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縱「情緒」有多可怕:沒人會為你的情緒買單!
來自專欄璃語職美人6 人贊了文章
文|趙曉璃
首發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通過前面幾篇的探討,想必大家對關鍵對話有了基本的了解。
今天我們想要探討的是,為何我們會在一些對話場合情緒失控?以及我們該如何在憤怒、恐懼或受傷的情況下開展對話呢?
一、「真受不了這個人!」
諮詢者亞楠(化名)最近好不苦惱。
原來,畢業後的亞楠通過了激烈的角逐,來到了一家世界500強公司上班,剛上班沒幾個月,就遇到了一樁讓自己倍感心塞和憤怒的經歷。
事情是這樣的。
亞楠所在的部門是項目部,顧名思義,80%左右的工作內容就是找相關部門提交相關的資料,然後由他們進行組織申報。
這不前不久,因為催促業務部遞交報告等材料,亞楠和業務部的經辦人員小王發生了口角。
亞楠告訴小王,這次申報材料需要寫一份申請報告,沒想到這話一出口小王就不樂意了:「申請報告?記得你們項目部找我們業務部申報了好多次項目,每次都要一份報告,煩不煩啊?這報告可以不寫么?」
「可是這也不是我說了算吶,要不我把申報窗口的電話給你,你自己打電話問問?」亞楠說。
只見小王的臉突然沉了下來,一言不發地走了。
回到家中的亞楠思來想去,覺得委屈不已:「分明就是不關自己的事嘛?又不是我要你寫報告的。我把電話給了你,你自己去問不就好了嘛!什麼意思?甩臉就走?!」
亞楠越想越氣不過,就給小王發了這麼一條簡訊:「你今天連招呼都沒打就走了是什麼意思?你覺得是我在故意為難你嗎?我不是把電話都給你了嗎?不信你可以打電話核實啊!我看你平時和項目部的其他同事都以禮相待,為何對我是這個態度?是不是因為我是新來的,你就對我甩臉子嗎?」
簡訊發出去好幾天,亞楠沒有收到小王的回復。
到了公司,亞楠每次碰到小王感覺都怪怪的,能繞著走開就繞著走開,特別懶得看見對方。
「曉璃老師,你來評評理,難道我有錯嗎?小王是對我有意見吧?真受不了這個人!」亞楠憤憤地說。
二、是什麼讓你我深陷情緒?
根據《關鍵對話:如何高效能溝通》,有這麼兩點聲明值得了解一下。
1、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他人是無法讓你陷入情緒的;
2、產生負面情緒後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控制它,要麼被它控制。
先說第一點。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亞楠對小王的言行做出了很多主觀上的判斷,例如:她給小王的簡訊中說「你覺得我是在故意為難你嗎?」、「是不是因為我是新來的,你就對我甩臉子嗎?」,以及她在陳述這件事的時候說「小王是對我有意見吧」,等等。
顯然,小王在觀察到對方的行為之後,產生憤怒等情緒之前,顯然她在猜測對方的動機,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同時,她還加入了自己的判斷——這種行為是好是壞?對方是不是在針對自己?等等。
在這些想法和情節的基礎上,我們的身體開始對情緒做出響應。
想想看,文中的亞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呢?
她現實觀察到了一個事實,就是小王沒有對她的提議做出回應一走了之,於是她會在頭腦中構思情節,覺得小王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或者是嫌自己是新來的不當回事兒,等等,接下來就會產生各種感受,比如憤怒,她在家思前想後,覺得氣憤不過,還給小王發了一條簡訊,結果小王還是沒有回復,這讓她更加惱怒,從此她對小王這個人產生了一些看法和意見,遇到對方都繞著走。
再說第二點。
事實上,按照之前亞楠的糟糕感受,讓她冷靜下來展開相應的行為是很難的,如果想要讓亞楠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我們需要做的,是從想法方面入手。
要知道,對於出色的談話高手來說,他們特別善於控制自己的感受,通過不斷調整想法,達到較好的溝通目的。
因此,不論是對於亞楠還是遭遇過和亞楠差不多處境的朋友而言,想要改變結果,就要學會改變腦中的想法,哪怕是在衝突過程中也要保持一份覺知,不要輕易被腦中的主觀臆斷帶偏。
三、擺脫情緒控制:回顧你的應對方式
經過分析,亞楠明白了之前的自己是有多衝動了,那麼,今後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激動行為呢?
在《關鍵對話:如何高效溝通》這本書里,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過程,它需要費點兒腦力,你需要從行為開始反推,分析自己為何這樣做。
1、關注你的行為表現:我是否表現出沉默或激烈應對的方式?
我們放到前文亞楠的案例中。
亞楠真正的情緒爆發點是在發簡訊前,也就是小王揚長而去、亞楠回家琢磨過後。
2、回顧行為方式。
當時她採用的是較為激烈的措辭,同時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你先不理解我的。」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考慮下,如果你是小王,你會怎樣看待亞楠的行為呢?
你會不會認為,自己不過就發了一句牢騷,這姑娘的情緒來的也太快了吧?用了很多激烈的措辭,外加個人的揣測?
3、行為背後的感受。
可想而知,亞楠當時的感受是極為憤怒的。
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用精準的詞語描述,她應該是感到「震驚」和「尷尬」。
因為她沒有想過,小王頭也不回地一走了之,同時當真其他同事的面,讓她未免有些尷尬。
4、感受背後的想法。
在亞楠的想法中,到底有何事實?
在她給出電話之後,她看到小王頭也不回地走了,這些是亞楠回去琢磨後最終發出簡訊的源頭。
1)、尋找想法背後的真實。
在亞楠的案例中,實際上小王確實頭也不回地走了,但是亞楠所謂的「她對我有意見、嫌棄我是新來的」則是一個主觀判斷,並非事實情況,這隻能說是亞楠的想法,不代表其他人都這樣想。
也許在其他人眼裡,可能當時的小王突然想到了一件緊急的事,便來不及招呼就走了。
2)、確定行為背後的感受:是什麼情緒導致我做出這種行為?
3)、分析感受背後的想法:產生這種情緒的想法是什麼?
4)、尋找想法背後的事實:這種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據?
四、留意三種常見的小聰明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情緒的陷阱,和我們經常用三種方式進行主觀臆斷有關。
1、受害者想法——「這不是我的錯!」
這類想法的個人會把自己當做是善良的、無辜的角色,認為對方是邪惡的、錯誤的,都是他人做的不對,讓自己備受委屈。
2、大反派想法——「這都是你造成的!」
在虛構這種想法時,我們會把問題歸於對方邪惡的目的,恨不能向全世界宣告。
3、無助者想法——「這事兒我也沒辦法!」
當遇到人際衝突和問題時,擁有這種想法的人會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式。
當我們回顧亞楠的案例,不難發現,這三種想法亞楠都佔全了,難怪最終怒不可遏,給對方發了措辭激烈的那條簡訊。
五、方法論:如何化解衝突與尷尬?
既然簡訊已經發出去了,亞楠和小王的關係一度變得很微妙,亞楠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構思正確的想法。
1、把受害者變成參與者。
比如,亞楠不妨仔細回憶下,在當時小王抱怨後,亞楠直接給了小王一個電話,這個時候亞楠不妨問下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這個問題中的責任?」
事實上,當小王發出抱怨時,亞楠篤定對方不相信自己,給了對方一個電話:在這個點上,亞楠並沒有做到傳遞相關規定的責任。
2、把大反派變成正常人。
在小王揚長而去的時候,亞楠不妨問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她會一改往日打招呼就走的作風?」
3、把無助者變成行動者。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衝突中總是深陷無力,不妨反思一下這幾個問題——
我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我希望為自己、他人、我們的關係實現什麼目的?
想要實現這些目的,現在我該怎麼做?
那麼,我們的亞楠要如何做,才能恢復之前和小王的關係呢?
1、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責任?
在小王對亞楠發出抱怨並提出不寫報告要求的時候,亞楠最應該做的就是安撫對方的情緒,要「共情」,而不是冰冷地給對方一個電話,急於把自己撇清。
2、一個正常的人為何會一改風格?
小王的確沒打招呼就走了,但是否是因為對亞楠的回應有些不滿,還是另有隱情?
3、我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很顯然,亞楠的目的就是希望對方消除怨氣,按照流程規定提交申請報告,同時也和對方達成默契,方便今後的合作。
4、想要實現這個目的,應該怎麼做?
如果場景還原,亞楠在聽到小王埋怨的時候,可以微笑著對小王說:「是呢,別說你了,要是我遇到這種事也同樣很煩,我真是覺得這些流程形式夠夠的了,你說幹嘛整這麼複雜呢?」
這個時候,小王可能會反過來開解亞楠了:「話也不能這樣說,沒辦法,誰讓我們都是打工的呢,為了能順利地完成申報,該寫的報告還得寫吶~」
一場風波就此平息。
如果情緒已經宣洩出去,想要緩和關係,亞楠可以和小王約個時間談談。
首先要真誠道歉,認識到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疏漏;其次再聽聽對方的說法,看是不是有什麼隱情;最後以任務為導向,和對方達成共識。
她可以這樣說:「小王,上次的事實在不好意思。我一不該直接把電話扔給你,對這些流程沒有盡到跟您傳達的義務;二不該給您發那樣的簡訊,當時真是被情緒弄得喪失了理智,言語上多有不當。」
這個時候,小王可能會就當天的事情做出解釋:「我猜你一定是誤會了,當時你丟了電話之後,突然提醒我了,我這邊答應要給一個重要客戶去電話,差點就把這事兒給忘了,於是我趕緊掉頭就走,也沒想起來給你打招呼。」
亞楠:「原來是這樣啊,好的,那您看您這邊的報告大約什麼時候能交上來呢?」
......
PS:新人關注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新關注的朋友一份厚禮。獲取方式如下: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台有售。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推薦閱讀:
※家長如何積極傾聽孩子的負面情緒?
※職場上請遠離那些充滿負面情緒的「垃圾人」
※情緒該用頭腦控制,還是用身體感受?
※黃海健:神作《頭腦特工隊》,寫給看過的人
※體驗到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差別不大,是你人生重要時刻《快樂終極指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