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文化背後的女性心理探析

耽美文化背後的女性心理探析

來自專欄伍二柒9 人贊了文章

在媒體網路風行的今天,有一股別樣的文化力量蔚為壯觀——耽美。它其實可以說是亞文化,或者更具體一點,宅文化的一種。熱衷者能視若珍寶,鄙夷者則各種接受不能,乃至於惡語相加。這裡,筆者無意對此種文化的雅俗優劣(這本身就是個無解的偽命題)做出評述,而只著眼於一點——耽美文化的背後究竟暗含著何種女性心理。

耽美一詞源自日本近代文學,意為沉溺於美,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對唯美浪漫的追求。它盛行於二次元空間,現已逐漸滲透到文學、影視、繪畫等多個領域。又因為這種題材常被描繪成美型男性之間的純愛故事,耽美一詞就逐漸與 BL(boy』s love)一詞等同起來,而事實上,二者之間仍有一些差別,因與本文主題關係不大,故不多加說明。

耽美,耽溺的是一種近乎極致的幻想中的美,一個具象化的例子,大概就像《王的男人》中的孔吉?它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以 ACGN(Animation 動畫、Comic 漫畫、Game 遊戲、Novel 輕小說)為主。其受眾群體極為固定,以女性為主,並且,其創作者也多為女性。因而,研究耽美文化對於研究女性心理有很大的意義。

在內容上,耽美有很明顯的過度美化傾向,使得其立於虛實之間,像夢一樣真假難辨。它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美夢,而有很多人希望美夢成真。但是,就算如此,它仍具備一定的反世俗意義。怎麼理解呢?即使是科技發達、思想日益開放的現在,依然是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女性依然處在一個相對弱者的地位。作為弱者的女性,有人順從,而有人卻不甘示弱,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在宣洩,耽美現象正是其中之一。

特別說明一下,請大家不要把這曲解成某種女權主義的論調,我本人是更傾向於女性主義而非女權主義的,即正視女性生理與心理的獨特性而非一味追求所謂平權,雖然同時我也隱隱覺出,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其實是一對曖昧的悖論,相互給養而又相互排斥。

耽美世界中的男性,一般都有一方,極富女性的純美特徵,他們細膩、溫婉、嬌艷,有時,根本就是套上了男性軀殼的女性。作品看似在抒寫男子的別樣柔情,實則在展示女性之美。某種程度上,這體現出了女性的群體自戀傾向,即「自己愛上自己」。林白在《一個人的戰爭》中寫到:「這個女人在鏡子里看自己,既充滿自戀的愛意又懷有隱隱的自虐之心。任何一個自己嫁給自己的女人都十足地擁有不可調和的兩面性,像一匹雙頭的怪獸。」女人這種深層的自戀行為是帶有自虐性質的,從中透露出的是一種對自我認同的強烈渴望,最終希望達成的是群體認同,即不僅自我認同,也呼喚他人對這個群體的認同。有人說,藝術的意義應在於不斷培養新的時代精神,而女性自我意識的膨脹,也是新時代精神的一種,大家可以不理解、不接受,但是至少,應對其有所尊重。

榮格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意思是說,每個人的心理結構都是雌雄同體的。那麼,筆者以為,這耽美文化實在與此種心理十分相契,是它的一種具象化表徵。作為主角的兩位男性常常被設定成所謂的「攻與受」或是「1 與 0」,本質上正對應著「男與女」的關係,是「雌雄心理」分裂後的一種寫照,而某些個體表現為男性生理加女性形態,這又是一對「雌雄心理」的外化。

若以一種結構主義的眼光去解讀耽美文化,探討它應由那些元素構成,那麼,慾望肯定是其中之一。雖然耽美的原始主張是描寫一個純愛唯美的世界,但在實踐過程中,慾望卻作為一種難以掩飾的隱秘情感被留在了文字與圖像中。耽美,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表現著男人的慾望,但只要我們多加推敲,就會發現其背後隱藏著女性慾望的本質。前面已經提過,多數耽美作品的創作者都是女性,又主要為女性受眾服務,即它的主體與客體都是女性,因而,可以想見,它最終所滿足的必是某種女性慾望。就像古代的怨婦詩,看似在寫女性的哀怨相思之情,實則在抒寫男性心理。首先,它的執筆人是男性,又由於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受教育機會匱乏,使得它的受眾群體多局限於男性,所以,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用男人的心去寫女人給男人看,而耽美恰好相反。

不管多麼好的時代都是蒙塵的時代,某種意義上,慾望也是一粒粉塵。人因有慾望而去追求,求之不得又徒生痛苦。同性之戀現今仍被許多人視為不倫,無法獲得幸福圓滿的結局。它的悲劇源由之一在於它有悖傳統世俗倫理而導致社會認同感不足,這與很長時間內女性的性別認同感低是相通的。郭沫若說:「真正的文藝是極豐富的生活由純粹的精神作用所升華的一個象徵世界。」那麼,耽美文化本身是有資格被視為一種文藝的,因為它正是由生活體驗所積澱升華而來,有獨特的內涵。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事實上,耽美文化作品可能是一些女性了解、認知男性生理的特殊途徑之一。眾所周知,雖然耽美文化存在於世界各地,但尤以日本為甚。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文化輸出地,其輸出對象基本鎖定為廣大男性群體,而耽美文化的興盛則讓他們在此之外察覺到女性消費群體的強大,其結果就是,雙線並行,達成兩性性文化雙重輸出的目的。

西方的女權主義文學研究者認為,女性較之男性更注重生命體驗,她們用血肉寫作。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也說,女性不同於男性的理性重是非判斷,而更傾向於情感善惡人道方面。這樣的女性心理也同樣投射在耽美作品的創作中。

其實很早以前就有耽美傾向的作品,但沒有像現在這樣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互聯網路的發達當然也是強力助推劑),這種廣泛性已經使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它的存在。歷史文化學派在闡述順應效應時,提出一個叫「置換」的概念,即打破既有的心理圖示,重新構置一個心理圖示,中國是一個重倫理的地方,因此,耽美文化對於現有文化的衝擊所產生的結果目前可能還無法達到這樣的地步,但至少也應被動地被收編到既有的心理圖示中。社會在進步,在發展,女性也更渴望獲得更高層次的「需要」,當然,這要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附:一位男性讀者的一點想法,同置於此,供君參考

  • 支持女性主義,對女權主義保留意見;個人觀點類似於「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男性的歸男性,女性的歸女性;不得不承認,現在這個社會對女性還是相當不公平的;
  • 個人認為同性戀不被廣泛支持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文明是需要繁衍的;《三體》中葉文潔設定的第一個宇宙基本公理說明的也是類似的問題(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公理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不過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後可能就無性繁殖了,這個時候可能同性戀以及獨身主義都會被廣泛支持;現在已經有點類似的苗頭了;
  • 現在的男性也更加女性化,試看現在被熱捧的各種小鮮肉,更多女性陰柔之美,而缺乏了男人的陽剛,相當不喜;一陰一陽謂之道,不過現在卻有點陰盛陽衰之感,《三體》中也多有類似描寫「程心很快想明白了:其實這種進程早已開始。公元 20 世紀 80 年代可能是最後一個崇尚男性氣質的年代,那以後雖然男人還在但社會和時尚所喜歡的男人越來越女性化。她想起了 21 世紀初的某些日韓男明星,第一眼看上去也是美麗女孩的樣子,那時人們稱之為男色時代來臨。大低谷打斷了人類的女性化進程,似隨著威懾時代而來的半個多世紀的舒適的和平,使這一進程加速了」。但願這只是大劉的「杞人憂天」;不然以後的星辰大海都將成為夢幻;

weixin.qq.com/r/8i98ZO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寒氣濕氣,竟是通過這5大穴位進入體內,再不知道就晚了!
山本耀司:我在尋找獨立女性
女性黑奴悲慘的命運:13歲便當做繁殖工具生育,最多可生41位孩子
中國妻子的「性」愛誤區[女性話題]

TAG:耽美Boyslove | 女性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