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終結從蜀漢滅亡開始,但司馬昭老早就想滅東吳!

三國終結從蜀漢滅亡開始,但司馬昭老早就想滅東吳!

曹魏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東吳永安六年(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滅亡蜀漢,三國正式變成了魏吳對峙,不久又換成了晉吳爭鬥,直到西晉咸寧六年,東吳天紀四年(280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派出六路大軍滅亡東吳,正式歸於一統。

不過,司馬昭最早想動手解決的,並不是蜀漢,而是東吳,當時他也有一個比較好的機會。

曹魏甘露三年,蜀漢景耀元年,東吳太平三年(258年),時任曹魏高都公、大將軍、大都督的司馬昭攻克壽春城,諸葛誕之亂告一段落,此役獲得了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高度評價:

君子謂司馬大將軍於是役也,可謂能以德攻矣。夫建業者異道,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虜吳眾,席捲淮浦,浮馘十萬,可謂壯矣。而未及安坐,賞王基之功;種惠吳人,結異類之情;寵鴦葬欽,忘疇昔之隙;不咎誕眾,使揚土懷愧。功高而人樂其成,業廣而敵懷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當之哉!

可以說,在習鑿齒看來,司馬昭在平定諸葛誕叛亂的過程中,表現堪稱完美,一舉一動都很厲害!

悅史君認為,習鑿齒的反應很正常,因為司馬昭不僅在國內贏得很漂亮,把早前投奔東吳的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文欽,諸葛誕一起解決,東吳左將軍唐咨也再次降魏;而且還逼得東吳永寧侯、大將軍孫綝殺了嘉興侯、鎮南將軍朱異,損兵折將不得不回東吳。

戰後,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言:「淮南仍為叛逆,吳兵室家在江南,不可縱,宜悉坑之。

意思就是,把之前的叛軍和東吳俘虜全部活埋,但司馬昭有不同意見:「古之用兵,全國為上,戮其元惡而已。吳兵就得亡還,適可以示中國之大度耳。

司馬昭認為,領頭的叛將處理掉就可以了,吳軍俘虜不但不能殺,還要把他們送回東吳,以便顯示曹魏的大國氣度。

司馬昭還任命唐咨為安遠將軍,其餘的東吳降將也都給了相應的地位和封號。

這個時候,司馬昭的心思已經轉移,他想的是趁勝派兵深入,招撫唐咨等東吳降將的子弟舊部,企圖一舉滅亡東吳。

這讓在壽春之戰中立下大功的安樂鄉侯、行鎮東將軍、豫州刺史王基很不安,他趕忙向司馬昭進諫道:

昔諸葛恪乘東關之勝,竭江表之兵以圍新城,城既不拔,而眾死者大半。姜維因洮西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夫大捷之後,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今賊新敗於外,又內患未弭,是其修備設慮之時也。且兵出逾年,人有歸志,今俘馘十萬,罪人斯得,自歷代征伐,未有全兵獨克如今之盛者也。武皇帝克袁紹於官渡,自以所獲已多,不復追奔,懼挫威也。

王基認為,之前東吳富春侯、丞相諸葛恪和蜀漢平襄侯、衛將軍姜維都有先勝後敗的教訓,如果魏軍繼續進軍,這次的勝利來之不易,應該像魏武帝曹操當年在官渡戰勝東漢鄴侯、大將軍、冀州牧袁紹一樣,適可而止最好。

司馬昭聽從王基的建議停止伐吳,任命王基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晉封他為東武侯。

那麼,這個時候司馬昭適不適合攻打東吳呢?悅史君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因為東吳方面在壽春之戰中損失不算大,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內部也沒有出現大亂,而魏軍剛剛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的平叛戰爭,將士們是需要休整的,如果貿然交戰反而虎頭蛇尾,影響了司馬昭的威望。


推薦閱讀:

三國最忠誠三大名將:關羽第二,第一當之無愧!
三國百傑英豪【移動長卷】
《三國演義》諸葛亮口中「厚顏無恥」的王朗,歷史上是個怎麼的人?
國語注(三國吳)韋昭 注國語卷第四
三國被嚴重貶低的悍將,本在正史中光芒萬丈,卻被羅貫中無限黑化

TAG:東吳三國 | 季漢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