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問題,農民與國民黨的宿怨

農業問題,農民與國民黨的宿怨

來自專欄史海無涯73 人贊了文章

(本文首發於兩岸視點雜誌)

今年以來,自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不當休市,導致全台菜價崩盤,隨後接連發生因氣候因素而盛產,以致香蕉,鳳梨等果類產品價崩。一時間,蔡當局疲於奔命到處救火,甚至質問農業官員「下一個價崩的是什麼?」,竟讓「候選水果」火龍果提前曝光,嚴重影響市場價格。農民怨聲載道,怒氣沖天,丟香蕉,摔鳳梨,甚至氣到說「我只是不能革命而已,要不然......」。

事實上,自蔡英文執政後,農產預警失靈已成為日常,除了上述蔬果,還有大蒜,洋蔥,高麗菜供需失衡以致價崩的事件,農業部門均以「尊重市場機制」作為施政不佳的藉口,塘塞農民。到底,台灣農業的問題何在?佔人口14%,323萬農民的意向,會不會影響到政權更替?

台灣農業的主要問題

簡言之,農產品價崩的主要問題就是供需失衡,由此核心延伸出來議題就是: 預警機制失靈,外銷不足,危機處理消極,中間商藉機牟利。其餘屬於更深遠危機諸如農村老化,缺工,以及為配合「2025非核家園」而貿然推動的農田,魚塭種電,致使土地租金驟增,農漁民失去謀生工具等問題,則是隱藏的地雷,不知何時會爆開。

在台灣沒有將農業企業化的處境下,預警機制完全是由政府的農業機關管理,包含對可能氣候異常的對策,全台農產的耕植進行預測等,以輔導農民在落下種子之前,作為預警。但像鳳梨這種需要培養18個月的長期作物,農業單位則另外也要有耕作後的預警,若已盛產並超出市場所需,必須在農產上市前,預作通路準備。

由今年的案例可見,通路不足以及管理失當,蔡當局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產量過剩必然有一個標準水位,以鳳梨為例,在第一線的農民其實在上市兩個月前就已表達憂慮,但農業部門看起來好像都無對策,躲在「尊重市場機制」的保護傘下無所作為。等到價崩成為事實,官員一字排開在媒體前吃水果表演愛護農民時,大家早已損失慘重。

關於中間商牟利的問題,也有案例指出,某果商為搶救農民,以高於市場價格的條件直接向農民大量收購,卻遭黑道威脅,指其破壞市場價格。換言之,中間商的管理在台灣非常落後,主因便在於農漁產業沒有企業化經營之故。

對於純粹內銷的農產,正規的企業化經營能有效預警,積極處理供需失衡,競爭攤在陽光下,也可避免不正常的寡佔。對於大幅仰賴外銷的農產,跨區域的大企業則有能力將預警管理做到島外。例如,菲律賓,大陸其鳳梨種植面積的掌握,就有助於預警並輔導島內鳳梨農規避風險。

蔡當局雖花費鉅資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意在打開外銷市場,但兩岸關係差,新南向不見起色,此公司完全得不到發揮,也沒在農產出問題時出面救援,反而在土地取得,僱工,自行種植等作法上引發與民爭利的批評。

鳳梨農的抗議見諸報端時,是打著「大陸不買台獨鳳梨」的旗號的,換言之,農民今年來最主要的呼聲,就是外銷,外銷,外銷。

大陸是台灣農產最大進口國

從2007年到2017年,10年間台灣整體農產品出口增長了2.39倍。不含魚,林,畜品的農耕產品出口增長了7.47倍。穀類及其製品增長33.82倍。水果堅果及相關製品增長27.42倍。茶葉及其製品增長31.8倍。酒類增長10倍。

一向為台灣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日本,10年間並無明顯增長,維持在8-9億美元之間,位居第二。香港波動幅度較大,在3-5億美元之間,排名第三或第四。所以整體農產品出口成長的動力,就是來自大陸。

蔡英文執政後,台灣農產品出口(含魚,林,畜品)第一名地區,還是大陸,而且2017年突破10億美元,佔總外銷額20.7%。馬時期兩岸友好以來,日本從第一名降為第二名。第三名有時是香港,有時是美國。馬英九時期遭民進黨大肆抨擊的政策ECFA,就是農產外銷成長的主要動力。

農產品中的「生鮮冷藏水果」類,2017年出口到大陸8千萬美元,佔該類別總出口額77.49%。生鮮鳳梨2017年出口到大陸三千六百萬美元,佔該類別總出口額97.3%。其餘連年成長的水果還有釋迦,蓮霧,柑橘,柚子,芒果,其中釋迦出口大陸站外銷佔比98.72%,蓮霧佔98.63%。水產品石斑魚佔70.31%。今年價崩的香蕉,外銷則早被菲律賓所取代,幾乎都只能供給島內市場。

從數字來看,2018年一月至今,鳳梨外銷大陸的產值同期比是成長的,高雄鳳梨農說「大陸不買台獨鳳梨」,想來只是表達外銷不足,或農民認為大陸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但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一說,會影響成長率。

民進黨與綠媒在馬推動ECFA時,批評大陸專賣黑心商品,山寨劣質品,批評馬買辦,賣台,詐騙,農學青年將失業,農業產製銷將受衝擊,農民失業,什麼難聽就撿什麼說。但全面執政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泛綠營的政客,專家,學者敢在農民大失血的當下,要求停止ECFA貨貿。

外銷大陸的農產主力產地,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民進黨的基本支持者中南部農民族群,但大陸是照著貿易協定的初衷走,所謂政治干預,也只有為台灣紓困而多買,沒有因意識形態而拒買台獨農產。數據就是事實。

說到底,東南亞也是蔬果王國,並不需要台灣貨,甚至在日韓外銷上,根本就是台灣的兢爭對手,而他們往往有跨國農產企業,台灣卻沒有。也因此大陸市場對台灣農產品而言,比什麼都重要。馬時期兩岸交往熱絡,農產出了問題能暫時性請大陸幫忙,蔡時期則否。

關於兩岸農產貿易,早應建立起跨區域的農業整合,加強互惠互利,除了貨物貿易,還要加強服務貿易的交流整合,對彼此的農民都有實質的幫助,而其關鍵點,就是被太陽花擋下的服貿。

農民為何反國民黨

香蕉價崩後,綠營人士在綠媒公開指出,這些蕉農都是民進黨的「死忠者,死忠票,不會跑掉的,只是辛苦點而已,要投給台灣人」。

為何中南部農民長年來普遍都支持民進黨,即便此黨貪腐,甚至與國民黨一樣讓農民利益受損?蔣介石時代不是以土地改革政策,不惜得罪地主,也讓廣大的貧農有地可耕,並縮小了貧富差距嗎?何以農民階層是第一個反國民黨的大型族群?

這問題用最簡單的概括來說,就是在後來的工業化過程裡,農業一方面遭到輕待,另一方面隨著屬於工商業的中產階級擴大,收入開始與農民拉開距離,這點點滴滴所逐漸累積的不滿。

在諸多轉型工業社會的政策裡,「肥料換穀制」是最為典型的政策。此制度簡言之,就是肥料由「國家」掌握獨賣權,農民要拿穀物來換肥料。也就是將農民的生產剩餘,拿來培植肥料工業,再於軍公教族群內實施「米穀配給制」,一則掌握維持政權之族群的糧食,二則將農業資源轉移到工業。但對農民而言,「肥料換穀制」下的市價低於平均市值,可說是為工業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利益受損。

土地改革是台灣轉型為工業社會的基礎,縮小貧富差距,刺激經濟發展,問題就在於農民成為台灣經濟發達下被冷待的階級。其實這是在全世界工業化國家都曾發生的陣痛過程,自然也就成為反對運動最原初的力量。

台灣解嚴後的第一次大型反對運動,就是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這是台灣進入富裕社會後的一次暴力運動,也是農運的開端。事件起於李登輝執政初期,由於決定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而引起農民質疑與恐慌。

在「工業化下的犧牲者」這種農民心理的背景下,進口農產品直接威脅到生存,可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使得農民對國民黨的態度,完全反轉。而當時的反國民黨社會力量,則利用了農民的恐慌與不滿,使得單純的農民抗議迅速變質為反政府運動。當時的黨外,現在的民進黨,就是收割了工業化下的「農憤」而起家的。

民進黨常說農民死忠於綠營的台獨意識形態,我認為這是刻意的扭曲,其實農民社群遠比城市居民要單純許多,與其說農民們受困於政治意識形態,不如說他們受制於「人情」。這是一個特別需要長期搏感情的社會階層,而一旦取得了農民的信任,他們就會比城市居民更為忠誠。

農民在意的是「未來」,能否改進現有體制,對農民更有保障的問題。民進黨顯然只是收割者而已,其執政後與國民黨一樣偏袒於工商業,並且沒有一套將工商業與農業結合互利的辦法。

至於年底選情是否會受到這一波農產價崩的衝擊,11月就可以檢驗。

雁默:視頻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2018台灣地方大選系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雁默: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反制改名 台擬懲罰改名、優待未改名航空公司
蔡反擊施壓 百姓論壇大陸官員訪台申請全遭拒
沒有大陸市場就會垮的台灣農產品是什麼?

TAG:農業 | 台灣 | 兩岸關係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