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桂林米粉

味道廣西:你不知道的桂林米粉

1 人贊了文章

一日之計在於晨,中國人最看重早餐,早餐吃得好,能給人們帶來一天充足的能量。北方人的早餐愛吃包子、煎餅和油條之類的干食,南方人則更喜歡帶有溫熱的湯湯水水的濕食。而很多廣西人的早餐,則是從一碗粉開始的。

廣西人出了名愛吃粉,不同的地方能做出不同的粉,粗略的估計,廣西叫得上名堂的粉,足有十來種。而桂林人最愛的,當然就是桂林米粉。當然,桂林本地人一般不會繁瑣的稱桂林米粉,他們通常把干撈的稱為滷菜粉,帶湯的稱為湯菜粉。

滷菜粉就是把燙熱的米粉濾干,再配以鍋燒(炸酥的五花肉)、鹵牛肉片、香腸、叉燒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再根據個人喜好加入辣椒、蒜蓉、蔥花、各類酸菜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呼呼作響,聲色味俱全。

湯粉則是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桂林米粉的製作不簡單,成品外表潔白光亮、細滑、柔韌,優質米粉往往是一團只有一根。具體的製作方法是:用清純的灕江水,將桂林優質大米泡漲,研磨化為漿並濾干,揣成粉團煮熱,然後壓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團成一團,因為經過了反覆揣揉,因此筋力極好。米粉又分為圓粉(圓的)和切粉(扁的)。

做出來的米粉本身淡而無味,做成美味的桂林米粉關鍵在滷水。店家熬制的滷水都有各自的絕招,一般每家店都不同,而且一般不將配方外傳,作為商業秘密。雖然各家不同,但是製作方法大同小異,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坐鍋,放入豬肉、豬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羅漢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後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氣撲鼻味道純美、營美豐富的滷水,與米粉拌和,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蔥花、芫荽、辣椒,那味道堪稱好極了,而且吃了一回忘不了。

桂林米粉滷水的製作頗費功夫,原料就多達二十多種,更別說不同的米粉店還會加入不同的中藥或者調料。一般來說,製作滷水需要水蛇、黃青蛙各一隻,豬頭骨、牛骨各2000克,草果、桂皮、甘草各10克,八角、香茅、丁香6克,小青椒100克,砂仁各25克,小茴香25克,丁香5克,香葉、花椒各10克,陳皮6克,陽江豆豉400克,干辣椒50克,老薑500克,干蔥頭200克,桂林豆腐乳250克,鹽80克,冰糖200克,醬油200克。

準備好材料以後將水蛇、黃青蛙剖開去雜,把豬頭骨、牛骨洗凈,入沸水中大火氽10分鐘,撈出放入不鏽鋼桶中,加清水15千克大火燒開,小火煮5小時,過濾留湯。

然後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草果、桂皮、甘草、八角、香茅、砂仁、小茴香、丁香、香葉、花椒、陳皮、陽江豆豉、干辣椒小火煸炒15分鐘,撈出香料,用紗布包起成香料包,下入湯中小火熬2小時。

最後鍋內留油3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豆腐乳小火翻炒2分鐘,放鹽、味精、雞粉、冰糖、醬油小火熬開,出鍋倒入不鏽鋼桶中調勻即可。

桂林米粉可不僅僅是一碗食物,其中大有文章,關於桂林米粉的由來,就要許多的說法。

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里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於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灕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怎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可口又易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製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這些傳說聽起來頗有幾分神話色彩,實在是當不得真。桂林米粉滷水中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制,這些草藥有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的功效,所以還有一種說法,桂林米粉的誕生是因為當年修築靈渠。

原來,秦王嬴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鬥之激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這些西北將士,天生就是吃麥面長大的,西北的拉絲面、刀削麵、羊肉雜碎湯泡饃饃,都是他們的美味佳肴。如今他們遠離故土,征戰南方,山高水深,糧食運不上來,人不可能空著肚子行軍打仗,只有就地征糧,以解決食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產大米,卻不長麥子,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軍中伙夫們去完成。伙夫根據西北餄面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干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陣,最後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里煮熟食之。合麵糰不舂,而米粉團通過舂 ,使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秦軍郎中採用當地中草藥,煎製成防疫葯湯,讓將士服用,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為了保健,也是由於戰爭緊張,士兵們經常是米粉、葯湯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桂林米粉滷水的雛形。後經歷代賣米粉師傅的改進、加工,而成為風味獨具的桂林米粉滷水。

因此,根據桂林人的傳說,桂林米粉從秦王朝就開始產生和生產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三百年的歷史。

在桂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米粉店。和其他地方米粉店不同的是,桂林有的米粉店要先買票再拿粉,也有拿粉時同時交錢的。價錢按兩計價,一兩米粉4元,二兩4.5元,三兩5元,一般以次類推,若是素粉就相應減去5角。拿粉時告訴小工是買鹵粉,還是湯粉,買這兩種的居多,偶爾也會有人買牛腩粉、生菜粉和馬肉米粉。

買粉時,小工會將粉團放進漏勺,然後浸入熱水中,並用筷子攪動,待米粉燙熟,馬上到入印有「桂林市餐具消毒中心」的搪瓷碗中,另一個人負責放滷水、牛肉等料。待次工序完畢,客人就可以領走米粉,在一旁有蔥花辣椒等配料的桌子上放好配料和湯(一般是由豬骨熬制),拿了筷子,就可以在店內找到位子坐著吃了。但是正宗的桂林米粉是先不放湯,在吃完米粉後盛一碗湯慢慢享用。

走在千年桂林城,隨便進到一家米粉店,哪怕裝潢樸素,味道都是無比的正宗。正是桂林米粉獨特的美味和歷史,使得這一碗簡簡單單的米粉也成為了桂林美食的代表。

一日之計在於晨,中國人最看重早餐,早餐吃得好,能給人們帶來一天充足的能量。北方人的早餐愛吃包子、煎餅和油條之類的干食,南方人則更喜歡帶有溫熱的湯湯水水的濕食。而很多廣西人的早餐,則是從一碗粉開始的。

廣西人出了名愛吃粉,不同的地方能做出不同的粉,粗略的估計,廣西叫得上名堂的粉,足有十來種。而桂林人最愛的,當然就是桂林米粉。當然,桂林本地人一般不會繁瑣的稱桂林米粉,他們通常把干撈的稱為滷菜粉,帶湯的稱為湯菜粉。

滷菜粉就是把燙熱的米粉濾干,再配以鍋燒(炸酥的五花肉)、鹵牛肉片、香腸、叉燒等,加滷水、花生油、酥黃豆,再根據個人喜好加入辣椒、蒜蓉、蔥花、各類酸菜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呼呼作響,聲色味俱全。

湯粉則是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桂林米粉的製作不簡單,成品外表潔白光亮、細滑、柔韌,優質米粉往往是一團只有一根。具體的製作方法是:用清純的灕江水,將桂林優質大米泡漲,研磨化為漿並濾干,揣成粉團煮熱,然後壓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團成一團,因為經過了反覆揣揉,因此筋力極好。米粉又分為圓粉(圓的)和切粉(扁的)。

做出來的米粉本身淡而無味,做成美味的桂林米粉關鍵在滷水。店家熬制的滷水都有各自的絕招,一般每家店都不同,而且一般不將配方外傳,作為商業秘密。雖然各家不同,但是製作方法大同小異,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坐鍋,放入豬肉、豬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羅漢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後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氣撲鼻味道純美、營美豐富的滷水,與米粉拌和,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蔥花、芫荽、辣椒,那味道堪稱好極了,而且吃了一回忘不了。

桂林米粉滷水的製作頗費功夫,原料就多達二十多種,更別說不同的米粉店還會加入不同的中藥或者調料。一般來說,製作滷水需要水蛇、黃青蛙各一隻,豬頭骨、牛骨各2000克,草果、桂皮、甘草各10克,八角、香茅、丁香6克,小青椒100克,砂仁各25克,小茴香25克,丁香5克,香葉、花椒各10克,陳皮6克,陽江豆豉400克,干辣椒50克,老薑500克,干蔥頭200克,桂林豆腐乳250克,鹽80克,冰糖200克,醬油200克。

準備好材料以後將水蛇、黃青蛙剖開去雜,把豬頭骨、牛骨洗凈,入沸水中大火氽10分鐘,撈出放入不鏽鋼桶中,加清水15千克大火燒開,小火煮5小時,過濾留湯。

然後鍋內放入色拉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草果、桂皮、甘草、八角、香茅、砂仁、小茴香、丁香、香葉、花椒、陳皮、陽江豆豉、干辣椒小火煸炒15分鐘,撈出香料,用紗布包起成香料包,下入湯中小火熬2小時。

最後鍋內留油3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豆腐乳小火翻炒2分鐘,放鹽、味精、雞粉、冰糖、醬油小火熬開,出鍋倒入不鏽鋼桶中調勻即可。

桂林米粉可不僅僅是一碗食物,其中大有文章,關於桂林米粉的由來,就要許多的說法。

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里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於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灕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怎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可口又易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製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這些傳說聽起來頗有幾分神話色彩,實在是當不得真。桂林米粉滷水中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制,這些草藥有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的功效,所以還有一種說法,桂林米粉的誕生是因為當年修築靈渠。

原來,秦王嬴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鬥之激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這些西北將士,天生就是吃麥面長大的,西北的拉絲面、刀削麵、羊肉雜碎湯泡饃饃,都是他們的美味佳肴。如今他們遠離故土,征戰南方,山高水深,糧食運不上來,人不可能空著肚子行軍打仗,只有就地征糧,以解決食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產大米,卻不長麥子,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軍中伙夫們去完成。伙夫根據西北餄面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干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陣,最後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里煮熟食之。合麵糰不舂,而米粉團通過舂 ,使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秦軍郎中採用當地中草藥,煎製成防疫葯湯,讓將士服用,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為了保健,也是由於戰爭緊張,士兵們經常是米粉、葯湯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桂林米粉滷水的雛形。後經歷代賣米粉師傅的改進、加工,而成為風味獨具的桂林米粉滷水。

因此,根據桂林人的傳說,桂林米粉從秦王朝就開始產生和生產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吃米粉,已經吃了兩千三百年的歷史。

在桂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米粉店。和其他地方米粉店不同的是,桂林有的米粉店要先買票再拿粉,也有拿粉時同時交錢的。價錢按兩計價,一兩米粉4元,二兩4.5元,三兩5元,一般以次類推,若是素粉就相應減去5角。拿粉時告訴小工是買鹵粉,還是湯粉,買這兩種的居多,偶爾也會有人買牛腩粉、生菜粉和馬肉米粉。

買粉時,小工會將粉團放進漏勺,然後浸入熱水中,並用筷子攪動,待米粉燙熟,馬上到入印有「桂林市餐具消毒中心」的搪瓷碗中,另一個人負責放滷水、牛肉等料。待次工序完畢,客人就可以領走米粉,在一旁有蔥花辣椒等配料的桌子上放好配料和湯(一般是由豬骨熬制),拿了筷子,就可以在店內找到位子坐著吃了。但是正宗的桂林米粉是先不放湯,在吃完米粉後盛一碗湯慢慢享用。

走在千年桂林城,隨便進到一家米粉店,哪怕裝潢樸素,味道都是無比的正宗。正是桂林米粉獨特的美味和歷史,使得這一碗簡簡單單的米粉也成為了桂林美食的代表。


推薦閱讀:

桂林陽朔山水遊山玩水(6)
桃花江,燃亮桂林的夜 作者:7師—懷頭他拉
白雪石|桂林山水甲天下,白派山水甲桂林(100幅)
迷失山水間……陽朔、桂林全記錄

TAG:桂林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