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經營好30歲到35歲?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職業建議文章…

如何經營好30歲到35歲?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職業建議文章…

來自專欄勝哥有話說4 人贊了文章

作者丨楊毅

來源丨培訓人社區

在最近的一年的職業規劃諮詢過程中,我明顯地感覺到35歲以上人群對於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迫切性。

也正是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時間點的把握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如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我們的客戶中,遇到的往往是兩類較為極端的案例:

一類是已經做到一定級別——至少是總監級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於20萬的人;

另一類是工作多年,但依然處於一個相對低的位置,無論是職位層級和物質回報,還是個人的價值感,均無法得到較高認同。

這兩類案例雖然極端,但卻給我們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考。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但凡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

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屬於每隔一兩年換一次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

當然,除了頻繁跳槽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式的,並沒有上升,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 「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

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當然,根據我們的實踐諮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因為當初的選擇後悔不迭,但卻欲哭無淚。

所以,無論是為了避免走更多的彎路,還是邁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須提前思考你未來的謀生之路。

已經有太多的案例證明: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如果說年輕是上帝給予你的犯錯的資本,你還有時間去彌補。但如果你已經到了二十歲的尾巴上,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

從大學畢業,到你的而立之年。這個時間已經足夠長,讓你有足夠的機會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並反思自己的成長。

從30歲到35歲,這其中有5年的時間。假如給你足夠犯錯的時間。那麼,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

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確立明確的目標,並利用5年的時間去追趕。這可能是你成長的最後的最佳時機。

錯過了這個時機,你已不再年輕,社會也不會再以包容的心態去原諒你的年少輕狂。否則,你多走一步錯路,就必定要在以後以十倍的代價補回來。

從30歲到35歲,你應該學著為你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以便讓你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1

30歲

你必須要面對的三大問題

1)家庭與責任的問題

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不要以為有些問題離自己還很遠。無論是頹廢還是忙碌,你的時間都在飛快地逝去,你感覺自己在加速變老。

有些問題,不管你是否願意去面對,但你的成長階段決定了你必須要承擔與年齡相匹配的責任。

大多數的人,到了這個年齡段,都必須要考慮一下家庭問題。

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

你的職業到底該如何發展,才能確保讓你支撐整個家庭的負擔?

這不僅僅包括你的愛人,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時候,你要承擔的是雙方四位老人的供養)。

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現倍增,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著倒退。那麼,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

而這種壓力,更多的時候,會使你沒有餘力去謀求更好的發展。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沒有現在的高。那麼現在的工作,我還會輕易再動嗎?

說得更不客氣一點:我還敢輕易再動嗎?我還有那個膽量與勇氣嗎?

所以,要想行動,就趁早。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輕裝上陣,拼盡全力向前沖,這是你唯一的選擇。

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否則,你的後半生都將永遠在碌碌無為中「被安逸」下去。

2)能力與年齡的匹配度問題

為什麼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明確規定要5年經驗、10年經驗等等類似的工作經驗要求呢?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匹配的能力等級。

同樣的工作,5年經驗和10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

你的工作年限越長,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係。

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係。那麼,你就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進而喪失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在我們的很多客戶中,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就是能力與年齡不匹配的問題。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所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會遇到很多的阻力。

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原因:

一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無一技之長;

二是雖然在一個方向上長期積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長的,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複勞動,原地踏步。

所以,對於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

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

如果不匹配,那麼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並跑步前進。以彌補與那些先知先覺者之間的差距,確保自己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

3)知識結構的構建與提升問題

我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做銷售做了五六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操作經驗。有一次跳槽去應聘,某知名快消企業的區域營銷經理的職位。

在面試的過程中,所有關於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他都能夠對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統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

我相信在職場上做過五六年的人都有這種感受:感覺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無論是流程,還是技巧與方法,都能夠熟練掌握。但如果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身在職場,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別。

一個最基礎的業務員,想著如何維護好終端。這是戰術層面的東西,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但如果一個營銷總監這樣的角色,還和業務員一樣天天想著如何去和終端老闆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職了。

每一個企業的運營,都會由戰略與戰術所構成。

大的戰略會細分成小的戰略,小的戰略會細分成一個一個的執行戰術,由基層人員去付諸實施。不同層級的人,分別負責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職。這也是團隊協作的意義所在。

同樣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

層級越高,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

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另外,從溝通的層面來說,你的職位越高,你與老闆的距離就越近,你與公司最高領導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

如果你看待問題的思路,無法與老闆們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麼,你的能力是無法得到認可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向上晉陞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職業生涯也會就此止步。

2

30歲之前

如何打好基礎?

30歲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年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

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諮詢之前,會有一個評估環節。系統評估客戶的綜合基礎,看看是否還適合做職業規劃。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考察標準,就是年齡問題,重點是30歲左右的年齡。

如果你30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積累。那麼,30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要想獲得突破是十分困難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無法解決。

這是硬傷。但凡遇到有這樣硬傷的客戶,我們只能對他們說「很抱歉,我們無能為力。」

所以,要想讓你30歲以後的職業生涯不後悔,順利渡過30歲這道坎。你就需要在30歲之前對自己負責,未雨綢繆。

找准一個可以為之奮鬥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目標。

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因為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經驗。而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

雖然經驗並不一定與能力相關。但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沒有提升的可能。

關於目標與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所謂核心競爭力,一定要有一個核心才行。

圍繞著這個核心,你才能構建你的競爭力。而這個核心,就是你的職業目標方向:

我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解決了,方向明確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因為你明確你的目標,你一直在朝著你的目標前進,你是在走直線。

捷徑是什麼?

捷徑就是不走彎路,永遠走直線。

我們去年曾經諮詢過一個客戶,7年換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會認為這個人的職業發展很糟糕。其實不是。

這個人目前的稅後月薪是1萬元,屬於還不錯的那種水平。

大家也許會納悶:為什麼頻繁跳槽的一個人,會有這樣的職業發展水平呢?有些人會覺得他很幸運,運氣比別人好而已。

其實不是。觀察他的成長經歷,我們發現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沒有偏離既定的方向。

只要方向不錯。那麼,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接近這個方向,都是在為以後的職業發展積累更多的籌碼。

你積累的厚度,將最終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高度。

現在房價、物價這麼高,很多人的生存壓力也驟然增加。由此也導致很多人迫於生存的壓力,而變得浮躁和隨波逐流。

一份工作,往往堅持不了幾個月,覺得看不到希望,工資無法提升,往往就選擇跳槽。但實際上,跳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現在的用人單位,都變得非常務實,做多少事,拿多少錢,天經地義。

如果你無法為公司發展貢獻更大的價值,卻還想著得到更多的回報。這樣只賺不賠的買賣是沒有人願意乾的。

你為公司貢獻多少價值,取決於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強。

而能力的積累,則源自於在一個方向上的長期堅持。即便是那些看起來令人很羨慕的成功者們,也少不了日積月累的修鍊與成長。

那些因為走了彎路,卻想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損失補回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會讓你失去更多的東西。

大家可能聽說過10000小時定律:不論你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成功,你都必須至少付出10000個小時的磨練。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書《異類:成功人士的故事》中說道,無論是最優秀的運動員,企業家,音樂家還是科學家。經調查,你都會發現他們至少都在付出了長達十年,每天不低於三小時的努力之後才嶄露頭角的。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34歲的世界頂級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羅夫出生在西伯利亞,在4歲的時候接觸到第一把小提琴,從此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然而他的天賦和敬業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練習7小時,5歲就舉辦了獨奏會,15歲就獲得了國際大獎。文格羅夫說,「我的母親每天晚上8點回到家,吃完晚飯之後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點。

對於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這簡直就是酷刑,但兩年後我變成了小提琴手。」

很多人在抱怨沒有機會。其實並非如此。肯特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弗蘭克·弗雷迪認為,有效投入很多時間去練習的人自然會擁有自己的運氣:

「他們近乎苛求地努力,當運氣來的時候,他們早就準備好了。」

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你沒有遇到機會,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準備不足?

根據我們的經驗,只有你在一個方向上堅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報。而且這種回報會對你以後的職業發展,產生一個相對長期的影響。

同時也正是這麼長時間的積累,讓你的基礎非常紮實和牢固,你的腳步也會站得更穩。

3

身在職場無非要做兩件事

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如果說找准目標為是了積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話。那麼,學會做人,則是你職場發展要考慮的第二件大事情。

我們甚至認為,會做人比會做事還要重要百倍。

找到一個合適的職業目標,對於很多迷茫中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容易的事。但學會做人,則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時候都可以修鍊的一種職業素養。

即便你的職業技能沒有多大的突破與成長。但良好的職業素養,則會從另外一種層面為你的職業發展增添籌碼。

我們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態度很好、很積極的客戶。他們用自己的優秀職業素養成功征服了面試官,得到了不錯的發展機會。

有句話叫要做事,先做人。

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養;但如果不會做人,在任何組織中,都會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在做人的修鍊中,有四項要素,是能夠對你以後的職業發展起到致命性影響的:

1)你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這其中包括與你的上司的關係,以及與你的同事的關係。

與上司的關係不好,直接決定著你的升遷。

所以我經常對我們的客戶說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你與上司的關係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著,你在這個公司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

而與同事的關係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遷了,成為了他們的領導。你也會因為缺乏「群眾基礎」 而導致權力被架空。你的下屬對你不是陽奉陰違,就是故意挑釁。你會發現領導這個位置其實很不好坐。

2)樹立不斷學習的能力

我們應注重學習的重要性。

我們在去年曾經遇到過一個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個基層主管的職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陞的機會,也已經好多年沒有加薪了。

我們問了他一個問題,「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電?」

他說,「沒有」。

「從來沒有嗎?」

「從來沒有。」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卻是非常普遍的。關於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你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與一年前相比,我的專業能力明顯進步了嗎?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嗎?

假如遇到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我一個人是否能夠獨立搞定,是否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厚度決定高度。你所以會有厚度的積累,原因在於你不斷強化的學習能力。

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在原地踏步。你以為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別人在進步,你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你也就退步了。

3)樹立職業化精神

不管你有沒有目標,不管這項工作是不是你願意做的。只要你在這個崗位上,你就應該把事情做好。

在其位謀其職。這是最起碼的一種職業素養,也是任何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種職業精神。

既然在這個崗位上,你的崗位職責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別在這裡浪費大家的時間。

良好的職業素養,有時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良好的職業化精神,是很多優秀人士身上必備的成功素質。即便這份工作你不喜歡,也不要用消極的的方式去對待。因為你不僅在浪費公司的時間,更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

身在職場,你能收穫的無非是兩種東西:一是回報,二是成長。

在沒有明確的目標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把所有你能夠在這個職位上得到的東西,統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

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你會兩手空空,什麼也得不到。

4)要有強大的內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實內心裡都很脆弱,無法經受漫長人生道路上所降臨的各種苦難。

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即便是耶酥,又何嘗不會遭受苦難的洗禮?

強大的內心可以讓一個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極悲觀只會讓你在希望面前錯機良機。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你沒有本事成為聖者,但一定要變成強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永遠是自然進步的永恆法則。你只有適應這個法則,才能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獲得生存之地。

4

30歲之後

如何實現質的突破?

30歲以後的職業發展,不應該再是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的狀態。要想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實現一個比較。

1)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

如何構建你自己的個人品牌?

你到了30歲以後,再去頻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專業知識成長,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層次上。而這又會影響你職位的晉陞與薪水的增長。

我該幹什麼,適合做什麼,此時應該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定位。並利用剩餘5年的時間去積累。否則,「35歲現象」一定會在你身上上演。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專著《專業主義》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你憑什麼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

能否獨霸世界舞台,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你是一流的商務人士,還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別就在這裡。

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會為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增加更多有價值的籌碼。

我們曾經遇到過5年跳槽13次、接觸過10餘個行業的客戶。假如你也這樣,就毫無專業性可言了。

當然,為了支撐你「專業化」的品牌形象,你還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知識結構的問題。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這個行業里最優秀的人看齊。並以他們為目標,作為自己修鍊成長的榜樣,一步一步彌補與優秀之間的差距。

這個時候在職學習、進修、培訓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學會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第二個方面,就是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每一個行業的優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比如哈佛商業評論網、職業經理人網、業務員網等等,都是相關人才聚集的地方。

為什麼有些人出去講一次課就要好幾萬?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一個行業的發展?原因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太大了。

你要想成為優秀的職場人士,也必須像那些最優秀的人看齊。樹立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用你的思想去影響別人。

我們去年遇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夥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個印刷專業的大專生,畢業之後去印刷廠做銷售。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這個專業、這個職位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正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沒有什麼含金量的職位,他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構建著自己的影響力。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每月都要寫一篇文章,發表在這個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上。當然,並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夠達到發表的質量,但每個月必須要保證質量寫一篇。

這樣做的好處,第一是樹立了你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第二,可以讓你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我們前面提過知識結構的問題,這裡需要再強調一下。你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得到的知識,終究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需要將這些外來吸收的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中。

在實踐的過程中,同樣的知識理論,在不同的情況下,每個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樣的。

你寫文章的過程,也就是對你自己在實踐中的感悟和心得進行總結和反思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結構,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識。

2)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除了那些對於技術十分熱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的空間,職位上的晉陞必不可少。

有些人會說我不願意成為一個領導者,我只希望做好自己的份內事,我就滿足了。

對於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我只能說很抱歉,這不是你能選擇的。

原因很簡單:

你25歲的時候,可以做一名基礎員工;

30歲的時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礎員工;

但你到了35歲以上的時候,你如果還只想著做一名基礎員工,那就不太現實了。

我們前面提到過「35歲現象」。如果一個已經35歲的人,他的能力還只是局限在基礎崗位上。那麼,這樣的人基本上是沒什麼價值的(當然,落後的國企及事業單位除外)。

所以,不管你是否願意。你都必須把職位晉陞,作為你職業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目標,並為之付出努力。

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你職業成長的關鍵一步。以後的發展空間,都與此次的晉陞密不可分。

但這個位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坐穩。蓋洛普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基礎員工之所以離職頻繁,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於公司,而是在於其上司——公司的中層管理者。

在我們的職業規劃諮詢經歷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正因為中層管理的不善,而對於下屬員工的發展與成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導致他們職業發展無論是在專業能力上,還是在職業修養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長。

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中層危機」對於公司的發展多麼多麼重要,這樣比較宏觀的話題。

單純從小處來說,你必須要意識到:你的管理,將有可能改變你的下屬的終身命運。是你錯誤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你的下屬,迫使他們離開公司。

管理者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對於頻繁跳槽的人是深惡痛絕。但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不得不說的是:

當你們在抱怨求職者的不忠、素質低下時。你們是否考慮過建立一種良性的人才成長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成長?

你們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時,是否考慮過如何去認真地培養人才?

很多企業會說我們培養了,但留不住,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對於人才培養也就不那麼熱衷了。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你為什麼留不住人?如果每個公司都不去培養人才,都想吃「現成的」。

那麼,最終的後果將是:所有的企業,都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當你的成長因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礙的時候。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選擇「用腳投票」。

當你某一天也成為管理者的時候,我們不希望把這種不幸繼續傳遞下去。

唯有如此,人才的培養才能進入正循環,才能夠讓每個人都能夠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其中困難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夠不斷努力,慢慢改變這一切。

3)伴隨一家公司,共同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長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公司,並隨著公司一起成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親眼目睹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曆程。對於公司的運營也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夠體會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長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價值會有更大的發揮餘地,會更容易展現出來。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都傾向於尋找大公司,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長,尋找規模不太大的成長中的公司,其實是更好的一種選擇。

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於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你的職位晉陞也會更快。

三是你的忠誠度會為你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回報。企業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度。

沒有哪一個企業喜歡朝秦暮楚的員工。尤其是現在跳槽率、流失率在眾多企業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忠誠就成為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職業精神。

不論你現在已經「奔三」,還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請始終告誡自己:

不要虛度了大好年華,抓住所有能夠抓住的時間,為自己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當你慢慢變老的時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還是悔恨和懊惱的一生?

?

最後,借用我最喜歡的喬布斯語錄,作為本文的結尾。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當你覺得收入不如別人時,不要隨便和別人攀比。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別人在獲得收入的背後付出了什麼。

同理,當我們生活不如別人時,亦無需格外羨慕。因為我們的生活質量是自己通過努力創造來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好,說明你的努力還不夠。

其實,我們只要堅持就好。堅持3天容易,難的是始終堅持。

? 本文作者楊毅,原始出處不明,若作者和來源標註有誤,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


推薦閱讀:

職場上,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你收入的高低?
我100次 想離職,終於決定在101次選擇離開。
能做產品能運營,數據分析師的職業規劃之路
藝術設計學業規劃該怎麼做?
入門學習步驟

TAG: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