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鯊》:一部經典模式下的微創新金蛋|河豚專欄
來自專欄娛樂資本論10 人贊了文章
繼《侏羅紀公園2》之後,又一部怪獸電影衝進了中國電影市場——《巨齒鯊》。這部電影在排片低於同檔期兩大競品影片的情況下,周末三天單日票房過億,截止發稿,三日票房已超過3.4億。 在普通觀眾觀感佔主導的貓眼平台上評分8.8分,還小勝8.2分的《一出好戲》,明顯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作為一部全球發行的影片,該片周四晚7點提前在北美點映,當晚進賬400萬美元,比《長城》高出三倍多,對比近兩年的怪獸題材影片,也小勝去年3月上映的《金剛:骷髏島》。北美首日票房達到1650萬美金,全球周五單日票房超過5100萬美金,為同期開畫影片全球第一,遠超市場預期。
一般來說,鯊魚片作為怪獸片的一種亞類型,過去總是在挨罵。要麼是影片投資不夠,鯊魚基本全靠觀眾想像;要麼就是故事潦草敷衍,後期製作缺斤少兩。
《巨齒鯊》憑什麼?居然可能成為兼收中美市場的票房金蛋?而且口碑還一點也不弱?
在筆者看來,這部影片從製作模式上來說,並沒有很新鮮,標準的好萊塢模式和A級怪獸片製作水準;劇情呢,也是《大白鯊》《侏羅紀公園》這樣的經典模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怪獸片的套路讓觀眾看得挺爽。就連過去在合拍片中經常打醬油的中國演員和中國元素,也沒那麼生硬了。
這種投入1.5億美金製作的怪獸動作片,純國產影片還處於市場空白期,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去冒這麼大的風險。此次,作為一部由中國主投主控的好萊塢大片,到底能帶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 《巨齒鯊》成功法則之一:會花錢
相比很多大製作的怪獸大片,《巨齒鯊》成功的第一法則可能是,會花錢。因為怪獸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觀眾憑什麼來看你的怪獸。
百度豆瓣隨手搜了一下,帶「鯊魚」的電影就幾百部,鯊魚的類型也從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一路發展到了狂鯊、兩頭鯊、五頭鯊,甚至還有科幻頻道的鬼鯊……
《巨齒鯊》要成功,首先就要在銀幕上讓260萬年前就滅絕了的史前巨鯊「起死回生」。
巨齒鯊有多猛?體重40噸,長18.2米,咬合力20噸,是霸王龍的5倍。古生物學家稱它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簡單來說,這是佔據著海洋食物鏈頂端的王霸級的存在。
這個大傢伙,現在只留存有化石吧。於是在製作巨齒鯊之前,影片幕後團隊參考了許多有關這一生物的歷史資料,了解了它的具體形態。
然後同時利用採用捕捉和建模兩種方式,建立起巨齒鯊各個角度的靜態模型,對它每一個細緻微小的動作,也進行了精確設計。但光有靜態造型還不夠。
用導演喬·德特杜巴所說:「如果你的電影里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動物,那麼它很容易被塑造的又蠢又奇怪,電影也會顯得很假。」為此,製作團隊邀請了以設計複雜的流體特效而聞名的Scanline VFX團隊,設計巨齒鯊的動態動作。
靜態造型+動態捕捉,電影里詭異、兇狠、如深海遊魂一樣的巨齒鯊的恐懼感,就有了依託。
下一個問題就是,在深海里的這隻水怪,怎樣才能讓觀眾更加信服?
電影里巨齒鯊最初所在的馬里亞納海溝,被電影呈現出了豐富的神秘海底生態,那些神奇生物全都採用CG設計,甚至是細微的波紋都精密呈現,在全景鏡頭的展示下,帶給人一種沉入海底的浸沒式體驗。
有了巨型怪獸、深海奇觀就夠了?沒有俊男美女、沙灘比基尼算什麼鯊魚電影?所以,本片把人類和鯊魚最後的決戰地點,選在了中國三亞。
但這才是最考驗製作的時候,因為當一切大白於日光下,一個製作瑕疵就足以破壞整部電影的氛圍。
從影片來看,從巨齒鯊在海灘游泳者們的腳下潛伏,到直接張嘴咬向遊船,再到影片最後段落的捕鯊、屠鯊,每個環節既被設計地驚心動魄,也被製作地少有瑕疵,就連鯊魚最後被炸裂後的「血肉」,都真實得令人髮指。
看《巨齒鯊》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清楚楚知道錢燒在哪裡。製作精良能決定一切嗎?不能,但能把粗糙獵奇的B級片、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大製作的幌子的濫拍B級片和真正的A級製作清楚地區分開來。
怪獸片的技術和成本並非一般製作能夠完成。此前的許多鯊魚片,其實不過是套用《大白鯊》的外殼,賣的是獵奇的里子,而《巨齒鯊》做到的是四個字:貨真價實。
從獵奇到奇觀,一字之差,絕非一步之遙。
- 《巨齒鯊》成功法則之二:優化套路。
怪獸片這樣的類型電影,幾乎是一出道,就巔峰。這件事,最早起源於斯皮爾伯格,他將怪獸片的敘事法門,一部《大白鯊》全都玩到了高手境界,後面的電影還怎麼拍?
答案是:套路與套路之間,是有不同的。
《巨齒鯊》敘事上最大的優點是:規整,成熟,但又帶著和經典鬥智的聰明。
說到這兒,要交代下電影的來處:改編自美國作家史蒂夫·艾爾頓的同名系列暢銷科幻小說。
導演喬·德特杜巴認識一下,執導過兩部《國家寶藏》,絕對是好萊塢類型片的巧匠。喬·德特杜巴的善用套路辦法是,既要破,又要守。
過去幾年好萊塢鯊魚電影的創新長什麼樣?
《鯊捲風》里,群鯊違背物理常識在天空中漫天飛舞,天降鯊魚,厲害不?這麼厲害你怎麼不上天呢?結果鯊魚真的飛上太空吃宇航員去了。
《鬼鯊》里,鯊魚違背生物常識變了鬼還出來咬人,驚悚不?
還有什麼常識也不顧的《八爪狂鯊大戰梭魚翼龍》,雷人不?
而《巨齒鯊》呢?遵循的是最傳統的好萊塢敘事法則,就自始至終抓住巨齒鯊這根線。所有情節都是經得住生物學物理學考證的。
作為一部怪獸動作電影,它汲取了好萊塢經典的鯊魚電影和怪獸電影的營養,融合了動作、冒險、懸疑等多重中國觀眾喜愛的元素,又通過類型片的微創新一定程度打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就連讓鯊魚轉移到三亞的理由,也不是隨心所欲,而是之前在營救逃離時,科考隊的潛水艇爆炸,導致隔離這隻遠古巨獸的溫躍層異變,它才趁著溫度變化間隙,游到了淺海……守住了底線,再說破。
首先破掉的,是傳統鯊魚電影的單一空間。過去的鯊魚乃至怪獸電影,不是在深海作孽,就是在淺海吃人,很少突破海域,而影片從深海進入淺海,這不就是兩個氛圍完全不同的敘事空間的調換?對應的,不就是動次打次的不同敘事節奏?
一開場,就是巨鯊在深海搗毀潛艇、吞噬十數人生命的驚魂大戲。緊接著的深海救援,氣氛一步步被撩到高潮;最後是從海底追到海面,從深海打到三亞,從靜謐如謎的浩渺海底世界,到震天動地正面剛的三亞對決。
這樣的突破看似不大,但不也賦予了電影更豐富的視覺層次和張力?
第二破,是和傳統鯊魚電影比速度強度。
當電影將這個史前怪獸和渺小的人類置於同一個鏡頭中,畫面的張力自然就湧現出來了。尤其是當傑森斯坦森駕駛著潛水器與鯊魚周旋、搏鬥、廝殺的時候,充沛的成本其實是反哺了電影敘事,讓故事在大情節難有突破的情況下,能夠把許多小細節盤出更多的趣味。
除此之外,還可以和經典愉快地玩耍。
電影到處都能看出《大白鯊》的痕迹,尤其是開場巨齒鯊的從隱到顯,不就是當年大白鯊先抑後揚的出場策略?
所以當影片中有一幕,科研隊員在鯊魚屍體的戰利品旁拍照紀念時,一個隊員被慫恿著把頭伸進了鯊魚的血盆大口裡,你是不是以為下一個鏡頭肯定是鯊魚一口咬掉隊員的腦袋?但是,這一幕卻並沒發生。
你看,在這一刻,導演彷彿對著觀眾狡黠地一笑。
他在拍攝的過程,保留了好萊塢怪獸片的核心價值,所有奇觀與想像——花式打怪、新奇屠鯊等等,都取經自過往,但又能變化出一些新的招式,甚至在不少地方安排了幽默、情感的片段,最後呈現結果是影片節奏張弛有度,高潮迭起,娛樂性十足。
最後打造的這部完成度頗高的商業大片,不僅把故事講圓,保持全程高能,幾大主演也立得住,偶爾能在某個細節處帶給觀眾驚喜,這樣的怪獸片,熱愛大場面的中國觀眾憑什麼不買單?
- 《巨齒鯊》成功法則之三:融入中國元素
上周五在北京萬達CBD店看完電影一起出來的觀眾中,大家都有同感,中國元素在這部電影中沒有那麼尷尬了。
演員陣容方面,《巨齒鯊》用上了傑森·斯坦森、李冰冰、魯比·羅絲等知名演員,會不會,中國演員又水土不服?看起來,電影終於找到了治尷尬症的辦法。
首先是人設上,李冰冰飾演一位海洋專家,和傑森·斯坦森的角色構成了不打不相識的角色關係,並且將任務關係變化保持到終場,這樣既突出了「郭達」的身手、動作和幽默感,又讓李冰冰的角色在與男性演員的對手戲中表現出了一定的主動性和強勢,不會讓女主像個花瓶。
但在我看來更關鍵的是,已經在《生化危機5》等多部好萊塢大片中參演的李冰冰,已經可以很好地融入主演以西方演員為主的表演體系中,她整部電影的表演都很鬆弛、流暢感很強,自如自然。
每次當人類試圖打破自然規律,創造科學界未知的全新物種。同時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去面對一個我們完全無法完全理解掌控的世界。
這些怪獸片背後,不也帶著人類對自我和科學界限的反思?這樣的反思,用在電影上,就是對類型片規律的遵循。
在筆者看來,我們依然需要保留對類型片的敬畏。只有站在類型片常識基礎上培育出的創新之花,才能經得起觀眾和時間的考驗。
像《巨齒鯊》這樣的微創新怪獸電影,也許還無法把經典比下去,但至少它做到了類型片上的紮實,合拍片上的融洽,對經典模式心存敬意又努力拓展邊界。看得出中美雙方都從創作上抱持了最大的誠意,而怪獸片的酣暢淋漓就是對觀眾最大的敬意。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精彩內容n(*≧▽≦*)n
推薦閱讀:
※一部關於奮鬥的自傳電影《艾德·伍德》[中字美國片]
※電影| 近40部你一定要看的經典好萊塢大片 每一部豆瓣評分都很高!!!
※【佳片U約】電影:《七宗罪》
※《福爾摩斯探案電影全集》
※2018上半年網劇成績單|爆款暫缺,點擊30億以上僅有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