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得病了
1 人贊了文章
1.「什麼是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的人生信條,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完美。
小時候,遇到老師提問,除非百分百確定答案,否則堅決不主動舉手回答。長大後,除非擅長或者有把握,不然打死也不會在眾人面前自告奮勇。
心裡有把握,拚命做到最好。沒把握,只想默默做一個吃瓜群眾。因此,完美主義者,並不是凡事都要求完美,而是要麼全部要麼沒有。
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談到,
完美主義者分為兩種,一種是適應型完美主義者,一種是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兩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都很高,區別在於——適應型完美主義者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而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卻對自己不抱希望,且對犯錯極為在意。
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一旦犯錯,就容易陷入自責和消沉的心態。 因此,在看似很有力度的人生信條背後,其實是從小患病而不自知。這種病叫失敗恐懼症。
2.「對不起,你患了失敗恐懼症」
為什麼會患這種病?一方面,害怕犯錯。在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看來,犯錯很丟臉,犯錯會給人生烙下終身的印記。所以,寧願不做,也不冒風險去做可能失敗的事。
另一方面,錯把所有的優秀當天賦。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認為,優秀不用努力,優秀是天生的一種能力。擅長就是擅長,不擅長就永遠不擅長,不可能有所改變。
在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潛意識裡,自我價值=能力=表現。表現好,代表有能力,進而覺得自我價值高,很喜歡自己。相反,表現不好,代表能力不好,所以自我價值低,不喜歡自己。
把能力當作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是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的致命根源。因為害怕且無法忍受把自己看成無能和無價值。
曾指導過邁克爾喬丹的一位滑雪教練說,「喬丹簡直沉醉在自己的錯誤中,把每次錯誤都當成改進的機會。」
所以,很多獲得較高成就的人,往往是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雖然對自己要求也高,但接受自己的錯誤,不僅不糾結於一時的成敗,還將犯錯當作可以進步的寶貴經歷。
3.「適應型完美主義者才是王者」
那怎麼才能從不適應型完美主義者轉變為適應型完美主義者呢?
第一,改變認知,從內心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既不是全知的,也不是全能的,我們的父母也一樣。「----簡·博克、萊諾拉·袁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會犯錯。表現不是反映個人價值的單一評判標準,也不應該是我們關心的唯一重點。
比起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更重要的是我們體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又提升了什麼。相比而言,結果只是一個背景而已。
第二,轉變心態,把固定心態轉為成長心態。
德威克索曾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成功是為了學習和進步,還是為了證明你聰明?」
固定心態,認為智力、才能都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成功是為了證明能力,證明聰明有才幹。所以,容不得任何錯誤和失敗。
而在成長心態看來,能力是可以激發並發展的,通過實踐的積累,自己可以變得更聰明、更優秀。
著名橋水基金公司有一個很強大的工具——錯誤日誌,要求交易員把發生的錯誤和不良後果都記錄下來,進而可以追根溯源、系統化解決問題。在這種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氛圍下,公司員工都明白,「這事你處理得很糟」這類話是一種幫助,而非懲罰。
所以,失敗是一個加倍努力的理由,而不是退縮、放棄和拖延的理由。成長心態,意味著成長與進步。
第三,增加經歷,多去嘗試未曾做過的事。
「想克服恐懼,你只能做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向自己證明你能處理好它,能戰勝它。」——彼得·邁爾斯
信心來自挑戰自我的過程。敢於面對未知,追求舒適圈外的挑戰,體會挑戰、失敗、挫折帶給自己的變化與成長,從而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越多嘗試,越多經歷,就越處事不驚。
----
完美主義者,力求做事完美,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
但是,真的有絕對的完美嗎?
世界在變化,時間在流逝。犯錯、失敗、成功都不是永久的。敢於經歷,在每一份經歷中讓自己不斷進步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區分萬物的界限:無
※哲學家爭論不休?讓科學來解答思維與存在之謎
※愛情哲學 不犯賤就沒人愛!
※蒙田: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