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職業是生活的理想狀態嗎| 節選版

自由職業是生活的理想狀態嗎| 節選版

來自專欄瘋投圈9 人贊了文章

本文節選自 @Rio , @黃海 主講的節目「瘋投圈」第二十一期,您可以在 瘋投圈#21:自由職業是生活的理想狀態嗎? 收聽整期節目,歡迎加入瘋投圈的知識星球,與主播和聽眾互動,進行節目相關內容的討論和延伸。

節目提要:

新一期節目,我們聊聊「自由職業」趨勢及其帶來的投資創業機會。除了撰稿人、設計師、獨立軟體開發者等「傳統」自由職位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與不同類型的自由職業者合作,衍生出眾多半自由化的崗位。風險投資,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由程度較高的全職工作。

如何定義自由職業?工作時間地點的高自由度,對團隊協同和資本支持的低依賴性,產出成品的獨立定價性是三大特性。工業革命後,公司制度的出現和巨頭壟斷使得自由職業的發展每況愈下,甚至改變了大部分人的職業目標以及學校的教育方向。而信息革命的到來,又再次帶給自由職業很大的選擇空間。

獨立於公司而存在,自由職業一直是不穩定性的代名詞,使眾多風險抗拒者望而卻步。然而擁有專業技能的自由職業者,往往同時具有較高的職業成熟度和不可替代性,即使脫離機構仍然能建立起優秀的個人品牌和影響力。在職業道路上,從模糊的個體成長為具象的個人,也是逐漸獨立的過程,這種獨立不僅僅影響著職業選擇,也改變了我們對於「自由」的定義。

如何加入《瘋投圈》小密圈?

使用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crazy.capital/special/x 加入。在手機上操作可先保存圖片至系統相冊,然後點擊微信掃一掃右上角掃描相冊內二維碼。入圈費用199/年,支持Rio和黃海把瘋投圈節目越做越好。

我們將在小密圈內展開基於節目的延伸討論、推薦我們讀的商業書籍、分享科技行業深度文章(英語內容為主)。

下面是音頻節目的節選:

Rio:大家好,歡迎收聽瘋投圈,今天我們有一位新的嘉賓叫張瀟雨,今天這期的主題是「自由職業」。首先,我覺得拿不拿固定的薪水是衡量自由職業很重要的因素。

張瀟雨:因為我自己就會打遊戲,也聽音樂,音樂圈和這個遊戲圈都有一個「Indie」的概念,科技圈還有獨立開發者。所以自由職業其中一個定義可能是,沒有依靠於一個大機構或者大資本的支持,自由職業者是對自己負責。

黃海:張瀟雨目前是得到平台上二三十位專欄作家裡最年輕的一位。

張瀟雨:我其實有一個觀察,創作者有一個顆粒度,或者說協同度的問題,就是你的產品需要多少人跟你協同創作,需要越多的一起協同創作,對資本的依賴就會越重,反之就越輕。我舉個例子,為什麼作家可以相對非常自由,是因為創作是一個人都能幹的事情。 如果是對資本的依賴更高,需要更多協同,那麼可能就相對難達到更自由的狀態。

黃海:所以其實作家肯定是典型的一個自由職業類型,Rio比較熟悉的編程和工程師,也是行業裡面另外一種典型。

Rio:我有朋友做UI設計,在這個領域小工作室這種組建結構是比較普遍的,它雖然也是公司化運作,但是可能是合夥制,而不是有限責任公司的方式來運作,除了跟客戶溝通比較多之外,它的內部協調其實並不複雜,大部分時間是用於自己在獨立思考和獨立創作。

黃海:一個人如果在很多人的組織里工作,他其實是不一定需要有很明確的產出的,比如產品經理這個工作,就很難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因為產品經理相對來說輸出的東西是沒有那麼可感知的,可能只是一些思考的框架產品的邏輯,但總是需要別人來幫你實現這些東西。

Rio:對,這個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大家在這個行業裡面經常自嘲,產品經理的產出是下一個環節的輸入。

張瀟雨:我有一點小小的不同意見,產出是另一個環節的輸入,其實並不一定會阻礙你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比如你是一個建築師,幾個人的小事務所,做出來的方案也是需要之後的工程步驟來實現。

Rio:我覺得有一個比較相對比較好去理解的標準,就是你的產出是不是在市場上能夠獨立定價的東西。比如說建築方案是可以獨立進行定價的,稿費也可以獨立,但是產品經理的產品文稿是沒辦法獨立定價的,因為產品經理無法獨立於公司而存在,在外部是無法了解公司整個的策略文化屬性。

黃海:那我們應該自黑一下投資人的投資能力也很難獨立定價,它的定價是一種更加間接的方式,是通過募資能力,通過投資機構的品牌,或者就是投資人的個人品牌,比如說我們業界有很多這個投資大佬對吧?他說什麼大家都會去聽,這個也是他投資能力的一種間接反應。

張瀟雨:你們怎麼看個人天使投資人?

黃海:個人天使的資本都是自己擁有的,而財務機構投資人和個人天使投資人最大的區別是,財務投資人是上了槓桿的。什麼叫槓桿?如果只投資自己的錢,這個叫做沒有上槓桿,如果我有投資能力,但是我也募集別人的資產去管理,就是加槓桿。通常來說,上槓桿的同時就意味著還是要有團隊和組織,因為一般來說,金主是不會願意給個人直接上槓桿。

黃海:其實我們的投資方向裡面有一個很主要的方向,讓組織當中獲取報酬不夠的那些個人,能夠獨立去接單,成為自由職業者,而我們就去投資幫助他接單的這樣一個撮合平台,就是賦能平台。我們投過比如家教機構、攝影師、婚慶策劃師,所以在投資上我們也有一個簡單判斷,就是以前在機構裡面被壓榨得越多的這樣的一些類型的工作,越容易變成自由職業者。

張瀟雨:巴菲特有句名言叫做,價格是你支付的東西,價值是你得到的東西,商品價格是忽低忽高的,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為什麼人們願意買4美金的一杯星巴克而不願意買4美金的APP,因為預期是確定的。我發現其實消費者喜歡的是確定感,就跟投資人厭惡不確定性一樣,人都是很討厭不確定性的。

Rio:我跟黃海都比較關注的一位博主叫Ben Thompson,他是在自己的獨立博客上每天更新一篇文章,然後每周發布一篇長文。他和張瀟雨相比,處於更自由的狀態,不需要對任何機構負責。

黃海:我覺得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你會發現國外的用戶還是會看獨立博客的,而中國已經沒有了,還有另外一個現象是,國外還存在非常多的獨立URL網站。但其實過去三四年中國消失的兩樣核心的東西,一個是現金,還有一個就是URL。

Rio:所以它其實是一個光譜的兩個極端,一種就是最傳統的那種,完全依附於機構,發行媒體是佔主導地位的,而另一種就是完全個人化,他一個人幹完所有事情,一個人享受所有的收益,扛所有的風險。

張瀟雨:大概差不多兩三年前,我開始思考思考這個人跟大公司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人成為了公司的一份子和螺絲釘?本質上其實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舉個例子,大規模的流水線,如果沒有高級的協同,是無法產生一個一萬人的組織的,比如傳真機的出現就使得大公司的量級從千人變成萬人了。還有一條線就是,什麼時候我們的大學成為培養專職白領的地方?白領的意思就是大公司供職者,而哈佛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個培養神職人員的學校,出來當牧師的。當大公司出現了以後,需要有人會用傳真機,需要有人會寫信件,需要有人會管理八個人十人的小團隊,所以學校開創法學院商學院,加入各種專業的東西,為這種大公司輸送人才。那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上大學都是為了找工作,而這個東西也不是天然的。所以自由職業這件事,其實某種上是一種回歸,其實200年前全是自由職業者。

黃海:我們聊了半天商業模式,我們要不關注一下實際已經在自由狀態工作的這個生活體驗是怎麼樣,或者工作方式是怎麼樣的。張瀟雨可以聊一下這方面。

Rio:第一個我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你有安全感嗎?

張瀟雨:我相信你們肯定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是你自己怎麼去評估安全感?我覺得是這樣,比起問自由職業的安全感,我覺得更好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大公司工作就應該有安全感?人們往往會放大自由職業者的不安全的那一面,但實際上忽略了比如在華為工作,35歲、40歲可能也會遇到一些安全感的問題。我覺得人生在世最重要安全感是來自於給自己創造很多選項。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當一個人只有A的時候選擇A,和有A跟B的時候仍然選擇A,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心態和狀態。如說我的安全感,其實來自於我永遠能夠回大機構工作,作為我的最後的手段。最後我們聊到就是現在,其實我覺得你是什麼職業都不重要,但是人都是一個逐漸脫離組織,然後從一個模糊的個體,變成一個非常具象的人的一個過程。

《瘋投圈》往期鏈接

  • 瘋投圈#20:居住市場進入租賃時代
  • 瘋投圈#19:星巴克軼事
  • 瘋投圈#18:拼多多=中國的Costco?
  • 瘋投圈#17:股權投資VS區塊鏈投資
  • 瘋投圈#16:巨頭進擊的一年——2017創投領域回顧
  • 瘋投圈#15:知識服務利用你的焦慮,你還是忍不住持續付費
  • 瘋投圈#14:「產品不好的公司,不配做營銷」
  • 瘋投圈#13:無人零售真偽風口之辯
  • 瘋投圈#12:「『新』不一定是好的,但『舊』一定是不好的」
  • 瘋投圈#11:租賃是電商的未來趨勢嗎?
  • 瘋投圈#10:新零售可以解決生鮮行業難題嗎?
  • 瘋投圈#9: 茶飲行業會出現下一個星巴克嗎?

推薦閱讀

  • Stratechery by Ben Thompson
  • Free agent nation

人物介紹:

@Rio : 昂若資本合伙人,瘋投圈主播

@黃海:峰瑞資本副總裁,負責消費投資,瘋投圈主播

@張瀟雨:本期嘉賓,得到簽約撰稿人,商業案例研究者


推薦閱讀:

很多人嚮往自由職業,迷茫中尋找出路!
斜杠青年?soho族?網賺人?威客?別亂叫他們了,他們都是自由職業者。
自由職業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國的自由職業者面臨哪些新的機遇?
如何讓工作效率行雲流水,一騎絕塵
酷雷托洞察:為什麼越來越多自由職業者不喜歡待在家裡辦公?

TAG:自由職業 | 風險投資VC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