我也只不過是個人類,我的讀者也只不過是個人類。
但是,心理學除了分析人類之共性,還會分析人類之差異。而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許多比我們聰明、勤奮、認真的人。他們寫的書,要仔細閱讀。雖然他們也是同事,但他們是那種非常優秀的同事。這些人的想法如果和我們的想法有衝突,就得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
不幸的是,理解總是程度化的。知道和知道是不一樣的。不信的話,可以找一位讀者,讓他選一本自認為讀懂的書。再把作者請來,讓兩人共同講講書中的意思。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會發現作者講出的意思更多,讀者講出的意思更少。
還有的時候,你以為你讀懂了作者的意思,你以為那個意思很蠢,結果作者不是那個意思。有時候,你以為那個意思很高明,結果這個高明的意思也是你解讀上去的,跟人家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運氣好的話,我們能找來這些作者聊一聊,直接討論一下,就能把思想澄清。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運氣並不好。作者可能死了,也可能不說漢語,還可能不會搭理你這個無名小卒發的電子郵件。
最後,我們既然有了「把作者當同事」的心態,那就可以順道思考一下,哪些同事是好的合作夥伴,哪些同事則要敬而遠之?
就我的體會看,好的同事,首先要說話利索,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而不是含混地說一大通模糊的話。故事裡常有某種禪師,別人向他提問,他就做個手勢。手勢的意義是什麼?任憑眾人解讀。這種禪師就不是好同事。好的同事更像是程序員,說出的話就像是寫下的代碼,如果不清晰,不嚴謹,那程序根本就運轉不起來。
其次,好的同事還要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他們會與時俱進,對新鮮知識充滿好奇心,而不會固步自封。而且,好的同事最好還是T型人才。所謂T型人才,中間那一豎是指這個人才在某個專業領域內有著很深入的認識,上面那一橫是指這個人才在許多不同的領域內也有所涉獵。
一句話總結:好的同事永遠在追求真理,而且絕不追求「自己一直就知道真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讀書與幸福
※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28歲的中年危機
※把事情做完美,跟我制定和執行可實現的新年計劃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真的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