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給他的是錫雕,傳不下去是可惜
來自專欄 GUYU穀雨4 人贊了文章
錫雕丨永康的錫器工藝俗稱打鑞,錫器製品多用於製作生活日用品、傳統嫁妝、儀仗道具及佛事法器等。永康的錫器工藝,至少可追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錫工匠世代相傳,從業人數眾多。依照永康風俗,姑娘出嫁時,娘家人往往要送一套錫器。2009年,永康錫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2279681453785088
嗓門大、動作快,身負家傳「絕學」,敲敲打打的一雙手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工作,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他叫應華升,談吐舉止十分謙虛,在採訪中甚至不曾提及自己的姓名。只是字裡行間都能聽出,他是父親應業根忠實的粉絲。
只要一提起父親,他總是眉飛色舞,忍不住要繪聲繪色為我們講上一段父親的舊事。那些關於技藝、創新和榮譽的曾經。
?「迷途知返」的往事
應華升很早就跟著父親學打鑞,十六七歲與父親各自挑著一副扁擔走街串巷。那時候市場多大,全憑著一雙腳去丈量,出趟遠門兒不光要無數次磨破肩頭、腳底,還常伴著露宿街頭的風險。
因為手藝活兒實在艱辛,應華升後來便轉行去做了鋼材生意,碰巧也趕上好勢頭,那幾年生意做得風風火火。
2009年,父親作為永康錫雕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去北京參加活動,並在現場遇到了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和平。一番交談後,父親二話不說便一個電話將正忙做生意的應華升招來了北京。
很快,應華升也見到了周和平。在父親和領導的極力勸說下,他決定要重操舊業做回老本行。但心裡又隱隱泛著迷茫,停手了好些年,這會子再拎起來還能做好嗎?
? 愛不釋手的「新生」
既然打定了主意做錫雕,他便沉下心來認真雕鏤。當重操舊業後的第一份作品受到父親的肯定時,應華升的心底突然湧現出對錫雕從未有過的強烈喜愛。
有誰不願意聽見讚美呢?應華升提起這件往事不禁莞爾,別人的誇獎總能給予自己莫大的勇氣,甚至生出「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征服感。或許那不過一瞬間的事兒,但卻是最真實的感受。
從此,他便彷彿把自己的時間全都定格在了工作的小案上,從早晨開了鋪子的門,他便開始了「哐哐哐」地敲打工作。中午妻子做好了麵條給他端來,他三下五去二地吃完,又開始忙活手頭的活兒。
? 「圖謀多日」的收徒
源於對錫雕手藝「失而復得」、「迷途知返」的喜愛,他總渴望能有一批年輕人加入錫雕的隊伍。可眼下年輕人開口就要不菲的工資,吃不消這筆收徒支出的應華升便開始招呼自己身邊的人。兒子,便是他「密謀」的重點招攬對象。
「不會讀書嗎?回來跟我學錫雕吧!」「不會做生意嗎?回來跟我學錫雕吧!」這些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是兒子就像當年的自己,總覺得工作十分乏味,每次都是學了沒多久就放棄了。
應華升對兒子的態度倒是比較理解,自己當初也是「逃離」過一段時間,最終還不是又回到了這一行?年輕人急躁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不斷成熟,他相信,兒子終也會回到這個行當上來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