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71、魏氏淵源

【老秦人的故事】71、魏氏淵源

來自專欄史記札記5 人贊了文章

在晉國的魏氏,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家族。他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家族。

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

魏氏,原是姬姓的後代。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後代,武王伐紂,被封於畢地。故稱畢氏。

而畢公高,地位崇高。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代散落。

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於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陝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梁之後,亦謂之梁。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別族。周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絕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通志》)

等到畢國滅亡,畢氏的子孫,畢萬逃奔晉國。之所以逃奔晉國,因為此時晉國滅除桓庄之族,正是用人之際,所以畢萬去往晉國。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晉獻公時期,正是晉國開疆之時,公元前661年,晉國作二軍。獻公為上軍,太子申生為下軍,趙夙為御,畢萬為右。出兵攻打各國。凱旋以後,畢萬倍封在魏,於是稱之為魏氏。

故而魏氏和畢氏,是同一個祖先。

而卜偃更是認為,畢氏必定能夠昌盛。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在晉重耳時期,畢萬之孫魏犨,跟隨重耳出亡。然後重耳成為晉文公,並沒有給魏氏於卿,只是給予大夫的位子。

晉文公即位以後,開始攻打曹國。曹國當年,不禮遇晉文公,曹文公不禮。最後曹國大夫,僖負羈獻給晉文公一頓飯。所以晉文公下令,保護僖負羈和他的族人。但是魏犨和顛頡違背軍令,火燒了僖負羈的家宅。

這樣一來,晉文公大怒。表示必須殺死魏犨和顛頡二人。魏犨深知文公的心意(因為自己還有利用價值),於是在使者來的時候,上躥下跳,表示自己很健康。最終晉文公放過了他。

但是這樣一來,命是保住了,政治生命完結了。戎右被舟之僑代替。

在趙盾執政時期,趙盾希望用計讓士會回來。於是讓魏氏的魏壽余,假裝投降秦國。秦國不疑有他,由此可見魏氏的地位。

魏犨一看,既然自己沒戲了,那就讓子孫有戲吧。魏犨有三個兒子。

長子,魏悼子。主要的事情,《史記》只有一句話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

次子,魏顆,令狐氏。公元前594年,秦晉爆發輔氏之戰。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雒,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傳說是魏犨有個小妾。魏犨要死之前,就跟魏顆說:希望把她重新嫁給好人家。

但是死前,又改變注意,說:還是把她和我陪葬吧。

但是魏顆沒有遵從父親的命令。等到輔氏之戰,杜回勇猛過人,此時出現一位老人,用打結的草繩,絆住杜回。擒獲杜回。

這個故事就是結草銜。

最後就是最小的兒子,魏錡。

他的事情就很有趣了。首先在邲之戰的時期,因為求取公族大夫未果,心生怨恨,主動挑釁楚國,最終導致邲之戰產生。

而此時,主帥,荀林父還猶豫不決。一下子爆發了戰爭,完全沒有戰略部署,最後導致此戰慘敗。魏錡也差點被楚國殺死,最後魏錡殺了麋鹿,才得以脫身。

而在鄢陵之戰中,他射中楚共王的眼睛,自己也被養由基殺死。

魏錡死後,他的兒子就是魏相。魏相成為了在晉悼公時期,成為卿。在麻隧之戰寫《絕秦書》

這篇文章,被收錄到《古文觀止》中,可以說文學價值很高。

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餚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淆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盪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吏。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不榖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這篇文章,號稱是顛倒黑白的典範。

到了晉悼公時期,魏絳成為魏氏的頂樑柱。

晉悼公即位之初,魏絳任中軍司馬,掌管法律工作。

公元前570年,悼公去雞澤會盟。結果悼公的兄弟,楊干觸犯軍令。楊乾的車夫被魏絳殺了。晉悼公大怒,就要殺魏絳。

魏絳寫了封信,陳述了為什麼要殺他。在一幫人勸諫之下,赦免了魏絳。

魏絳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和戎。他闡述了和戎的好處

1、戎狄逐水草而居,他們只是貪圖利益,正好可以用利益換土地

2、兩方和平,正好可以用來發展生產

3、安戎狄則安天下,晉國沒有後顧之憂,自然稱霸於諸侯

4、晉國以此可以休養生息

5、表示晉國不再用武力來震服天下,而是用德行。自然天下歸心。

魏絳事晉悼公。悼公三年,會諸侯。悼公弟楊干亂行,魏絳僇辱楊干。悼公怒曰:「合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戎、翟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賜之樂,三讓,然後受之。徙治安邑。魏絳卒,謚為昭子。生魏嬴。嬴生魏獻子。

這個和平的主張,是有前提條件的。國家國力強,天下歸心。國家國力弱,就會引人非議。

但是魏氏遲遲只是排在眾卿的末位。

讓魏氏能夠有後來三家分晉基礎的,就是魏舒。也是魏氏在晉國的第一位執政。

魏舒的發跡,在欒盈之亂中,欒盈本來拉攏魏氏。而在出兵之時,士鞅來到魏府,賄賂魏氏。最終魏氏倒戈,欒氏被滅。

接著等到趙武執政以後,他晉陞為上軍佐。打了一場很有名的戰爭。

公元前541年,魏舒出兵攻打無終(戎狄的一支)。兩軍戰於太原。而此地狹窄,於是魏舒建議棄用戰車,改用步兵。而戎狄看到晉國採用步兵,輕敵,導致大敗。

而這場戰也因為,在歷史上首次採用步兵,而變得很重要。

公元514年,韓起死後,魏舒成為晉國的執政,自然在他執政期間,自己家族開始迅速強大,而公室更為衰弱。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東周皇帝列表

TAG: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