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命鎖的歷史淵源

中國長命鎖的歷史淵源

4 人贊了文章長命鎖也叫「寄名鎖」,前身是「長命縷」,流行全國各地區。呈古鎖狀,一般多用金銀寶玉制,它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承載著人們希冀「鎖」住生命,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因此,許多兒童從出生不久起,就掛上了這種飾物,一直掛到成年。

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生命歷程的經驗,經過干錘百鍊、精雕細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長命鎖」上,並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把「長命鎖」佩戴到了孩子身上。

漢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五色絲雖為小物件,卻象徵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除邪魔。古人認為五方具有神奇的力量 ,可以辟邪除災。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由於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人們用五色絲編成繩索,繫於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驅邪辟災、祛病延年、健康長壽。在南北朝以前,端午節系長命縷習俗已經在荊楚等地沿襲。

到了唐代,這一習俗已經在全國各地盛行,唐代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記載:「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余」。

宋朝宮廷有端午節賜百官長命縷習俗。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在長春殿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

到了明代,長命鎖作為兒童專有佩飾在全國各地極為流行,成年男女使用者較少。一般多用於小兒滿周歲時,百索的進一步發展,就成了長命鎖。

社會主流的長命鎖是以銀材質為主要的打造素材,卻很少給孩子佩戴其他貴金屬飾品。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是銀的使用比較廣泛,在中國古代社會直接用作貨幣,在日常生活中流通以,取材很方便:找個銀匠,把錢熔了就能做成首飾,還不影響繼續當貨幣使用。

戴銀質鎖更多的是與銀的特性有關:銀本身對人體有保健作用,適合給體質嬌嫩的孩子佩戴。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道:銀具有「安五臟、安心神、止驚悸、除邪氣」等作用。也就是說,銀可以避邪,幫助孩子排除掉體內的「胎毒」,幫助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安神。

銀還具有殺菌和試毒的作用,對成長中的孩子都有裨益。所以,在貴金屬中,銀是比較適合給孩子佩戴的:既美觀,又保健。

銀鎖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一般長10至14厘米,寬6至8厘米。用項鏈或絲編帶穿入鎖檔中,形成一個圈,掛在幼兒脖子上,鎖垂在項下胸前。銀鎖正反面有文字與圖案,它們都具有增強鎖的保育力量的作用,或者說都表達了人們對於幼兒生命長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願。

文字多出現在正面,一般為「長命百歲」、「長命富貴」、「長發其祥」、「後生可畏」等字樣。裝飾的紋樣圖案大多鏨在反面:多為麒麟、龍、虎、富貴牡丹、吉祥八寶、蓮花蝙蝠、祥雲瑞獸,以及一些相關的寓意吉祥的漢族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等等,十分的豐富多彩。

查看原文 hongyubo.com/know_detai


推薦閱讀:

追尋從未間斷的中國文化
京交會文化創新展區完美收官
劉成紀: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
近人對中國文化的兩極評判

TAG:中國文化 | 古玩 | 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