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篇】大唐的興衰: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中興(五) 潼關失守

【唐朝篇】大唐的興衰:從安史之亂到憲宗中興(五) 潼關失守

來自專欄華夏歷史人物誌34 人贊了文章

第五講 潼關失守

經過六個多月叛亂,朝廷雖然在前期棄城失地,但國家基礎雄厚,天下人都忠於大唐,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裡,控制了局勢,潼關成了整個戰役的關鍵,只要潼關在朝廷手裡,安祿山就無法西進,被消滅指日可待。就在這大好形勢下,潼關突然失守了,局勢瞬間逆轉,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將相失和

事情要從戶部尚書安思順說起,前面說過,安思順是安祿山養父的侄子,安祿山與安思順的關係還比較近,之前戶部尚書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時,知道安祿山打算謀反,為了不受牽連,他提前向朝廷報告了此事,後來安祿山果然造反,因為安思順提前說過此事,所以並沒有受到牽連,但潼關守將哥舒翰與安思順一直有過節,所以哥舒翰偽造了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謊稱信使在途徑潼關時被抓獲,哥舒翰隨後將這封信送到長安,而且又上奏了安思順另外七項罪名,請求皇帝將其誅殺,玄宗此時正倚仗哥舒翰守衛潼關,便在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即至德元載)三月,殺了安思順以及弟弟安元貞,其餘家屬流放嶺南,而宰相楊國忠一直視安思順為親信,這次竟然沒有救下安思順,這件事後,楊國忠對哥舒翰感到害怕了。

楊國忠接替李林甫當宰相後,與安祿山不和,逼安祿山造反,天下人非常痛恨楊國忠,而且安祿山起兵也是以誅殺楊國忠為名,所以宰相楊國忠就成了眾矢之的。楊國忠與潼關守將哥舒翰也有了過節,哥舒翰部將王思禮曾建議哥舒翰,請他向皇帝上奏誅殺楊國忠,哥舒翰不同意,王思禮又請求派三十個騎兵劫持楊國忠到潼關殺死,哥舒翰對王思禮說:「如果這樣,就是我在造反,不是安祿山了。」沒有同意王思禮的建議。

自從與哥舒翰有了過節後,楊國忠越發感到不安全,有人對楊國忠說:「如今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手中,如果哥舒翰也反了,向西攻打長安,那您豈不危險?」此人的話確實有些道理,如今天下大亂,人心真的不能完全相信,誰能保證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不會效仿安祿山造反呢?歷史上這種慘痛的教訓比比皆是,想到這裡,楊國忠更加害怕,向玄宗上奏「潼關大軍雖然兵力強大,但沒有後繼之軍,萬一潼關失利,京城就危險了,請從宮中挑選養馬僕役宦官三千人在苑中訓練,以防萬一。」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議,命劍南軍將李福德統領這三千人,楊國忠當時兼任劍南節度使,這位劍南軍將李福德很可能也是他的親信。隨後,楊國忠又招募上萬人駐屯灞上,令親信杜乾運統領,名為防禦叛軍,其實是在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得知此事後,也怕被楊國忠算計,便上表請求將杜乾運所部隸屬潼關,玄宗也同意了,不久,哥舒翰召杜乾運到潼關,隨便找了個理由將其斬首,楊國忠更加恐懼了。

後來,有人報告,叛軍將領崔乾祐駐屯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士兵不滿四千人,而且都是些老弱殘兵,玄宗得知這個情報後,派使者到潼關督促哥舒翰進兵收復陝郡、洛陽,此時可能叛軍佔據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半年,朝廷從江淮地區獲得的錢糧越來越少,已經難以供養關中開銷了,玄宗希望速戰速決。

哥舒翰深知陝郡不可能只有四千老弱殘兵,這極有可能是安祿山的誘敵之計,接到出戰命令後,哥舒翰上奏「安祿山身經百戰,名聞天下,現在叛亂怎麼可能沒有準備?陝郡這四千人是他在引誘我軍,如果我軍出戰,正好中計,而且叛軍遠來,利在速戰速決,我軍只需要憑險據守,叛軍形勢會越來越窘迫,很快就會起內訌,到時候,我軍乘敵軍內訌,安祿山可不戰而擒,朝廷只需要成功,何必如此著急呢?而且現在從諸道徵發的兵馬還有很多沒有集結,請陛下再等一等。」

得知朝廷命令哥舒翰出戰的消息後,郭子儀和李光弼也急了,也向朝廷上奏,當務之急是先引兵向北攻取敵軍老巢范陽(今北京),以叛軍將士的妻子作為人質,招降他們,敵軍一定會內潰的,潼關大軍,只需要固守就可以,千萬不要輕易出動。他們幾個人都看出來了,潼關是整個戰爭的樞紐,只要守住潼關,叛亂遲早都會平定,而如果潼關失陷,局勢日蹙的安祿山就可以攻入關中,死灰復燃,朝廷應該堅守潼關,不要去冒險。

但是這一大好形勢最終被葬送,宰相楊國忠一直猜忌哥舒翰,沒有安全感,懷疑手握重兵的哥舒翰隨時會謀反,或者殺了自己,楊國忠向玄宗進言,敵軍現在沒有防備,而哥舒翰逗留不出戰,將失去機會收復陝郡,玄宗也認可楊國忠的觀點,不斷派遣使者到潼關催促哥舒翰快快出兵,面對皇帝不停的催促,哥舒翰不得已,撫膺慟哭,只好率軍出關,向陝郡進發。一場悲劇就此拉開序幕。

我們後人看這段歷史,不應該一味的責備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和宰相楊國忠,認為如果不是他們催促哥舒翰出兵,潼關不可能失守。試想一下,潼關當時有將近二十萬大軍,這些軍隊都是從河西、隴右調集的能征善戰之軍,並非新募集的烏合之眾,哥舒翰又是天下名將,在陝郡,叛軍只有四千人,以哥舒翰這樣的名將率領近二十萬大軍對付名不見經傳的崔乾佑所部四千人,就算戰事不利,能有多大的損失,現在這麼一支大軍駐紮在潼關不出戰,未免給人一種閑置的感覺,我們後人不能以事後諸葛亮的心態責備古人。

二.潼關之戰

哥舒翰出兵三天後,在靈寶西原遭遇崔乾祐所部,崔乾祐據守險要地形以待,此地南臨崤山,北阻黃河,中間是一條長達七十里的隘道,第二天,唐軍與崔乾祐決戰,崔乾祐在險要地區設下伏兵,哥舒翰與御史中丞兼任行軍司馬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觀戰,看到崔乾祐所部只有這麼點兵力,哥舒翰下令大軍前進,王思禮率領精兵五萬人為前鋒,龐忠等人率領十萬大軍緊隨其後,主帥哥舒翰親自率領三萬大軍在黃河以北,登高坡觀望戰局,鳴鼓助軍勢,而崔乾祐叛軍不過一萬人,稀稀拉拉,散如流星,唐軍將士也嘲笑這股叛軍,有了輕敵之心,但是崔乾祐這點老弱殘兵只是給唐軍看的,這些殘兵之後,是他的精銳部隊。

戰鬥打響不久,叛軍就偃旗息鼓,準備潰逃,唐軍懈怠了,沒有防備,一路追擊過去,等到唐軍進入七十里狹窄的隘道後,崔乾祐伏兵大發,在山上乘高向下投木頭石塊,砸死唐軍很多人,而道路狹窄,十多萬唐軍將士擠在一起,前路被叛軍堵截,頭上又有不停砸下的石頭,徒有刀槍,沒有什麼用,唐軍以氈車駕馬為前驅,本想沖亂前方堵截的叛軍,這時已經是中午時分,偏偏颳起了強勁的東風,崔乾佑就將數十輛草車塞在氈車之前縱火焚燒,強勁的東風將煙吹向唐軍,前面的唐軍眼睛都睜不開了,妄自相殺,以為叛軍在煙中,又聚集起弓弩手向煙中射擊,一直射到傍晚,箭矢用盡,才知道沒有敵軍,十餘萬大軍被困在這七十里的隘道里,出口被堵,不能前進,而崔乾祐又派同羅精銳的騎兵從崤山之南繞過,在官軍之後發起了攻擊,官軍首尾駭亂,不知所備,於是大敗,有的人丟盔棄甲,逃入山谷,士兵們互相擁擠,淹死在黃河中的不計其數,士兵臨死的哀嚎聲和叫罵聲振動天地,崔乾祐乘勝向潰亂的官軍發起最後的攻擊,後軍見前軍大潰,也四散而逃,哥舒翰親自率領的在黃河以北的三萬大軍看到黃河對岸的十幾萬大軍潰敗,也潰散了,主帥哥舒翰只好率領麾下數百騎兵逃向潼關,到了首陽山西,渡過黃河進入潼關,先前為了防止敵軍進攻,潼關外挖了三道塹壕,都有兩丈寬,一丈深,本來是為了防備敵軍進攻潼關的,沒想到這次大潰,唐軍士兵們都爭著逃向潼關,先來的都被擠進塹壕里,很快三條塹壕都被填滿,後來的士兵踩著戰友們的身體進入潼關,出戰時,唐軍有十八萬人,最後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兩天後,崔乾祐進攻潼關,沒費多大力氣,潼關就被攻陷了,叛軍徹底扭轉了戰局。

潼關失守示意圖

潼關失陷後,哥舒翰逃到了潼關西邊的驛站--關西驛,貼出告示收拾散兵,打算收復潼關,不久,麾下將領火撥歸仁率領百餘騎兵圍住驛站,自己進去對哥舒翰說:「叛軍到了,請您上馬。」哥舒翰上馬走出驛站後,火撥歸仁率眾向哥舒翰叩頭說:「您帶著二十萬大軍,一戰全軍覆沒,還有什麼面目見天子?而且您難道不見高仙芝和封常清戰敗被殺嗎?請您投降安祿山吧」。

哥舒翰沒想到自己的親信勸自己投降叛軍,不同意,想下馬,火撥歸仁只好用繩子把哥舒翰捆在馬上,其他不願意投降的將領,也都被捆住,隨後叛軍將領田乾真率軍趕到,火撥歸仁就帶著哥舒翰等人向田乾真投降,田乾真把他們都送到洛陽,安祿山與哥舒翰素來不和,此時看到前幾天還統領著將近二十萬大軍的前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成了階下囚,安祿山問哥舒翰:「你以前一直輕視我,今天怎麼被我抓住了」?一代名將哥舒翰此時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威風,也沒有顏杲卿和袁履謙的氣節,聽到安祿山的訓斥後,趴在地上回答:「臣肉眼凡胎,以前不識陛下為聖人,現在天下還沒有平定,李光弼在常山,吳王李袛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我在軍中,我寫書信招降他們,不過幾天,他們就都會投降陛下」。哥舒翰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毀滅了他幾十年建立的功績和名聲,實在可惜。安祿山聽到哥舒翰回答後,大喜,沒有怪罪他先前對自己的不尊敬,授予哥舒翰司空、同平章事,安祿山認為挾持哥舒翰投降的火撥歸仁不忠不義,就把他斬了。之後哥舒翰寫書信招降李光弼等人,他們沒有一個投降,反而都回復書信責備了哥舒翰,安祿山知道哥舒翰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又把他囚禁起來。

潼關是整個戰局的核心,潼關失守後,關中震動,河東(此處的河東應指河東城,今山西運城永濟)、華陰(今陝西渭南華陰)、馮翊(今陝西渭南大荔)、上洛(今陝西商洛)等防禦使都棄郡而逃,守兵潰散,關中門戶大開。面對如此慘痛的失敗,唐玄宗李隆基會如何應對呢?請看下集:玄宗幸蜀。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大唐的興衰

推薦閱讀:

誰會翻譯一下《永泰公主墓志銘》?
貞觀和洪武年間的國力對比?
古人每天吃兩頓,唐朝咋還以胖為美呢?
756年唐王朝與同時期阿拉伯帝國比如何?
唐朝時候的突厥人究竟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為什麼?

TAG:唐朝李唐 | 中國歷史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